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03篇 |
免费 | 7116篇 |
国内免费 | 38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44篇 |
废物处理 | 268篇 |
环保管理 | 1482篇 |
综合类 | 14903篇 |
基础理论 | 3325篇 |
污染及防治 | 1493篇 |
评价与监测 | 1116篇 |
社会与环境 | 1352篇 |
灾害及防治 | 8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709篇 |
2023年 | 982篇 |
2022年 | 1582篇 |
2021年 | 1544篇 |
2020年 | 1750篇 |
2019年 | 1305篇 |
2018年 | 1191篇 |
2017年 | 1369篇 |
2016年 | 1130篇 |
2015年 | 1201篇 |
2014年 | 1070篇 |
2013年 | 1355篇 |
2012年 | 1677篇 |
2011年 | 1615篇 |
2010年 | 1441篇 |
2009年 | 1435篇 |
2008年 | 1244篇 |
2007年 | 1274篇 |
2006年 | 1341篇 |
2005年 | 963篇 |
2004年 | 656篇 |
2003年 | 450篇 |
2002年 | 377篇 |
2001年 | 346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143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512.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的基于GIS建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缺乏对空间问题决策的支持能力,而GIS与DSS技术集成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模型进行辅助决策,有利于解决与空间有关的决策问题。以MapInfo Professional 6.0为基础平台,以Visual 〖XC夏敏字1.TIF,JZ〗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一个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以及人机接口4个部分,具有数据输入输出、图属互查、数据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系统成功应用于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农地适宜性评价实践中,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能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决策方案,同时又集成了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满足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要求,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13.
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地表水水质改善的效能及特征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在北京官厅水库附近建立潜流人工湿地(总面积:3×20m×2m),芦苇、蒲草混合种植,研究其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对地表水的处理效能及特征,分析了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地表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Mn和NH4+-N的出水浓度与进水浓度的回归关系遵从线性关系;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0%~60%和30%~45%;污染物的去除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随水力负荷率的增加而降低;CODMn、NH4+-N和TN的去除率与其进水浓度呈正相关,而TP去除率与其进水浓度呈负相关.并研究建立了潜流湿地冬季运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14.
处理乙硫醇废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物滤池是废气生物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 ,其生物相包括细菌和真菌 .对于疏水性有机物质 ,真菌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 ,而且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细菌强 .本研究采用生物滤池处理含乙硫醇废气 ,通过对生物滤池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表明 ,初步判定分离出的菌株分别为常现青霉、宛氏拟青霉、文氏曲霉和顶孢头孢霉 . 相似文献
515.
太湖底泥疏浚的水环境质量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将五里湖的16个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成分,研究了各主成分以及其综合主成分在疏浚前后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就底泥疏浚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五里湖疏浚区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为1.15,水质综合排名在最后,水体色度和污染指数(F1)也达到最高值5.0;同时对照区综合主成分得分以及水体污染和色度指数(F1,F2)也相应升高,水质质量明显下降;这说明疏浚运作具有促进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和扩散作用,以及沉积物中内源性营养盐和重金属离子的释放作用.采用Monte Carlo随机采样法,利用平衡分配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疏浚过程中悬浮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释放的阈值,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大部分重金属离子由悬浮沉积物向水体中释放的风险性较高,可信度达到90%以上,尤其是重金属离子Ni2+以及非金属污染物As释放的风险性较大,其可能的释放量分别分布在各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QS的28.6%~+∞之间和34%~+∞之间,说明底泥疏浚具有导致五里湖水体环境质量短期恶化的风险.此外,Monte Carlo随机采样分析方法应用也许可为湖泊底泥疏浚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16.
Fe3+催化氧化S(Ⅳ)反应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酸性条件下(pH为1~3),Fe3 催化氧化S(Ⅳ)过程中溶液吸光度变化的趋势,对Fe3 催化氧化S(Ⅳ)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推导.实验证明,液相中该反应机理主要是催化氧化与自由基反应相结合,O2的存在对于反应有重要作用,O-2的生成是S(Ⅳ)被氧化的关键;当水中溶解氧接近耗尽时,反应进程发生改变.当Fe3 、S(Ⅳ)浓度增加,自由基生成量增加时,有利于反应进行;作为反应产物,Fe2 、S(Ⅵ)浓度增加,反应推动力减小,反应速率降低;同时Fe2 、SO24-可以与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形成配合物,影响了Fe3 -S(Ⅳ)配合物的生成与分解,不利于S(Ⅵ)的氧化. 相似文献
517.
基于δ18O的青藏高原中部错那湖湖水蒸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稳定同位素方法经常被用来估算湖水水量平衡,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水样的采集和同位素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域相关的气候和水文信息对湖水进行研究。基于对1999-2001年期间获得的18个湖水样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错那湖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83.3‰和-9.6‰,显著高于流域内同期降水中δD和δ18O的加权平均值-124.5‰和-16.6‰;流域内湖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但展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值较低而冬春季值较高,这种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降水量效应,表明降水是湖水主要补给来源之一。结合所获得的流域内降水和河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对非结冰期间错那湖水的蒸发与流入比率(E/I)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受太阳辐射与气温升高的影响,湖水受到强烈的蒸发,流入错那湖的水大约24%消耗于蒸发。 相似文献
518.
基于水热因子波动的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年气象资料(温度和降水量)和产草量监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与气象因子统计学模型,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水热波动因子建立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所建立的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预测模型为y=100.209+1.6410x-0.00559x2.F值显著性检验表明,其复相关系数R2=0.4713,F=8.0239(P=0.0033),在α=0.01水平上显著.利用1989─2009年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数据进行模型精度检验,模型预测精度在85%以上.该预测模型具有选用参数易得、易于代入遥感数据中进行栅格计算、精度高于基于植被指数预测模型等特点. 相似文献
519.
520.
纳米镍/铁和铜/铁双金属对四氯乙烯脱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实验室合成的纳米双金属颗粒(Ni/Fe和Cu/Fe)为反应材料,对四氯乙烯(PCE)进行脱氯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颗粒(直径范围在1~100nm)比表面积比微米级铁颗粒高数十倍.结果表明,纳米Ni/Fe和Cu/Fe对四氯乙烯有明显的脱氯作用,且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作为还原剂的铁表面镀上一薄层起催化作用的金属Ni或Cu,催化剂的存在大大降低脱氯反应活化能,提高了脱氯速率,并减少氯代副产物的产量.与零价铁及微米级双金属系统(Ni/Fe,Cu/Fe)相比,纳米颗粒对PCE的脱氯速率有明显提高,尤其是纳米Ni/Fe,标准化反应速率常数KSA为4.283 mL·m-2·h-1,分别比零价铁和微米级Ni/Fe系统快33.23倍和11.59倍.纳米Cu/Fe标准化反应速率常数KSA为1.194 mL·m-2·h-1,分别比零价铁和微米级Cu/Fe双金属系统快9.26倍和5.24倍.在相同条件下,纳米Ni/Fe脱氯速率常数KSA是纳米Cu/Fe的3.59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