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82篇 |
免费 | 7146篇 |
国内免费 | 38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39篇 |
废物处理 | 268篇 |
环保管理 | 1490篇 |
综合类 | 14912篇 |
基础理论 | 3329篇 |
污染及防治 | 1493篇 |
评价与监测 | 1118篇 |
社会与环境 | 1351篇 |
灾害及防治 | 8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709篇 |
2023年 | 983篇 |
2022年 | 1580篇 |
2021年 | 1544篇 |
2020年 | 1751篇 |
2019年 | 1307篇 |
2018年 | 1191篇 |
2017年 | 1369篇 |
2016年 | 1128篇 |
2015年 | 1203篇 |
2014年 | 1069篇 |
2013年 | 1355篇 |
2012年 | 1678篇 |
2011年 | 1616篇 |
2010年 | 1442篇 |
2009年 | 1435篇 |
2008年 | 1247篇 |
2007年 | 1273篇 |
2006年 | 1343篇 |
2005年 | 970篇 |
2004年 | 657篇 |
2003年 | 450篇 |
2002年 | 378篇 |
2001年 | 346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出2株耐盐高效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O1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5制备复合菌剂,用于高盐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快速启动研究。研究表明,在SBR系统中连续投加复合菌剂(制备的配比为1∶1),在30 d完成快速启动(TOC去除率>85%),并且在整个启动过程中,TOC的去除率都能够稳定保持在80%左右,而负载复合菌剂填料的投入可获得更稳定的出水水质。通过高通量测序与OTU分类,高盐废水的配入使得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并且在工艺启动后,所投加的耐盐高效菌O1和Y5在活性污泥微生物总量中所占比例由1.31%升高至6.13%,说明O1和Y5能够在小试SBR中长期存留,并逐渐成为优势种属之一。 相似文献
752.
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过程和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丰要包括如下几方而的内容:(1)概述了酸沉降作用下森林衰退的状况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2)总结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过程和机理;(3)阐述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研究的模型和临界酸负荷值的确定;(4)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指山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和森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反馈机制;酸沉降对非优势种、稀有种及低等植物的影响;酸沉降与其它环境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共同影响;酸沉降的监控和预测,建立适合我斟实际情况的研究模型;将常规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加强抗性植物和指示植物的筛选工作;加强受损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开展酸沉降对森林植被的格局动态及森林演替动态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753.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与生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拟建济晋高速公路工程对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面生态影响,提出了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进而分析了功能区调整对保护区的正面生态影响,并就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54.
猪场养殖废水是一类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悬浮物多、性质复杂的废水,在传统厌氧处理中存在消化污泥流失及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中试规模外部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猪场实际废水,设计处理水量为1 m3·d−1,在HRT分别为8、5、3 d的3个阶段连续运行4个多月,考察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沼气产量、运行稳定性、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膜组件运行性能和清洗效果。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期间ORP在−486~−545 mV;随着HRT缩短,有机负荷由0.5~1.88 kg·(m3·d)−1升高到5 kg·(m3·d)−1,沼气产量逐渐增大,产率为0.38~0.45 m3·kg−1。在整个运行过程中,VFA/ALK始终小于0.1,系统运行稳定。对TCOD、溶解性COD、氨氮、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74%~86%、48%~68%、7%~12.8%、4.6%~16.7%、5%,其中溶解性COD去除率占总COD去除率的55%左右。系统运行期间初始膜通量设定为5 L·(m2·h)−1,在HRT=8 d时,清洗周期为20 d,随后不断缩短,当HRT为3 d时,清洗周期仅为10 d。通过水冲洗与化学清洗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缓解膜污染,进而恢复膜通量。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猪场养殖废水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5.
