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2篇 |
免费 | 466篇 |
国内免费 | 19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6篇 |
废物处理 | 275篇 |
环保管理 | 474篇 |
综合类 | 3278篇 |
基础理论 | 88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671篇 |
评价与监测 | 336篇 |
社会与环境 | 243篇 |
灾害及防治 | 1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45篇 |
2022年 | 304篇 |
2021年 | 270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254篇 |
2017年 | 304篇 |
2016年 | 303篇 |
2015年 | 312篇 |
2014年 | 399篇 |
2013年 | 561篇 |
2012年 | 457篇 |
2011年 | 457篇 |
2010年 | 411篇 |
2009年 | 385篇 |
2008年 | 392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 ,采用浸涂 -烧结法制备的负载型纳米TiO2 作为光催化剂 ,通过对水中微量溶解性间二甲苯的光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表明 ,初始浓度在 6 .6 8— 17.36mg/L的范围内 ,间二甲苯的光催化反应遵循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随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半衰期则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经 1.5h反应后 ,溶液中间二甲苯的去除率从 17.36mg/L的 5 4 .4 4 %增加到 6 .6 8mg/L的 75 .90 %。 相似文献
12.
炭纤维载体固定床厌氧发酵启动运行效果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开发高效率、抗冲击性能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沼气发酵技术为目的,用传统的 UASB反应器作为对照,研究了以炭纤维为生物膜载体的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效果。反应器进口废水 COD 为 5 000 mg/L, 水力停留时间 (HRT) 由213 h 逐步缩短为35 h,进水有机容积负荷(OLR)由0.56 kg COD/ (m3·d)提到3.45 kg COD/(m3·d)。结果表明,固定床反应器厌氧发酵的效率比对照高,出水 pH 值也比对照稳定;运行到第 50 d 时,固定床厌氧反应器和对照的 COD去除率分别由第 7 d 的36.56%和33.58%上升到87.9%和62.6%;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容积比产气率最高为1.16 m3/(m3·d),累计产气量为415.59 L,而对照的容积比产气率最高值仅为0.31 m3 /(m3·d),累计产气量为 71.66 L,前者最高容积比产气率和累计产气量分别是后者的3.74倍和5.78倍。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启动速度、COD 去除率和产甲烷效率显著地高于对照反应器。 相似文献
13.
Improvements of nano-SiO2 on sludge/fly ash mort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wage sludge as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cementitious material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termine effects of nano-SiO(2) additives on properties of sludge/fly ash mortar, different amounts of nano-SiO(2) were added to sludge/fly ash mortar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A water-binding ratio of 0.7 was assigned to the mix. Substitution amounts of 0%, 10%, 20%, and 30% of sludge/fly ash (1:1 ratio) were proposed. Moreover, 0%, 1%, 2%, and 3% of nano-SiO(2) was added to the mix. Tests, including SEM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were carried out on mortar specimens cured at 3, 7, and 28 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sludge/fly ash can make the crystals of cement hydration product finer. Moreover, crystals increased after nano-SiO(2) was added. Hence, nano-SiO(2) can improve the effects of sludge/fly ash on the hydration of mortar. Further, due to the low pozzolanic reaction active index of sludge ash, early compressive strengths of sludge/fly ash mortar were decreased. Yet, nano-SiO(2) could help produce hydration crystals, which implies that the addition of nano-SiO(2) to mortar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sludge/fly as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trength of the mortar. 相似文献
14.
Variations of metal distribution in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e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s (of Cu, Mn, Pb, and Zn) during the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The total content of Cu and Zn in the composted mixture increased after the composting process. Mn and Zn were mainly found in mobile fractions (exchangeable fraction (F1), carbonate fraction (F2), and Fe/Mn oxide fraction (F3)). Cu and Pb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able fractions (organic matter/sulfides fraction (F4) and residual fraction (F5)). These five metal fraction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etal mobility (bioavailability) in the sewage sludge and composted mixture. The mobility (bioavailability) of Mn, Pb, and Zn (but not Cu) increased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The metal mobility in the composted mixture rank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Mn>Zn>Pb>Cu. 相似文献
15.
