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80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349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以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装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藻细胞动态生长观察方法,从单细胞尺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四尾栅藻藻细胞生长的影响.成功建立了四尾栅藻个体生长曲线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在8000lux光照强度下,藻细胞的体积最大比生长速率最大,即四尾栅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8000lux;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增加藻细胞分裂时的大小,小于8000lux时,藻细胞分裂体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大于8000lux时,藻细胞分裂时体积反而越来越小;较高的光照强度还有利于藻细胞适应新的环境,减少藻细胞复苏时间.  相似文献   
462.
在步入式模拟实验室内,通过控制温度、光照等措施模拟水-底泥-黑藻系统,设置对照组和30g黑藻组、60g黑藻组自然腐解,检测黑藻衰亡腐解期间黑藻生物量及水、底泥和黑藻中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从而探讨磷在该系统内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黑藻腐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实验初期分解速率明显高于实验中后期。黑藻组DO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先下降再升高,pH值在实验期间整体变化不大,变化区间均为7.4~8.4。对照组与30 g黑藻组中ORP总体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60 g黑藻组OR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整个研究阶段,磷含量上升幅度排序为60 g黑藻组>30 g黑藻组>对照组。黑藻的腐解改变了系统中磷元素的循环,在腐解前期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腐解后期促进磷的释放,并对各形态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63.
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汾渭平原是继京津冀和长三角之后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三大重点区域,为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区域大气质量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依据,基于2014—2019年汾渭平原11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汾渭平原空气质量指数以及主要污染物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1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年均AQI指数100以上,重度以上天数占6%,重污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关中中东部.从时间尺度看,AQI的年际波动明显且在2017年之后略有改善,冬春季特别是1月污染最为严重且呈现出明显的周末效应.首要污染物的季节差异较大,冬季以PM2.5和PM10为主,而夏季则主要以O3为主,春秋季则分别以PM10和PM2.5为主.从气象影响因子看,年尺度上气压、降水、平均气温以及混合层高度除与O3为正相关外与其它污染物均为显著的负相关,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而降水无论年尺度还是季节尺度上均对空气质量有利,特别是中雨量级以上的降水过程对颗粒物和O3污染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64.
目的研究适合大秒流量、采用自由装填药柱的斜置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柱支撑板结构。方法在对比分析常规的自由装填药柱的支撑板结构基础上,提出采用双向正交结构涂覆氧化锆热障涂层方案,利用仿真计算方法对支撑板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发动机点火试验对4种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分析。结果采用热障涂层保护的8×8双向正交结构支撑板在点火试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通气面积、较高结构强度及耐烧蚀性,可满足该发动机的使用要求。结论双向正交并采用热障涂层保护既能具有高强度,也具有优良的耐烧蚀性。  相似文献   
465.
长三角淳安地区二次颗粒物污染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二次组分是长三角区域PM_(2.5)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二次细颗粒物污染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对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文揭示了长三角背景地区颗粒物的有机与无机组分的构成,实现了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总量的核算;并进一步结合气溶胶热力学模型,模拟颗粒物的理化性质,深入探讨颗粒相的水含量与酸碱度对二次污染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背景区域细颗粒的年平均浓度为33μg·m~(-3),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9%、15%、12%和19%.颗粒相中的硝酸盐主要为局地生成,其质量浓度主要受到温度与颗粒相铵盐浓度的影响;硫酸盐的生成受到区域传输与局地生成的耦合作用的影响.气溶胶热力学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长三角背景地区颗粒物总体呈现强酸性,其酸度受季节影响不大,但显著受到了颗粒相水含量的影响;颗粒相水含量对春季SOA生成的促进作用较夏季更为显著;夏季SOA在PM_(2.5)中质量浓度占比高达40%,其形成主要受到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6.
氨氮对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细菌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是以甲烷为电子供体和唯一碳源,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可用于废水脱氮,而氨氮是含氮废水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目前的研究认为主导DAMO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有DAMO细菌和DAMO古菌.本文以DAMO细菌为优势菌种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和长期试验,从宏观和微观上研究了氨氮对该系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pH体系下影响效果差异,揭示了相关影响机理.短期试验研究表明,氨氮对该系统的安全浓度为250 mg·L~(-1).当氨氮浓度为500 mg·L~(-1)时,对该系统的脱氮效率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时间的增加,氨氮对其的抑制效果增强;不同pH条件下抑制效果的差异对比发现,在碱性条件下,真正起抑制作用的是氨氮的质子化形式FA(Free Ammonia),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真正起抑制作用的抑制因子是离子化的NH_4~+.通过扫描电镜对系统中絮状污泥分析发现,在氨氮的短期抑制后,系统内的微生物出现了明显皱缩,丝状菌的数量增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长期氨氮抑制后的系统,结果显示,系统内菌群结构发生较大改变,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度都大大降低.通过菌属分析认为,系统脱氮效率的降低是由于Methylomonas(甲基单胞菌属)数量的减少引起的.  相似文献   
467.
本研究于2018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对梅山湾水质进行监测,并对梅山湾水体中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O3-N是DIN的主要成分,占比为68.25%~98.21%。冬、春和秋季DIN和PO4-P浓度均值均高于夏季,夏季的SiO3-Si则高于其他季节。除夏季外,冬、春和秋季的部分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a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不同季节梅山湾的营养盐不仅受浮游植物的消耗影响,还与外源输入及环境介质的释放相关。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盲肠段的PO4-P浓度均值高于湾内,由北堤向南堤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春季和夏季,盲肠段的SiO3-Si比湾内低,与秋、冬季相反。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盲肠段主要为中度污染,湾内主要为轻度污染,夏季则相反;潜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盲肠段主要为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以及贫营养,湾内主要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和磷限制富营养。  相似文献   
468.
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在光学、化工、环保、陶瓷、生物和医药等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纳米金属材料的表面包覆和修饰是21世纪纳米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中比较系统地综述了核-壳型纳米双金属微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还原化学镀法、共沉淀法等,简要分析了各类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核-壳型纳米双金属粉末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69.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载铜活性炭(Cu/AC)催化剂,用于催化过氧化物氧化干法腈纶废水,结果表明:Cu/AC催化活性高于均相催化剂Cu(NO3)2,Cu溶出量则小于均相催化剂.非均相催化氧化对干法腈纶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与制备条件关系很大,通过单因子影响实验,确定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4小时,浸渍溶液初始浓度10.6gCu/L,浸渍时间20小时.  相似文献   
470.
The catalyst of CuO_x/Al_2O_3 was prepared by the dipping-sedimentation method usingγ-Al_2O_3 as a supporter.CuO and Cu_2O were loaded on the surface of Al_2O_3,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In the presence of CuO_x/Al_2O_3,the microwave-induced chlorine dioxide(ClO_2)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was conduc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ynthet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100 mg/L phenol.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henol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crowave-induced ClO_2-CuO_x/Al_2O_3 process could effectively degrade contaminants in a short reaction time with a low oxidant dosage,extensive pH range.Under a given condition(ClO_2 concentration 80 mg/L,microwave power 50 W,contact time 5 min,catalyst dosage 50 g/L,pH 9),phenol removal percentage approached 92.24%,corresponding to 79.13% of COD_(Cr) removal.The removal of phenol by microwave-induced ClO_2-CuO_x/Al_2O_3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was a complicated non-homogeneous solid/water reaction, which fitted pseudo-first-order by kinetics.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lO_2 oxidation,ClO_2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microwave-induced ClO_2 oxidation,microwave-induced ClO_2 catalytic oxidation system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phenol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