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安全科学   140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547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91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71.
某油泥堆放场地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及其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采集某油田油泥堆放场地及其周边24个表层土壤样品和2个剖面土壤样品,采用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分析方法,对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的PAHs污染已较为严重,污染场地内16种PAHs的检出率为100%,w(PAHs)平均值为7 770.7 ng/g;周边土壤的16种多环芳烃的检出率为58.3%~100%,二苯并[a,h]蒽及茚并[1,2,3-cd]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w(PAHs)平均值为2 038.8 ng/g.研究区域内主要污染物为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和苯并[a]芘.从母体PAHs与污染物来源的关系和单组分比值可以看出,污染场地内及周边土壤的污染源是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w(PAHs)在土壤剖面中的峰值出现在40~60及20~40 cm处,不同组分的PAHs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表现为2~3环PAHs>4环PAHs>5~6环PAHs.   相似文献   
972.
LAS和AE对水生植物损伤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AS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对水生植物水绵、水浮莲的损伤作用.观察发现,在LAS处理液中,水绵细胞壁外层被溶解而消失,载色体的规则螺旋缠绕结构被打乱,集结成团.细胞膜与细胞壁部分分离.水浮莲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细胞膜部分解体,细胞质中有许多空腔,液泡增大,叶绿体变形;在AE处理液中,水绵细胞壁外层被溶解,细胞膜消失,载色体和造粉核解体,分散于整个由细胞壁内层构成的空腔中.水浮莲细胞膜部分解体,染色质浓缩,核膜逐渐解体,叶绿体和线粒体解体,液泡消失,被细胞质充填.可以推断:LAS和AE对水生植物损伤的机理不同,AE以溶解为主,LAS则除溶解外,所带电荷引起蛋白质构象改变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73.
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陆面和湖面能量平衡系统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之异同,评价了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对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按“晴天-多云-阴天-降水”的顺序,陆面与湖面的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之日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逆辐射则逐渐增大。湖面长波辐射亦随这一天气变化顺序逐渐增大,暗示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作用对湖水表面温度皆有影响。非降水天气时,陆面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主要部分。云和降水皆会直接影响陆面的能量分配,感热通量一般随云量的增加而减小,潜热通量则逐渐增大。湖面典型晴天的午后存在逆温现象,然降水天气时,湖面空气温度降低较快,破坏了湖面上空的逆温层,即感热通量皆为正值。湖面的潜热通量主要决定于风速,故其对天气变化响应不明显。在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共同作用下,湖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和大于湖面的净辐射。不同天气下陆面和湖面的波文比差异较大。陆面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与季节平均气候态相差不大,湖面的典型晴天则不具有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74.
2009年12月14日,在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的跟踪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次红色中缢虫赤潮,设置3个站位对红色中缢虫赤潮进行调查监测。利用酶标记荧光(enzyme labeled fluorescence,ELF@97)方法,对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进行标记,研究红色中缢虫赤潮发生时,单个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总体的标记率达51%,其中甲藻的碱性磷酸酶具有很强的表达,标记率超过99%;硅藻的碱性磷酸酶表达很弱,标记率仅为3.4%。(2)甲藻比硅藻很容易被诱导产生碱性磷酸酶。(3)浮游植物在与红色中缢虫营养盐竞争中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975.
研究了模拟太阳光照射下水环境中不同形态氮(NO3-、NO2-和NH4+)对酮洛芬(KET)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KET在平均波长(200~450nm)下量子产率Φo为0.14. NO3-浓度从0.01mmol/L-增至1.0mmol/L时, KET光解速率常数从0.0109降至0.0085; NO2-浓度从0.01mmol/L增至1.0mmol/L时, KET光解速率常数从0.0095降至0.0069, NH4+对KET的光解基本无影响. NO3-的光掩蔽现象对KET光解的影响起主要作用; NO2-则通过光掩蔽现象和羟基自由基猝灭来抑制KET的光解.同时研究了当水环境中pE值发生变化而引起水中无机氮形态转化时,不同形态氮共存对KET光解的复合影响,随着pE值的增大,KET的光解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当NO2-和NH4+共存时,两者对KET光解的影响存在拮抗作用,这一拮抗作用也存在于NO2-和NO3-之间.  相似文献   
976.