底泥中重金属毒性的室内孔隙水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可以判定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但获得真正的底泥孔隙水十分困难。本文提供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室内原状孔隙水取样技术,将碳化硅砂芯埋入底泥,添加表层水并静置90d,通过渗滤获得孔隙水,测定孔隙水中重的浓度,所得结果与微生态系统暴露试验中生物指示的重金属的毒性大小相吻合,与生物积累重金属的浓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舰船应用时与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问题。方法 针对一种典型舰船用碳纤维增强乙烯基树脂复合材料,在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下开展0.5、1、1.5、2 a期的自然曝晒试验,进而采用电化学分析手段考察其与低合金钢的电偶腐蚀效应,结合老化机制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老化行为对其与钢电偶腐蚀的影响。结果及结论 在青岛大气环境曝晒不同周期的复合材料试样,开路电位与低合金钢相差较大,存在较高的电偶腐蚀倾向。随曝晒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表面微裂纹不断产生、扩展,导致电化学反应活性点增多,两者电偶电流密度随之增大。在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下暴露2 a后,碳纤维增强乙烯基树脂复合材料与低合金钢的电偶电流为0.356 9 μA/cm2,两者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达到B级。 相似文献
17.
六氯苯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沉积物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某化工厂排污沟渠中受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锌和镍复合污染的实际沉积物为对象,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增溶解吸效果和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的强化迁移效果。解吸实验结果表明:OP-10对HCB增溶解吸效果较好,对重金属离子的解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动力学修复发现,随电渗析流进入沉积物中的OP-10很快的吸附在靠近阳极沉积物上,从而阻碍了助剂的输送并影响HCB的迁移,而靠近阴极区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迁移会促进HCB的去除。沉积物pH变化引起的重金属沉淀是制约锌迁移的主要因素。镍的整体迁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聚磷激酶基因在假单胞菌中的整合和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构建高效除磷的微生物,将来源于大肠杆菌的聚磷激酶基因(ppk)插入广宿主载体pBBR1MCS-2多克隆位点区,得到质粒pBBR1MCS-2-ppk.以该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携带有载体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的ppk基因,插入自杀型质粒pUTmini-Tn5中得到重组质粒pUTmini-Tn5-ppk.pUTmini-Tn5-ppk经三亲接合作用进入Pseudomonas putidaKT2440,同时mini-Tn5通过转座作用将ppk整合到宿主菌株的染色体DNA中,获得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putidaKT2440-PPK,用于表达ppk.RT-PCR结果显示,ppk基因在KT2440-PPK中得到较高量的表达,而在原始菌株KT2440中表达微弱.人工模拟污水实验结果表明,接种1 h时KT2440-PPK中聚磷含量达到最大,为3.05 mg/g,约是对照菌株KT2440的15倍.测定模拟污水中磷酸盐的含量表明,KT2440-PPK可以去除该模拟污水中90%以上的磷酸盐. 相似文献
19.
超高盐高磷废水磷酸盐还原系统构建过程中磷系统转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现有除磷技术存在的问题,以高盐高磷榨菜腌制废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磷酸盐生物还原系统构建过程中磷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以3%的盐度(以NaCl计,下同)废水启动反应器,通过两阶段盐度逐步提升法,在进水有机负荷(COD)0.45kg.(m3.d)-1,磷负荷(PO43--P)5.0 g.(m3.d)-1,DO 6 mg.L-1,水温30℃,且未排泥的条件下,成功构建了超高盐(7%盐度)条件下的磷酸盐还原系统.通过该磷酸盐还原系统运行26个周期中,对磷平衡及污泥中磷形态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中平均每日有41.8 mg.L-1的外源磷损失,而污泥中共有155 mg的内源磷通过磷形态转化以及磷酸盐还原途径损失,占外源磷损失量的14.2%,占系统磷损失总量的12.5%.系统构建过程中污泥的磷形态主要以Org-P→NaOH85-P→HCl-P→NaOH-P→BD-P→H2O-P途径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