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95篇 |
免费 | 869篇 |
国内免费 | 58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50篇 |
废物处理 | 1000篇 |
环保管理 | 1308篇 |
综合类 | 9365篇 |
基础理论 | 2444篇 |
污染及防治 | 5276篇 |
评价与监测 | 745篇 |
社会与环境 | 595篇 |
灾害及防治 | 6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786篇 |
2021年 | 740篇 |
2020年 | 580篇 |
2019年 | 500篇 |
2018年 | 643篇 |
2017年 | 749篇 |
2016年 | 857篇 |
2015年 | 1041篇 |
2014年 | 1284篇 |
2013年 | 1613篇 |
2012年 | 1376篇 |
2011年 | 1403篇 |
2010年 | 1163篇 |
2009年 | 1143篇 |
2008年 | 1227篇 |
2007年 | 1014篇 |
2006年 | 1010篇 |
2005年 | 649篇 |
2004年 | 480篇 |
2003年 | 543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358篇 |
2000年 | 441篇 |
1999年 | 386篇 |
1998年 | 304篇 |
1997年 | 333篇 |
1996年 | 287篇 |
1995年 | 223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31.
Removal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from different soil fractions of contaminated soil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ctivated persulfate oxidation remediation in our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ght fraction, which accounted for only 10% of the soil, contained 30% of the PAHs at a concentration of 4352?mg/kg. The heavy fraction contained more high-molecular-weight PAHs, and the total PAH concentration was 625?mg/kg. After being oxidized, the removal rate of PAHs was 39% in the light fraction and nearly 90% in the heavy frac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fractions of the heavy fraction, humic acid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AHs, and consequently, the highest removal efficiency of PAHs was also in humic acid. Compared with the light fraction, the heavy fraction has more aromatic compounds and those compounds were broken down during the oxidation process, which may be the removal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oxidation of high-ring PAHs. Similarly, the enhancement of C = C bonds after oxidation can also explain the poor removal of high-ring PAHs in the light fraction.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il vary i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leading to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oxidation efficiencies of PAHs. 相似文献
132.
通过涂覆—热分解法与电沉积法制备了β-PbO_2/α-PbO_2/SnO_2-Sb2O3/Ti复合电极(PbO_2复合电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法(CV)、线性极化法(LSV)和加速寿命试验对电极进行表征。将PbO_2复合电极用于处理甲苯二胺(TDA)废水,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对TDA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α-PbO_2呈梭状,β-PbO_2呈花菜状,多层结构的PbO_2电极利于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和活性;PbO_2复合电极的析氧电位(1.9 V)明显高于TDA的氧化电位(1.28 V),其使用寿命长达486 d;在电流密度为60 m A/cm2、Na2SO4质量浓度为10 g/L、电解时间为240 min的条件下,对COD为4 791.74 mg/L、TDA质量浓度为486.4mg/L的废水进行处理,TDA去除率高达97.3%,COD去除率可达88.1%。 相似文献
133.
对Mn/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头孢合成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Mn(NO3)2溶液为浸渍液,Mn/γ-Al2O3催化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0 mol/L、浸渍时间9 h、焙烧温度400 ℃、焙烧时间2 h;在反应时间为30 min、废水pH为9.0、臭氧通量为4.6 mg/min、催化剂加入量为5 g/L的条件下,当进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分别为220~250 mg/L,8~10 mg/L,10~12 mg/L和60~70倍时,出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30%,33%和93%,出水水质满足GB 21904—2008《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4.
人工浮床对汾江河水质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佛山市汾江河内布置浮床的水域的7个断面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布置浮床侧与未布置浮床侧各水质指标的差异,以考察人工浮床对汾江河水质的净化效果。同时比较了圆币草、水罂粟、梭鱼草、狐尾草、美人蕉和鸢尾6种浮床植物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结果表明,布置人工浮床一侧的水质TN、TP、COD和NH4+-N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布置浮床一侧的水质,表明人工浮床对水体水质的有净化效果。总面积约4 900 m2的浮床植物经过3个月的生长,从水体中共吸收了192.5 kg的氮和76.1 kg的磷。6种浮床植物中,狐尾草的净增生物量最高,达到64.2 kg/m2;圆币草次之,为62.2 kg/m2。狐尾草和圆币草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在6种植物中处于较高水平,每平方米狐尾草和圆币草从水体中分别吸收了51.61g氮、19.79 g磷和46.90 g氮、22.93 g磷。综合比较得出,狐尾草和圆币草在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上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是较好的浮床植物。本研究为人工浮床在南方类似河流中的应用及植物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5.
136.
将臭氧分别与超声波、H2O2、紫外光等联用,深度处理干法腈纶生产厂生化池出水,对各种联用技术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2 L/min、反应时间30 min、臭氧加入量3.5 g/(L?h)的条件下,当超声功率为300 W时,臭氧-超声联用技术的COD去除率为30.0%;当H2O2加入量为0.4 mL/L时,臭氧-H2O2联用技术的COD去除率为50.7%;当紫外灯功率为40 W时,臭氧-紫外光联用技术的COD去除率为49.9%;在各种联用技术中,臭氧-H2O2联用技术的运行成本最低(为7.5 元/t),且处理后出水COD为143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石化工业COD标准值修改单》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综合考虑,臭氧-H2O2联用技术是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的最优工艺。 相似文献
137.
138.
采用芳香聚酰胺膜(NF-1#)、复合膜(NF-2#)和聚酰胺复合膜(NF-3#)深度处理棉针织品印染废水,考察了膜分离性能及膜污染情况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0.5MPa、废水温度为25~35℃、废水pH为7的条件下,NF-1#膜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率最高,为76.0%~85.0%;脱盐率也最高,达90.0%。膜过滤后浓水送污水厂处理,产水回用于车间生产。操作压力增高、废水温度升高和废水pH增大均导致滤饼层阻力(Rc)和膜过滤过程中的总阻力(Rt)增加,Rc是Rt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导致膜透过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9.
一直以来植物都是多领域的研究重点,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不断发展,植物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日益增加。但因植物样品中有机物含量高,同位素分馏复杂,样品前处理及测定中存在诸多难题。本文对植物样品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工作中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技术进行了总结。综述了直接萃取法、湿法消解和高温灰化法的原理、操作和优缺点;以K、Ca、Mg、Fe、B等典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为例介绍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常用测定技术,旨在为植物样品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测定进行梳理,最后对其应用方向和测试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0.
边(滑)坡分类是进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边(滑)坡灾害防治的基础。为此,首先对国内外边(滑)坡分类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按照分类方法及分类目的,把现有的边(滑)坡分类方法分为了4类: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的滑坡分类方法、基于破坏模式与治理措施的滑坡分类方法、基于监测预警的滑坡分类方法和基于稳定性评价的滑坡分类方法,而后对上述分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最后,基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的迫切需求和分类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监测预警和失稳后运动距离预测的突发滑坡应急防治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基于应急防治的特殊要求,在前者加入了临灾征兆的分类指标,这将对突发滑坡灾害应急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