以黄河流域典型区域-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1951~2012年62年气温区域平均数据,应用M-K检验等方法对研究区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突变前后变化及气温突变后变暖停滞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77~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78~1993年),平均最高气温最晚(1978~1994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秋、冬季发生突变时间一样;年内突变早晚顺序为冬季最早(1977~1978),夏季最晚(1987~1994).冬季比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比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更剧烈.平均最低气温(0.231~0.604℃/10a)对升温贡献较大.各类气温年(季)突变后在1997~2007年间先后发生变暖停滞现象,春季和冬季首先发生变暖停滞,秋季较晚,夏季未停滞,年气温最晚(2007年),大部分年(季)气温要素变暖停滞晚于全球变暖停滞时间(1998年).年际气温突变后到停滞前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相对最慢,而其停滞后降温速率反而最快,平均最低气温与其相反,初步说明平均最低气温对升温反应较为明显,平均最高气温对降温反应较为明显.季节中,突变后到气温停滞前,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增长速率最快;气温停滞后,春季最低气温下降速率最快(-0.324℃/a1).  相似文献   
977.
贵金属/BaO催化剂上NOx的储存-还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模拟配气方法考察了贵金属(Noble Metals,NM)/BaO催化剂的氮氧化物(NOx)储存-还原性能. 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法对催化剂的NOx吸附-脱附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NO2比NO更易于在催化剂上储存,O2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NOx储存反应的进行. 温度对催化剂上的NOx储存行为有较大影响,在φ(O2)为16%,φ(NO)为5×10-4的氧化气氛下,NOx在NM/BaO上储存的适宜温度为300 ℃. 300 ℃下催化剂的NOx吸附量可达15 mg/g,当温度升到600 ℃时,催化剂上的NOx能够完全脱附. 使用H2在催化剂上进行NOx还原过程中,当φ(H2)为1%或3%时,还原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φ(H2)为5%时,还原反应速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978.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水环境修复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情况日益严重,其引发的水华问题频发,藻类生长代谢过程释放的各类衍生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原水处理工艺性能造成影响。为此,分析环境水体、废水处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的组成、性质和来源,对水环境安全及水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三维荧光光谱技术通过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上扫描发射荧光谱以获得激发.发射矩阵(EEM),基于EEM数据构建三维立体图或等高线(指纹图)描绘监测对象特性,可分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藻类及藻毒素等,近年来已在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湖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及废水生物处理性能评价等方面得到应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试剂消耗量少等优点。文章从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出发,对三维荧光峰的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技术在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污染控制、污染环境修复提供先进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79.
开沟主动排水对环保疏浚堆场底泥干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锡太湖五里湖地区降雨量较大,环保疏浚堆场底泥粘性强,渗透系数小,自然干化过程缓慢的特性,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分期分阶段,表面渐进开沟主动排水的方法,并对开沟后不同情况下堆场干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沟渠系统对堆场底泥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渐进开沟主动排水能够有效地排出堆场内部积水及降雨.通过比较开沟间距为5,10,20和40 m的表面底泥干化效果发现,在堆场表面下20cm处,开沟间距越小,底泥干化效果越好;在50 cm深处,因为检测深度和沟底平面相近,底泥干化效果不是很明显.通过经济性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开沟间距为20~40 m干化效果较好,每m3原状土的施工费用为0.36元,工程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980.
发酵牛粪和造纸干粉对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泥浆反应法研究添加发酵牛粪和造纸干粉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的影响.试验按水土比2:1制成泥浆反应器,设置对照、添加2.5%发酵牛粪和添加2.5%造纸干粉等3个处理,25~28℃摇床培养,分别于10、20、30 d采样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数量和多环芳烃含量.结果发现,所有处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添加发酵牛粪和造纸干粉均有利于提高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数量,在培养30 d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率分别从对照处理的19%显著提高到37%和35%(P<0.05).结果还发现,多环芳烃分环降解率随苯环数增加而下降,培养30 d后土壤中2环多环芳烃的降解率达95%以上,3环多环芳烃的降解率为50%左右,对照处理4~6环多环芳烃的降解率为7%~13%,而添加发酵牛粪和造纸干粉处理土壤中4~6环多环芳烃的降解率显著提高到21%~28%(P<0.05),但对2~3环多环芳烃的降解无明显影响,表明这两种物质对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关键在于促进高环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生长繁殖及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