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08篇
  免费   13295篇
  国内免费   1538篇
安全科学   4961篇
废物处理   1268篇
环保管理   2940篇
综合类   24585篇
基础理论   6242篇
污染及防治   6861篇
评价与监测   1903篇
社会与环境   2003篇
灾害及防治   1678篇
  2025年   342篇
  2024年   993篇
  2023年   1481篇
  2022年   2434篇
  2021年   2300篇
  2020年   2347篇
  2019年   1847篇
  2018年   1845篇
  2017年   2136篇
  2016年   2060篇
  2015年   2286篇
  2014年   2363篇
  2013年   2938篇
  2012年   3030篇
  2011年   2980篇
  2010年   2557篇
  2009年   2531篇
  2008年   2422篇
  2007年   2352篇
  2006年   2416篇
  2005年   1637篇
  2004年   1138篇
  2003年   1037篇
  2002年   911篇
  2001年   745篇
  2000年   730篇
  1999年   537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353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42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废盐是农药行业产生量最大的危险废物,是农药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废盐产生现状主要是种类多且产生量大、产生工艺多样且污染物种类繁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大。消除废盐中污染物的预处理技术为热解碳化、高温熔融和有机物氧化技术。基于产生和预处理现状,废盐利用的处置方式包括氯碱、纯碱、融雪剂和水泥助磨剂的生产,以及暂存于仓库和填埋。针对利用处置存在的问题,建议从4个方面提高废盐利用率和加强安全处置:1)分类收集废盐,避免产生混盐,降低预处理难度;2)制定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防控废盐利用过程的环境风险;3)建立“点对点”定向利用模式和园区集中利用模式,提高废盐利用率;4)开展废盐排海的环境风险评估,促进盐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942.
范例  刘德绍  陈万志 《四川环境》2007,26(5):114-118
运用博弈论和利益相关理论构建的环境保护利益博弈分析框架,剖析长寿湖渔业养殖污染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通过分析政府、企业、渔民之间的六种利益博弈形式,得出结论:在渔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中,渔民的驱利行为导致了长寿湖的“公地悲剧”;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是环境执法不力的主要原因;对渔场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行为中政治利益失衡;环保政策必须与相应经济利益挂钩,用激励机制把环保内化为自觉的经济行为;合理引导环境主体的群体行为,会使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43.
塑料浮选作为一种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废旧塑料分选技术,是解决废旧塑料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为深入考察塑料浮选过程中气泡的黏附行为及影响因素,运用高速摄影技术结合气泡黏附时间模型,对比分析纯水中气泡与亲/疏水材料的黏附效果,重点比较不同溶液〔纯水、鼠李糖脂和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气泡与疏水材料的黏附时间变化,并探讨其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气泡在纯水中只与疏水材料发生黏附,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对气泡与疏水材料的黏附时间影响显著. 在c(鼠李糖脂)和c(SDS)(二者均为0.03 mmol/L)均较低的溶液中,气泡与疏水材料的黏附时间由纯水中的158 ms分别降至120和140 ms,而二者较高(10.00 mmol/L)时黏附时间分别增至1 134和338 ms. 基于黏附时间模型分析表明,黏附时间是气泡尺寸、接触角、溶液黏度及表面张力等参数的函数,通过控制这些参数可以调控气泡在目标塑料表面的黏附时间,实现浮选效率的优化.   相似文献   
944.
根据对杨凌城区不同功能区生活垃圾的现场采样,由垃圾的物理组成、含水率、低位热值全N、全P、全K含量以及垃圾中可堆腐物和筛下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应用填埋、焚烧和堆肥法对杨凌城区生活垃圾进行处置的可行性,对采用填埋、焚烧+填埋、堆肥+填埋处置生活垃圾的投资、社会等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焚烧+填埋的处置方式虽然在占用土地量、稳定化时间、减量化程度以及废物削减率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但由于投资和处理费用过高,使这一方法在应用中受到限制。从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综合可虑,采用堆肥+简易填埋的处置方式是比较适合杨凌生活垃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5.
论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排土场2种典型植物水分来源的差异及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黑岱沟矿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含量均落在中国大气降水的变化范围之内,不同月份大气降水的δD(δ18Ο)值表现出明显的降水量和季节效应.旱季小叶杨主要利用10 cm土层以下的水分,对100~150 cm土层水分利用率最高,达25.6%;沙棘对各层次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接近,差异不明显,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最高,达26.5%;为了避免种间竞争,小叶杨很少利用表层(0~10 cm)土壤水分.雨季小叶杨主要利用表层和浅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高达70.9%,沙棘主要利用30~60 cm土层的水分,达73.5%,其次是10~30 cm土层,达17.4%.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不同策略合理利用旱季有限的水分,而在雨季水分供给充分时,均优先利用浅层水源,使其组成的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矿区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46.
为了改进完全混合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ing tank reactor, CSTR)厌氧消化处理鸡粪的启动效果,通过逐级提高进料鸡粪浓度的方法在CSTR中进行中温(36 °C)厌氧消化的启动实验,实验分为2个步骤:污泥适应性驯化和消化能力提升,即通过间歇添加2%浓度鸡粪的方法驯化活性污泥;利用逐级提高进料鸡粪浓度(2.1%、3.2%和5.2%)的方法提高污泥消化能力。结果表明:通过逐级提升进料鸡粪浓度的方法能够驯化出处理一定浓度鸡粪的活性污泥,当进料鸡粪浓度达到5. 2%时,CSTR进料有机负荷(organic loading rate, OLR)、总固体含量(total solid, TS)去除率和产沼气量分别达到1.5 g·(L·d)-1、60%和1 L·(L·d)-1,甲烷体积分数稳定在(65±3)%左右,总氨氮浓度最高达到1 200 mg·L-1,没有出现氨抑制的现象,污泥活性随进料鸡粪浓度提升而逐步得到驯化,从而成功启动反应器正常运行。为CSTR厌氧消化处理高氮基质启动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47.
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家层面,生产性服务业向大都市地区聚集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地区层面,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核心区集群化发展日益凸显。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总体上初步形成了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城市现代制造业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横向联系日益加强,推动着长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48.
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2 a对密云水库流域坡耕地进行水土流失小区试验,并完全按照当地农民习惯进行农事管理.试验结果表明:(1)降雨后坡耕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泥沙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并与坡度正弦值呈一定的线性关系;(2)坡度对雨后地表径流和泥沙中养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泥沙养分流失量有明显影响;(3)养分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要途径,且通过泥沙携带途径流失的养分量占流失养分总量的比例随坡度增加而增加;(4)水库周边区域内坡耕地流失养分的主要来源为施用于坡耕地的化学肥料.(5)调整水库流域内坡耕地的种植结构、对坡耕地实施改造以截留或减少泥沙流失和控制化学肥料投入等措施对于治理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地水质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949.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950.
倪师军  张诚 《四川环境》1991,10(2):60-65
四川省彭县银厂沟峡谷全长21公里,峡谷和原始森林保存完整。时隐时现的“彩虹”出现于峡谷两岸的瀑布上。区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本文根据旅游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对自然景观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