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436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研究了热活化过硫酸钠技术氧化水溶液及泥浆系统中1,1,1-三氯乙烷(1,1,1-trichloroethane,TCA)的效果.考察了温度、溶液pH值、氯离子及碳酸氢根离子对水溶液中TCA降解过程的影响,并处理了实际TCA污染地下水.结果表明:TCA氧化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且温度越高TCA降解速率越大,50°C、过硫酸钠/TCA物质的量比=100/1时,TCA在2h内可完全降解;溶液pH值越高TCA去除效率越低,且碱性条件明显地抑制TCA降解;氯离子及碳酸氢根离子均会对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其中碳酸氢根抑制作用强于氯离子;由于实际地下水水质较为复杂,TCA降解速率相对缓慢,7d后去除率达到90%以上.泥浆系统中TCA降解效率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较大,土壤去除有机质后降解速率明显加快.热活化过硫酸钠技术用于修复TCA污染地下水具有较大潜力,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场地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2.
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2003年5—6月和10月对三峡库区蓄水后的水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蓄水后库区以Ⅲ类水质为主.若考虑粪大肠菌群指标,总体水质以Ⅳ类和劣Ⅴ类为主.三峡库区重金属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但各监测断面Pb含量较高,两期采样Hg含量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三峡库区共检出19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其中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控制的特定化学物质5种,分别为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1,4-二氯苯,1,2-二氯苯,六氯丁二烯,但均不超标.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卤代烃为主,苯系物较少.与国内其他水体相比,三峡库区水体受到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863.
抗生素在地下环境中的淋溶迁移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总结归类环境中抗生素的基础上,按物理化学以及药物性质对抗生素进行分类,筛选出含列于EPA中的优先控制污染物,计算各种抗生素的地下水污染指数GUS值并估算各类抗生素的淋溶迁移性。同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总结出地下环境中影响抗生素淋溶迁移及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总结出18类196种抗生素(除复合类药物之外)中,可计算地下水污染指数GUS值的抗生素133种,含列于EPA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抗生素有97种;具有高淋溶迁移性的抗生素有123种,占所有抗生素的62.76%。土壤溶液中抗生素浓度和抗生素本身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类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植物覆盖情况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抗生素淋溶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64.
栅网是栅控行波管中抗振性能最薄弱的部件,其振动特性的分析尤其重要。本文采用ANSYS分析软件,构造了栅网的有限元模型,提取了栅网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并与模态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栅网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当今行波管生产单位选用新型的栅网材料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65.
某油泥堆放场地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及其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采集某油田油泥堆放场地及其周边24个表层土壤样品和2个剖面土壤样品,采用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分析方法,对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的PAHs污染已较为严重,污染场地内16种PAHs的检出率为100%,w(PAHs)平均值为7 770.7 ng/g;周边土壤的16种多环芳烃的检出率为58.3%~100%,二苯并[a,h]蒽及茚并[1,2,3-cd]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w(PAHs)平均值为2 038.8 ng/g.研究区域内主要污染物为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和苯并[a]芘.从母体PAHs与污染物来源的关系和单组分比值可以看出,污染场地内及周边土壤的污染源是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w(PAHs)在土壤剖面中的峰值出现在40~60及20~40 cm处,不同组分的PAHs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表现为2~3环PAHs>4环PAHs>5~6环PAHs.   相似文献   
866.
东北三省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针对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前后的4个典型年份,从工业污染源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东北三省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并详细讨论了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工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哈大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辽宁省中部及沿海地区,且有不断集中的趋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东北三省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CODCr,石油类及汞;有机污染物排放量高于无机污染物,其中挥发酚、石油类的主要排放区域变化很大,污染物排放区域转移趋势明显;CODCr和汞的主要排放区域变化不大,有新污染城市出现; 20年间东北三省废水排放量比例变化不大,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排名却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867.
淡水养殖鱼体中氯霉素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淡水养殖鱼塘中的鱼类为研究对象,采用碱化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样品中的氯霉素(CAP),用C18 SPE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进行分析,研究了同一鱼塘4种鱼类鱼肉样品及福寿鱼不同器官或组织对氯霉素的蓄积能力,初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同一淡水养殖鱼塘中4种鱼肉样品w(CAP)分别是福寿鱼(0.40 μg/kg)>青鱼(0.22 μg/kg)>鲢鱼(0.15 μg/kg)>鲮鱼(0.13 μg/kg),其中福寿鱼w(CAP)超过欧盟和美国FAD规定的检出限(0.3 μg/kg),而青鱼、鲢鱼和鲮鱼符合该检测标准,可安全食用;福寿鱼不同器官或组织的w(CAP)从高到低依次是鱼鳃1.07 μg/kg,鱼头0.79 μg/kg,鱼肠0.67 μg/kg,鱼鳞0.52 μg/kg,鱼肉0.40 μg/kg,鱼骨0.13 μg/kg,只有鱼骨中的w(CAP)符合欧盟和美国FAD规定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868.
全氟类化合物的检测与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全氟类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已超过50年。近几年来,研究人员逐渐开始关注全氟类化合物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已开展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概述了全氟类化合物的特性与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检测技术研究与治理手段研究等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以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烷羧酸为代表的全氟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吸附分离技术分别在全氟类化合物检测与治理中的应用,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869.
以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资料为背景,对污水处理厂冬季和夏季污水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厂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在79%左右,对BOD的平均去除率在87%以上,均能保证出水达标,对COD和BOD的去除效果冬季和夏季无明显差异,对SS的去除效果夏季优于冬季。研究结果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0.
通过对2020年位于洱海湖区周边4个站点大气降水的实地监测,定量揭示了大气湿沉降不同形态氮素(TN、DTN、AN、NN、NIT、PN)的浓度和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氮素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明确了大气氮湿沉降对湖区外源性氮素输入的贡献程度,评估了氮素湿沉降入湖负荷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监测点降水中氮素浓度年内总体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总氮浓度为0.18~8.73 mg/L,平均浓度为1.34±0.686 mg/L,氮素浓度呈现干季高湿季低的变化规律;氮素湿沉降通量月际变化大致呈M双峰型,沉降通量峰值出现在浓度最低但降雨量最大的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通量AN/NN为1.97,农业生产活动的氮素排放是湿沉降的主要来源;2020年洱海湖面湿沉降总氮直接输入负荷量约为170.11 t,其中铵态氮86.86 t,硝态氮51.58 t,总氮直接入湖负荷约占流域农业面源排放量的6.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