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8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1077篇
安全科学   534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328篇
综合类   2673篇
基础理论   568篇
污染及防治   187篇
评价与监测   232篇
社会与环境   215篇
灾害及防治   13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研究用基因重组细胞快速评价重金属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亲电性化学反应元件(EPRE)与TK基本启动子和编码虫荧光素酶(LUC)基因相融合,构建成EPRE调控的LUC报告载体,将其转染于HeLa细胞.并将该细胞作用于不同浓度的NaAsO2、CdCl2和HgCl2,用荧光素酶试剂盒物测量LUC的表达量.结果表明,EPRE调控的LUC报告载体框架正确;LUC的表达量与3种受试物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细胞对3种受试物敏感性为As3+>Cd2+>Hg2+.  相似文献   
982.
采集了太湖梅梁湾的柱状沉积物,分析和研究了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吸附动力学以及潜在的可交换性磷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样品中各形态的磷含量随着深度增加总趋势为减小.不同深度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前3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度较大;12h后,基本达到平衡.磷最大吸附量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达18cm后趋于平缓.样品中的潜在可交换性磷(qi)的含量为2.48~17.40mmol/kg,其分配系数(Kp)为1.81~51.44m3/kg,随深度的增加,qi和Kp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根据疏浚后新形成的表层沉积物磷的净释放量(即表征磷释放的潜在可交换性磷与表征吸附的最大吸附量之差)的变化趋势,推算出该区域环境保护疏浚的最小深度为25cm.  相似文献   
983.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杭州市2002~2004年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短期增加与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其他气态污染物(NO2和SO2)的急性健康效应.结果表明,调整气象因素后单污染物模型显示,滞后期为2d,PM10、SO2、NO2日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值比(OR)分别为1.006[95%可信区间(CI):1.003~1.009],1.017(95%CI:1.007~1.028)和1.020(95%CI:1.009~1.032).多污染物模型中,PM10受到SO2影响,效应估计值略有下降,OR值为1.004(95%CI:1.000~1.009).其他污染物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84.
不同碳链长度的离子液体对大型溞摄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细胞计数法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离子液体对大型溢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离子液体对大型溞的48 h急性毒性增大,其LC50在49μg/L和15 326μg/L之间.不同碳链长度的离子液体都显著地降低了大型溞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其最大浓度处理组分别比对照降低T60%~84%.结果提示,离子液体对大型溞摄食行为具有很大的毒性影响,因此对水生环境可能也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图1表1参25  相似文献   
985.
吸入性甲醛如何将其遗传毒性从呼吸器官经血液转移全身?这是揭示"甲醛致白血病"这个科学问题的关键.以新生牛血清(NBS)为"模拟血液",以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体外甲醛染毒实验,研究了培养基血清对细胞内硫醇浓度,以及对甲醛诱导性DNA-蛋白质交联(DP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未添加血清时,250μmol·L-1甲醛仅引起较低水平的交联效应,同时细胞内硫醇浓度水平也较低;而加入1%和10%新生牛血清以后,甲醛诱导的DPC均显著上升(p<0.01,p<0.05),同时细胞内硫醇浓度水平也显著上升(p<0.05,p<0.01).培养基中新生牛血清能够再生Hela细胞内的硫醇,同时促进细胞DPC的形成.这可能为理解甲醛远距离毒性,解释吸入甲醛是否能导致白血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6.
芦苇是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重要的湿地植物.本文对该地区芦苇海4个不同水深梯度下芦苇的无性系地上分株的生物量分配、生长与繁殖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47 cm (水在土层表面上)水深环境中,芦苇单株的平均生物量(4.2 g)最大.在-15 cm (水在土层表面下15 cm)的生境中,叶生物量百分比(叶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百分比, 46.1%)最大.芦苇地上分株高度、地上分株有分枝的单株百分比(茎上有分枝的分株占样地总分株的百分数)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茎的生物量分配百分比和生长速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在滩地生境中,开花率、花序的生物量百分比明显大于水较深的生境.分株株高与分株生物量、茎生物量与叶生物量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幂指数异速生长规律.在-15 cm水深的生境中,叶生物量的生长快于茎的增长;在其他水深梯度的生境中,则是茎生物量的增加快于叶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87.
一次污染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ZIPR模式模拟研究一次污染物对φ(O3)的影响,研究设计3组比较方案:VOC和NOx初始浓度比,VOC和NOx排放比以及VOC排放中各组分所占比例的变化对臭氧生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OC与NOx初始浓度比和排放比的增大,φ(O3)增长速率提高,其最大值出现时间提前,并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结合O3等浓度线分析认为,深圳市O3污染属于VOC敏感型,控制VOC是控制φ(O3)的有效途径.改变VOC组分的研究表明,控制VOC排放时应重点控制含乙烯、二甲苯、三甲苯较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988.
EDSS及其在EIA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环境系统是由人-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的和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复合巨系统,由此产生的复杂环境问题给环境决策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而环境决策支持系统(EDSS)可以辅助环境保护决策工作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叙述了EDSS的概念,全面回顾了30多年来国内外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在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并举例重点分析了其在环境影响评价(EIA)中的应用.同时具备强大数据更新能力和环境质量分析预测功能的EDSS,是解决EIA工作中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基于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EDSS将在智能化,3S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和EIA等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9.
多菌灵降解菌株djl-6-2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处理多菌灵废水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多菌灵降解菌djl-6-2,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序列比对以及系统聚类分析等鉴定其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sp.).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7.0.可利用多菌灵为唯一碳源、氮源进行生长,以0.01%多菌灵为唯一氮源时,降解速率平均可达77.78mg/(L·d).Cu2+对djl-6-2降解多菌灵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0.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GEPs(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ecological risks brought by their release.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GEPs on soil microbial ecology is indispensable to study their ecological risks. In our study, the phospholipids fatty acid(PLFA)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fields with two types of GEPs-Bt transgenic com and PVY( potato virus Y) cell protein gene transgenic pota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showed all controls were on the right of related GEPs samples along the PC1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xis, which means a decrease of fungi in soils with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 since most of PLFAs that are strong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C1 represent fungi. Fo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Bt transgenic cornfield, the ratios of gram-positive to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controls. For samples of transgenic potato field, these ratio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s when soils were collected from deep layer(20-40 cm), but were higher when soils collected from surface layer(0-20 cm). For soils collected from 0-20 cm, the ratios of fungi to bacteria for all GEPs samples were at the same level. So were such rations for all controls.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wo types of GEPs fields were detected in our study, but the causes and more information still needs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