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2篇
  免费   7114篇
  国内免费   3828篇
安全科学   3738篇
废物处理   268篇
环保管理   1484篇
综合类   14898篇
基础理论   3326篇
污染及防治   1500篇
评价与监测   1119篇
社会与环境   1351篇
灾害及防治   860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709篇
  2023年   982篇
  2022年   1580篇
  2021年   1545篇
  2020年   1751篇
  2019年   1306篇
  2018年   1191篇
  2017年   1368篇
  2016年   1129篇
  2015年   1201篇
  2014年   1070篇
  2013年   1355篇
  2012年   1677篇
  2011年   1615篇
  2010年   1439篇
  2009年   1433篇
  2008年   1245篇
  2007年   1274篇
  2006年   1344篇
  2005年   963篇
  2004年   657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377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275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对济南市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环境空气中56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进行在线气相色谱监测,研究其污染特征并识别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期间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平均浓度水平夏季冬季秋季春季;TVOCs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呈双峰分布,与早晚交通高峰相吻合;济南市城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物种是C3~C5的烷烃、丙烯、顺-2-丁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不同季节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物种基本一致,夏季烯烃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季节;烷烃、烯烃与TVOCs的浓度日变化趋势相似,呈明显的双峰状,而芳香烃浓度日变化规律双峰特征不明显。济南市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工业源、燃烧源。  相似文献   
272.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唯一淡水生活的鼠海豚类,近年来种群数量严重下降,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2021年升级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种群有所恢复。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我国科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监测至今,监测方法不断更新完善,对长江江豚现状的了解也越来越充分。该文回顾了截线抽样法、水下被动声学及自动实时监测系统、无人机、环境DNA等监测方法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分析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为长江江豚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273.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逐日对流层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整理的同期逐日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青藏高原南侧对流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逆转时间与亚洲季风建立及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春到夏高原南侧对流层中上层(600~200 hPa)不同层次经向温度梯度逆转的时间不同,逆转时间最晚的400 hPa温度梯度逆转可作为青藏高原上空整层气柱变暖和亚洲夏季风全面建立的标志。36年的合成分析发现,随着400 hPa温度梯度的逆转,850 hPa上大于6 m·s~(-1)的强西南季风从10°N以南扩大到20°N以北并进入印度中部,东亚地区偏南气流也明显增强北进且在长江中下游形成稳定的辐合区,从而导致南亚和东亚季风区的核心地区降水急剧增加,温度梯度逆转后25天较前25天在印度中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分别增加220 mm和140 mm以上,对应印度季风突然爆发和江淮流域迅速进入梅雨期。  相似文献   
274.
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SO2、NOx、CO本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福建武夷山站是中国华东区域背景站点之一,可代表华东森林及高山区域背景状况。为了解该区域的大气背景状况,评估区域污染现状以及污染物输送在区域污染中的作用,选取福建武夷山背景站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主要气体污染物(SO2、NOx、CO)为期1年的监测数据,研究各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浓度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区域输送对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各气体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山背景点监测期间SO2、NOx、CO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9、5.1、409.8 μg/m3,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三者日变化幅度均很小,呈现出单谷型分布型态,说明武夷山背景点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很小,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O2与NOx浓度相关性较好,与湿度有较好的负相关,与风速在冬季具有一定的正相关,NOx与CO浓度在秋季和冬季的相关性较好,且二者与温度的负相关性较好。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SO2全年最大浓度峰值主要来自北方采暖季燃煤排放的远距离输送影响,NOx、CO全年最大值则源于生物质燃烧的远距离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275.
北京市PM_(2.5)主要化学组分浓度水平研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大气环境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特征,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期间,在北京市定陵、车公庄、东四、石景山、通州、房山、亦庄和榆垡等8个点位开展为期1年的样品采集,共计采集472组样品,分析每组样品中OC、EC、水溶性离子和18种无机元素等组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组分重建后和实际PM_(2.5)浓度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4,所测组分平均占PM_(2.5)总量的90%;各点位不同季节PM_(2.5)中主要的组分均为OC、NO_3~-、SO_4~(2-)、NH_4~+,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冬季OC是夏季的1.7倍,NO_3~-和SO2--4在四季呈交替状态,除榆垡点位的SO_4~(2-)NO_3~-外,其他点位均是NO_3~-SO_4~(2-),4种主要的组分质量浓度分别为(23.1±21.4)、(20.3±23.4)、(19.4±22.2)、(13.6±15.2)μg·m-3,占PM_(2.5)总含量的18.5%、16.3%、15.6%、10.9%;研究水溶性离子发现,8个点位全年SNA/PM_(2.5)比例为42.8%,其中,夏季最高(49.9%),秋季较低(31.1%),NO_3~-/SO_4~(2-)比值平均为1.05,相对往年研究结果 NO_3~-/SO_4~(2-)比值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6.
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运用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和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区域(生态主导功能区)的划分方法,依据生态保护原则和土地开发适宜度,将城市生态主导功能区划分为禁止、限制、优化和重点开发区4种类型.介绍了该方法在大连市的应用.结果表明,大连市禁止、限制、优先和重点开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域土地面积的56%、19%、12%和13%.  相似文献   
277.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5)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10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2cm)的含量介于59~330ng·g-1 (干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0世纪60~70年代有所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78.
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代表性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原则,对陕西北部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红碱淖湖泊表层底泥主要由三种沉积类型组成:湖心稳定的湖泊沉积、受入湖河流影响的河口及三角洲沉积、相对稳定的近岸沉积。粒度分布的多组分特征不仅指示了沉积物来源差异,还指示了其环境和沉积动力。平均粒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指示湖泊底流的流向及动力特征。发现西部湖盆目前仍受入湖径流的影响,而东部湖盆则受入湖径流影响相对较弱。粒度揭示的湖泊底流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入湖污染物及其扩散规律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79.
混合层深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陈洋  杨正健  黄钰铃  张平  刘德富 《环境科学》2013,34(8):3049-3056
三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库湾频繁暴发水华.为研究水华暴发关键因子,以临界层理论为指导,于2012年初冬季,在香溪河野外观测站建立围隔实验系统,研究水体混合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围隔水下深度按梯度布设,表底掺混均匀,并注入由浮游动物网过滤的低Chl-a浓度的香溪河河水.结果表明,Zeu/Zmix(真光层深度与混合层深度之比)>1的围隔藻类生长迅速并暴发水华,Chl-a浓度最高达到90 mg·m-3,反之生长缓慢.临界层理论适用于本实验,Zeu/Zmix也存在一个临界值,低于临界值浮游植物生长会受光限制而不易暴发水华;在临界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得藻类净初级生产力与Zmix存在负相关关系,即Zmix越小藻类净初级生产力越大.  相似文献   
280.
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模型与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突发事件演化研究的现状,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研究了事件的演化过程,提出把社会因素和全过程干预作为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运用灾害学、应急管理、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事件演化的动力因素体系,最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构建了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模型。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和应急干预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演化具有推动作用;事件演化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存在差异;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多目标性,单一目标应急管理不能有效控制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研究水污染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可为政府有效地预警与事件初期的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