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采用SBR反应器,分别以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单一碳源,在严格厌氧/缺氧条件下驯化培养反硝化除磷污泥,考察不同碳源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碳源除磷污泥的菌群结构,分析其中除磷菌所占比例. 结果表明,以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碳源的各系统出水中,ρ(TP)平均值分别为0.79、0.98、0.29 mg/L,TP去除率分别为82.5%、79.2%、93.4%. 取自污水厂的种泥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以甘油驯化的污泥和以乙酸钠与丙酸钠培养的污泥,二者表现出相似的多样性与菌群结构. 各反应器中的污泥在“纲”与“目”分类级别上分别均以β-Proteobacteria与Rhodocyclales占主导. 稳定期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碳源的系统中的除磷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5%、8.0%、41.5%,以丙酸钠为碳源的系统中除磷菌所占比例最高. 对于厌氧/缺氧系统,与以乙酸钠、甘油相比,丙酸钠为碳源时系统的除磷效果更好,并且有利于除磷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2.
杨彦  倪玮玮  李定龙  车飞  李晓芳  吕浩 《环境化学》2014,(11):1893-1905
运用响应面法对不同消化基质下邻苯二甲酸酯(PAEs)生物有效性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建立预测模型,并对主要因素设定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3种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土壤:R2=0.959;农作物及植物:R2=0.973;脂肪:R2=0.862),模型拟合度较高.通过多次试验模拟,初步认为在土壤消化基质中,设置人体摄入PAEs经口摄入浓度为10μg·g-1,基质质量为0.4g,pH值约为7时,生物吸收量最高.在植物源基质下,污染物浓度在10—11μg·g-1,消化时间在6—7h,基质质量为0.4g为生物吸收量最高.脂肪源中,基质质量在0.4g,污染物浓度在10μg·g-1,脂肪量在10%—11%时,PAEs生物吸收量最高.研究通过重复试验,充分体现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及设定条件的可靠性.但本研究仅考虑摄入介质相对单一,污染物化合形态等未在考虑范围内,在后期研究中将补充试验.  相似文献   
193.
王欢  吕莎莎  魏丹毅  王邃 《环境化学》2014,(11):1986-1993
以石墨粉末为原料通过Hummers法逐步合成磁性胺基化石墨烯(Fe3O4-NH2-G),分别用扫描电镜和FTIR对其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对Fe3O4-NH2-G用于实际样品中联苯菊酯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为检测手段,对洗脱液和淋洗液的选择、萃取时间和洗脱时间、离子强度、溶液p H、吸附剂总量等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用1%乙酸乙腈溶液做洗脱液,50%甲醇水溶液作为淋洗液,吸附时间洗脱时间都是20 min,溶液p H值为7,不加Na Cl时吸附效果最好.在293 K下改性石墨烯的平衡吸附量136 mg·g-1.实验表明最优条件下检出限达到1.7 ng·m L-1,线性范围为0.005—10μg·m L-1,方法对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91.8%—101.6%,可应用于痕量联苯菊酯的测定.该实验研究表明Fe3O4-NH2-G对联苯菊酯有很好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94.
ABS树脂废水有机物反硝化潜势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优化ABS树脂废水的生物脱氮工艺,测定了废水的反硝化潜势,分析了废水反硝化阶段有机物的降解特性. 结果表明,ABS树脂废水的反硝化碳源充足,并且含有易降解有机物和慢速降解有机物等具有不同反硝化速率的有机物. 在废水ρ(SCOD)(SCOD为溶解性化学需氧量)为755.4~1 043.3 mg/L,ρ(TN)为86.1~111.1 mg/L的情况下,总反硝化潜势为95.4~144.6 mg/L (以NO3--N计),其中易降解有机物的反硝化速率为3.4~4.6 mg/(g·h) (以NO3--N计),反硝化潜势为33.2~49.7 mg/L;2类慢速降解有机物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2.2~3.2和0.4~0.9 mg/(g·h),反硝化潜势之和为62.2~94.9 mg/L. 反硝化过程中,废水SCOD的去除率为48.9%~62.8%,ON(有机氮)去除率为81.5%~95.7%. 腈类物质得到明显降解,并生成大量NH4+-N,是反硝化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废水中的芳香族有机物苯环结构在反硝化条件下未得到有效降解,但在好氧条件下得到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195.