采用电解氧化法处理同时含有高浓度氰化物与COD的黄金冶炼厂选冶废水,主要考查了外加电压、溶液pH、电解时间及极板间距等因素对氰化物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充分利用原水中Cl-的阳极氧化效应,深入探讨了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外加电压和电解时间的增大,氰化物和COD去除率逐渐增大。以石墨为阳极,钛合金为阴极,采用一阴两阳电解体系对废水进行氧化,当电压为4.5 V、初始pH为7、电解时间为3 h、极板间距为1.5 cm的条件下,总氰化物 (CNT) 、COD、SCN-及Cu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6%、96%、99.9%与99.2%。电解过程中体系pH逐渐降低,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至阳极附近的污染物去除主要归因于HClO及ClO-的间接氧化作用,当pH大于5.0时以HClO的氧化为主,ClO-的氧化为辅,而pH小于5.0时则主要是HClO的氧化。电解氧化过程中约有36.17%的Cu与SCN-形成CuSCN沉淀而被除去,剩余的铜则扩散至阴极沉积析出。GC-MS分析表明,烷烃类、酯类、酮类等大分子的C=C键、酯基、羰基等化学键和官能团被氧化断链成小分子物质,随后继续被氧化为H2O、CO2和N2。 相似文献
756.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袋式除尘器中圆筒滤袋改为褶皱滤袋后,滤袋长度变化对除尘器内部流场及粉尘在灰斗中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圆筒滤袋改为褶皱滤袋可显著降低系统阻力,有利于系统节能;下进风式除尘器箱体中,滤袋越短除尘器内部的气流分布越不均匀,气流易在除尘器箱体空间及灰斗中产生涡旋,除尘器内部远离进风口一侧的滤袋会承担更多风量并受到高速气流冲击;在袋长(L)分别为3、4、5、6 m的除尘器内,粉尘在灰斗中沉降率(η) 为η(L=5 m)>η(L=4 m)>η(L=3 m)>η(L=6 m)。这表明袋底距入口太近不利于粉尘沉降,粉尘直接运动至滤袋,反而会增加滤袋的过滤负担,故滤袋长度L=5 m时粉尘在灰斗中的沉降率最佳。然而,进一步降低滤袋长度不能提高粉尘的沉降率,滤袋渗透率越大,除尘器内部流场速度分布越均匀,粉尘更易沉降至灰斗。本研究结果可为下进风袋式除尘器的袋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7.
粘虫颗粒体病毒及其增效因子对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的结果表明,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及其增效因子对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sNPV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粘虫颗粒体病毒不仅能提高粘虫感染PsNPV的死亡率,而且NPV、GV两种病毒混合感染使粘虫幼虫代谢发育受到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体重减少等.增效因子的增效作用表现在能显著提高粘虫幼虫的死亡率,降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缩短半致死时间LT50. 相似文献
758.
以煤矸石酸浸液为原料,经过钛掺杂、聚合、熟化和浓缩干燥等过程,制备了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钛(PTAFC)。分别考察了钛投加量、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PTAFC混凝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浊度、COD、总磷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钛铁摩尔比0.3、pH=1.5、聚合温度60 ℃、聚合时间3 h、常温熟化24 h时,所制得的PTAFC性能最佳;在投加量70 mg·L−1、pH=7、反应温度20 ℃、慢速搅拌速度40 r·min−1的混凝条件下,对自配水的浊度、COD和UV254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9.13%、37.25%和39.9%。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浊度和总磷有极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和氨氮有一定去除能力,污染物去除能力明显优于PAFC。上述研究成果对有效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拓宽煤矸石利用渠道,实现混凝剂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9.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中COD、氮、磷等指标的主要来源。它包括农药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对农业源水污染物进行削减是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详细总结国内外现有农业源水污染物削减技术方法,分析对比其优缺点和实用性,筛选出适用于不同农业污染来源的污水处理技术。结果表明,畜禽养殖废水的适宜处理技术有厌氧/缺氧/好氧(A/A/O)、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膜生物反应器(MBR)、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沼气池;农地施肥污水的适宜处理技术有SBR、MBR、UASB;农村生活污水的适宜处理技术有厌氧沼气池、生物滴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 相似文献
760.
全面分析2013年西安市13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PM2.5监测数据。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环境空气中PM2.5年均值为105μ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要求(35μg/m3)200.0%,污染较严重;西安市各子站PM2.5月均值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V"型趋势,全市及各子站PM2.5月均值分别为44~206、32~275μg/m3;采暖期(上半年采暖期为1—3月,下半年采暖期为11—12月)、非采暖期(4—10月)PM2.5平均值分别为156、70μg/m3;上、下半年采暖期PM2.5平均值分别为178、124μg/m3;西安市气象风力以微风为主,雨天集中在5—9月,期间PM2.5月均值小于80μg/m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