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3篇 |
免费 | 187篇 |
国内免费 | 112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9篇 |
废物处理 | 146篇 |
环保管理 | 239篇 |
综合类 | 1814篇 |
基础理论 | 517篇 |
污染及防治 | 1029篇 |
评价与监测 | 177篇 |
社会与环境 | 174篇 |
灾害及防治 | 1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88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272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49篇 |
2010年 | 210篇 |
2009年 | 199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116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01.
基于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能源环境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工艺路线,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能源环境系统,设计了几种热量与能量回收系统程的耦合工艺,为提高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经济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2.
蓝藻虽然能产生有毒的生物毒素,但是也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为探索蓝藻饲料化利用的可能性,本文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对崇仁麻鸡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及其对肝脏的氧化损伤。实验设计了4个剂量组(对照组、5、10和20μg·kg~(-1)MC-LR),并在1、3、12、24和48 h检测了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MC-LR对崇仁麻鸡的LD_(50)值为34.67μg·kg~(-1)体重(bw),95%的置信限为33.51~35.83μg·kg~(-1)bw。在MC-LR的作用下,鸡肝出现了氧化应激现象。3个染毒组鸡肝中GSH含量呈现先下降而后上升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趋势,GST酶活力表现为先上升而后下降至正常值的趋势,这说明GSH和GST共同参与了鸡肝中MC-LR的解毒;鸡肝中GPX酶活性在前3小时先保持不变(除了1 h的高剂量组),随即显著上升,这说明GPX和GSH共同参与了鸡肝中过量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清除,GPX可以作为监测MC-LR引起鸡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CAT酶活力表现为先显著下降(P<0.05)而后快速上升至正常值的趋势,SOD酶在整个实验期间几乎保持稳定,这可能与SOD酶活性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403.
404.
铊在矿物胶体和天然有机质界面上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Tl)是典型的毒害重金属元素之一,对生物体的毒性高于Hg、Cd和Pb等元素。铊在天然水环境相关介质中的背景含量较低,但可通过各种工业活动大量进入水体环境,借由水体迅速迁移扩散,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环境隐患。本文总结了铊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重点阐述了铊在矿物胶体和天然有机质(腐殖酸)等界面上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铁(氢)氧化物、锰(氢)氧化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吸附水体中的Tl(I),铊在一些锰(氢)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可能会涉及Tl(I)在矿物表面的氧化还原机制。矿物表面对铊离子的吸附作用不仅与矿物的组成成分有关,还可能与矿物组成成分的晶型结构密切相关。天然有机质对铊迁移转化影响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偏重天然腐殖酸对铊的络合作用。因此,要加强的研究铊分别在不同种类、不同晶型的矿物和不同类型的天然有机质界面上的迁移转化行为,并借助高精度的价态和结构分析手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其迁移转化机理。了解铊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有助于深入认识铊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并为研究铊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5.
对石油亚砜(PSO)萃取巯基醋酸的条件和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石油亚砜通过氢键和巯基醋酸形成的萃合物的组成.为从废水中回收巯基醋酸以及石油硫醚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06.
Jin Xie Xiao-Dong Niu Jiao-Jiao Xie Kai-Qiang He Meng-Dan Shi Su-Juan Yu Chun-Gang Yuan Jing-Fu L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1,33(10):1-7
The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of arsenic (As) in different size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 (PMs), including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TSP), PM10, and PM2.5, collected from Baoding,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average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s of As in TSP, PM10, and PM2.5 were 31.5, 35.3, and 54.1 µg/g, respectively, with an order of PM2.5 >PM 10 > TSP, revealing that As is prone to accumulate on fine particles. Due to the divergent toxicities of different As species, speciation analysis of As in PMs is further conducted. Most of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inorganic arsenite (iAsIII), inorganic arsenate (iAsV), monomethylarsonate (MMA), and dimethylarsinate (DMA) in PMs, whil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sensitive quantification of trimethylarsine oxide (TMAO) were rarely reported. In this study,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 was optimized for As speciation including TMAO in PMs. An anion exchange column was used to separate MMA, DMA and iAsV, while a cation exchange column to separate TMAO and iAsIII. Results showed that iAsV was the dominate component in all the samples, corresponding to a portion of 79.2% ± 9.3% of the total extractable species, while iAsIII, TMAO and DMA made up the remaining 21%.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iAsIII accounted for about 14.4% ± 11.4% of the total extracted species, with an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1.7 ± 1.6 ng/m3.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MAO was widely present in the samples (84 out of 97 samples), which supported the assumption that TMAO was ubiquitous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 相似文献
407.
408.
酸沉降是一复杂的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涉及诸多复杂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酸雨湿沉降模式还仅限于模拟云下洗脱成酸过程,而对云中的成酸过程还未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在理论上不完善,而且更重要是在许多情况下与我省实际情况不符。本课题针对四川省特定的地理,气象特点和严重的大气污染情况,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酸性沉降的云中和云下成酸过程和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酸雨湿沉降模式,并根据此模式来估算和预测四川省酸雨 相似文献
409.
本文以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人工改变秧田微气候条件,提早中稻播期为突破口,辅之以提早移栽期和间种优质懦稻等系列配套技术措施,促成了前季中稻的早熟、高产、早收,同时又为后季再生稻创造了必要的时间和温光条件,从而使水稻单产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