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45篇
  免费   7384篇
  国内免费   29496篇
安全科学   5221篇
废物处理   620篇
环保管理   2693篇
综合类   41526篇
基础理论   5388篇
污染及防治   6671篇
评价与监测   2470篇
社会与环境   1893篇
灾害及防治   1443篇
  2024年   311篇
  2023年   889篇
  2022年   1859篇
  2021年   1895篇
  2020年   2717篇
  2019年   2740篇
  2018年   2805篇
  2017年   3019篇
  2016年   2598篇
  2015年   3240篇
  2014年   3736篇
  2013年   4201篇
  2012年   4693篇
  2011年   4195篇
  2010年   3825篇
  2009年   3688篇
  2008年   3172篇
  2007年   3220篇
  2006年   2716篇
  2005年   2069篇
  2004年   1630篇
  2003年   1218篇
  2002年   1020篇
  2001年   987篇
  2000年   1000篇
  1999年   749篇
  1998年   469篇
  1997年   422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419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290篇
  1991年   262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了pH和温度对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和温度都可以影响BDE-47在受试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pH升高或降低均会使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提高,且在碱性环境中提高的程度更大;酸性或碱性条件下BDE-47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性显著增强。温度降低后,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提高,5℃时的单点分配系数(Kd,表征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是25℃时的1.03~1.67倍;温度由25℃降低到5℃后,BDE-47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性增强。  相似文献   
62.
炭纤维载体固定床厌氧发酵启动运行效果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开发高效率、抗冲击性能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沼气发酵技术为目的,用传统的 UASB反应器作为对照,研究了以炭纤维为生物膜载体的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效果。反应器进口废水 COD 为 5 000 mg/L, 水力停留时间 (HRT) 由213 h 逐步缩短为35 h,进水有机容积负荷(OLR)由0.56 kg COD/ (m3·d)提到3.45 kg COD/(m3·d)。结果表明,固定床反应器厌氧发酵的效率比对照高,出水 pH 值也比对照稳定;运行到第 50 d 时,固定床厌氧反应器和对照的 COD去除率分别由第 7 d 的36.56%和33.58%上升到87.9%和62.6%;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容积比产气率最高为1.16 m3/(m3·d),累计产气量为415.59 L,而对照的容积比产气率最高值仅为0.31 m3 /(m3·d),累计产气量为 71.66 L,前者最高容积比产气率和累计产气量分别是后者的3.74倍和5.78倍。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启动速度、COD 去除率和产甲烷效率显著地高于对照反应器。  相似文献   
63.
以规模小区生活污水为水源,对采用聚丙烯网状填料和强化炉渣组合填料的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以下简称二段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针对本工艺的各项技术指标、影响因素以及各相关参数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反应器在第一接触氧池HRT为20 min、气水比为6∶1和第二接触氧池HRT为25 min、气水比为5∶1条件下,接触氧化池达到最佳降碳条件;反应器在第一接触沉池上升流速5.5 m/h和第二接触沉池上升流速4.5 m/h条件下,接触沉淀池达到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64.
采用土壤柱试验研究了土壤渗滤对再生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土壤柱对再生水中的DOC、UV254、总氮和总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并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土壤表层10 cm厚度对DOC的去除起主要作用;UV254和AOX在土壤表层10 cm厚度降解效果不明显,随着深度增加去除率逐渐升高;液相色谱有机碳探测(LC-OCD)检测结果表明,土壤柱对溶解性有机物质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多糖物质的降解上,其次是有机酸类,对腐殖质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65.
粘性泥石流运动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粘性泥石流运动模型的研究因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还很不完善。国内外学者应用较多的5种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都存在不同的缺陷。本文应用粘性泥石流土样中的细颗粒和粗颗粒进行流变实验,不仅得到了粗颗粒在浆体中的沉降特性和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还研究了粘性泥石流运动模型及其参数。所提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较现有的5种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粘性泥石流。  相似文献   
66.
以双层柱面网壳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对AN SY 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任意跨度双层柱面网壳的自动建模、加载、施加约束及求解。借此平台对柱面网壳结构进行模态和地震反应分析。首先,分析了结构自振特性随几何参数变化的特点,研究了结构的基频随矢跨比和网壳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矢跨比在1/3.6~1/5该范围内,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网壳厚度在1.8~2.1 m时,网壳整体刚度较大;对于矢跨比一定的网壳,随着厚度的增加,杆件的动内力大多增加,横向弦杆的二维与单维动内力比值有所增加,而纵向弦杆的二维与单维动内力则变化不大。然后,对网壳进行不同几何参数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给出了最大节点位移和最大杆件轴应力随几何参数变化的时程响应曲线,揭示了这类网壳的地震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67.
电厂烟气脱硫副产物石膏的循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国内烟气脱硫石膏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烟气脱硫石膏加工向多品种、深层次、高附加值转移的思路.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膏加工设备,实现国产石膏深加工设备的重大突破,有效地解决脱硫石膏的应用问题,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8.
Fuzzy Sets and Threatened Species Classifi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9.
Training Captive-Bred or Translocated Animals to Avoid Predator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bstract: Animal reintroductions and translocations 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interventions to save species from extinction, but most are unsuccessful. Mortality due to predation is a principal cause of failure. Animals that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predators, either throughout their lifetime or over evolutionary time, may no longer express appropriate antipredator behavior. For this reason,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are beginning to include antipredator training in pre-releas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We describe the evolutionary and ontogenetic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antipredator behavior may degenerate or be lost, and we use principles from learning theory to predict which elements can be enhanced or recovered by training.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demonstrates that training can improve antipredator skills,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interventions is influenced by a number of constraints. We predict that it will be easier to teach animals to cope with predators if they have experienced ontogenetic isolation than if they have undergone evolutionary isolation. Similarly, animals should learn more easily if they have been evolutionarily isolated from some rather than all predators. Training to a novel predator may be more successful if a species has effective responses to similar predators. In contras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teach proper avoidance behavior, or to introduce specialized predator-specific responses, if appropriate motor patterns are not already present. We conclude that pre-release train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preexisting antipredator behavior. Potential training techniques involve classical conditioning procedures in which animals learn that model predators are predictors of aversive events. However, wildlife managers should be aware that problems, such as the emergence of inappropriate responses, may arise during such training.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