基于土壤样品中金属含量及空间位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对土壤重金属聚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遥感影像对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进行评估,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以武汉为研究载体,运用土壤重金属分布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与研究区域实际状况基本相符,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6.
为研究可燃气体爆炸压力场受障碍物布置的影响情况,运用流体动力学软件AutoReaGas建立不同阻塞程度和不同结构(平面、立体)的障碍物爆炸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布置情况对气体爆炸压力场的影响程度和规律。研究表明:改变障碍物的阻塞程度和结构(平面、立体)都会影响可燃气体的爆炸超压峰值。同种障碍物结构下,随着阻塞率的增加,气体爆炸压力的增加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情况;相同阻塞率下,立体障碍物对爆炸压力场产生的影响明显大于平面障碍物。研究立体障碍物与平面障碍物对加速燃烧的影响情况旨在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为防控气体爆炸灾害提供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7.
为了研究煤矿噪声对作业人员注意力的影响,采用舒尔特方格法对20名被试者进行5 d的测试,以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为评价标准,测试了5种不同分贝煤矿噪声下的注意力水平。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实验所得的反应时间、出错次数和超时次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噪声等级刺激对矿工的注意力水平存在差异。噪声等级在35~85 db时,注意力水平变化不显著,当噪声等级超过85 db后,对注意力水平的影响趋于显著。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作业场所的噪声不应超过85 db,如果超过此临界值,噪声会对矿工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同噪声等级分别与矿工出错次数、超时次数成正相关关系。当噪声等级在35~85 db时,随噪声刺激的增大,矿工出错次数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而超时次数的增长率刚好相反。噪声等级超过85 db后,矿工出错次数、超时次数的增长率一致。  相似文献   
198.
为了对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分析了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运输特征及影响因素,从“人、机、路、管”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资质管理、安全设备设施、运输设备设施、安全管理4个层面的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评价体系。针对指标间存在的冗余性问题,采用基于改进区分矩阵的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对评价体系进行精简,并以成都铁路局某条危险货物专用线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托运人资质、安全监控系统等10项指标为属性约简后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9.
输电能力是电网重要性能指标,评估和提升输电能力是电网规划和运行阶段共同关注的重点。约束输电能力的因素众多,针对其中的稳定性约束,提出了输电能力的定义,梳理了约束输电能力的稳定形态及其典型场景,指出了考核标准及适用评估方法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厘清了规划与运行两个阶段输电能力评估结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从改善电网固有属性以及提升电网特性认知水平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电网输电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0.
牛红云  吕宏洲  蔡亚岐 《环境化学》2021,40(12):3662-3671
以机械化学研磨法制备的Fe-EDTA聚合物为前驱体,开发了一种免液相浸渍的碳热法,来实现对多孔碳材料固载纳米零价铁.考察了Fe-EDTA聚合物碳化温度、与多孔碳的混合方式及质量比等因素对零价铁负载的影响.相比于传统液相浸渍+碳热法制备的零价铁/多孔碳复合材料,免浸渍碳热法所得复合材料的表面积大、吸附位点多、零价铁粒径小且均匀.以所制备的零价铁/多孔碳复合材料为催化剂/吸附剂,用于水样中甲基橙、Cr(Ⅵ)及污水中COD的去除.结果 表明,与液相浸渍+碳热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免浸渍碳热法制备的零价铁/多孔碳复合材料的零价铁具有纳米级粒径,因此拥有超高的活性,可更有效地吸附、还原及氧化降解污染物,且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动态装柱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在较长时间内可以稳定去除污水中的C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