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37篇 |
免费 | 734篇 |
国内免费 | 47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38篇 |
废物处理 | 752篇 |
环保管理 | 1117篇 |
综合类 | 6973篇 |
基础理论 | 2021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4409篇 |
评价与监测 | 582篇 |
社会与环境 | 522篇 |
灾害及防治 | 5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653篇 |
2021年 | 588篇 |
2020年 | 482篇 |
2019年 | 383篇 |
2018年 | 498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664篇 |
2015年 | 839篇 |
2014年 | 1026篇 |
2013年 | 1295篇 |
2012年 | 1129篇 |
2011年 | 1111篇 |
2010年 | 872篇 |
2009年 | 834篇 |
2008年 | 931篇 |
2007年 | 758篇 |
2006年 | 646篇 |
2005年 | 488篇 |
2004年 | 399篇 |
2003年 | 455篇 |
2002年 | 392篇 |
2001年 | 314篇 |
2000年 | 346篇 |
1999年 | 300篇 |
1998年 | 279篇 |
1997年 | 276篇 |
1996年 | 245篇 |
1995年 | 194篇 |
1994年 | 131篇 |
1993年 | 136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解决电力行业事故报告文本较长、语义复杂,难以进行有效文本识别问题,提出1种以BERT作为底层的预训练模型,并设计1种双重注意力机制编码器,结合BILSTM-CRF深度挖掘事故文本语义特征,从而实现文本智能分析。首先构建电力词典,通过对BERT预训练,进行BIO标注,然后引入BILSTM-CRF模型实现对文本标签智能分类,最后将该模型与现行其他4种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智能识别精确率、召回率及F1值(查准率)均达到约97%,较其他4种模型中效果最好的模型分别提高0.02,0.03,0.02。研究结果可为电力行业事故报告文本分析提供1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覆岩破坏后形成“两带”的渗透率分布规律,根据理论推导应力-应变曲线以及采空区材料力学参数公式,建立“两带”渗透率分布模型,采用COMSOL软件分别对垮落带的渗透率分布和断裂带渗透率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垮落带渗透率呈“椭圆”分布,渗透率最大可达到1.07×10-6 m2,最小可达到1.5×10-8 m2;随着高度的增加,采空区两侧的渗透率变化幅度增加,中部的渗透率变化值较小。断裂带渗透率呈“铲状”分布,靠近工作面区域渗透率最大,断裂带的渗透率在上下隅角处最大可达到1.8×10-10 m2,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渗透率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典型浅埋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现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究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层裂演化特征,利用自主研制的煤与瓦斯突出实验模拟系统,研究突出过程中煤体层裂结构特征、煤体裂隙厚度演化特征和煤体质点运动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轴向应力0.9 MPa、瓦斯压力0.4 MPa时,煤体层裂发展时间持续85 ms,煤体共计出现11处裂隙。层裂从煤体后方的弱构面出现并向前方发展,其位置大多集中于突出腔体中后部,煤体层裂形式均为纵向贯通,在第9处出现最大纵向断裂裂隙。煤体裂隙总厚度约为75.6 mm、单处裂隙平均厚度约为8.4 mm,二者均呈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层裂过程中煤体单处裂隙厚度并不都是沿程递增的,部分煤体中部裂隙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煤体的运动表现为靠近突出口端的运动速度更快、运动距离也更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煤与瓦斯突出层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基于Fluent对压缩空气泡沫在长距离管道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压缩空气泡沫近似为弥散流,采用Saplart-Allmaras模型模拟了不同管径下压缩空气泡沫以及不同泡沫原液浓度的AFFF泡沫在长距离管道内的流动及压降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距离变化,各管径管道内压降均呈现线性变化,且随着压缩空气泡沫的流动,压降线性增大。管道管径对管内压降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管道直径越小,管道内压降越大;泡沫原液浓度对压降的影响较小,且压缩空气泡沫在长距离输送中的压力随距离线性衰减。将模拟结果与长距离输送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45.
总结了海洋风电场建设中水下噪声的主要类型与声学特性,基于国内外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海洋风电场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尤其是近岸海域海洋风电施工期冲击式打桩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参考《海上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海洋风电场水下噪声测量与评估方法,以及控制与降低噪声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6.
Xiaolong Li Congcong Ding Jiali Liao Liang Du Qun Sun Jijun Yang Yuanyou Yang Dong Zhang Jun Tang Ning L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7,29(3):9-15
The microbial reduction of U(VI) by Bacillus sp. dwc-2, isolated from soil in Southwest China, was explor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pectroscopy (XANES). Ou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pproximately 16.0% of U(VI) at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100 mg/L uranium nitrate could be reduced by Bacillus sp. dwc-2 at pH 8.2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Additionally,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bioreduction of U(VI) by Bacillus sp. dwc-2. XP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uranium presented mixed valence states (U(VI) and U(IV)) after bioreduction, which was subsequently confirmed by XANES. Furthermore, the TEM and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reduced uranium was bioaccumulated mainly within the cell and as a crystalline structure on the cell wall. These observations impli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uranium ma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fate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se bacterial strains occur. 相似文献
47.
Qingwei Wang Kaizhong Li Hui Liu Qingzhu Li Wenming Yao Lanyan Wu Shuimei Li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2,120(10):125-134
To mee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global arsenic water contamination, the MgAlMn-LDHs with extraordinary efficiency of arsenate removal w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the doped-Mn on the arsenat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the LDHs, the cluster models of the MgAlMn-LDHs and MgAl-LDHs were established and calculat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The results shown that the doped-Mn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LDHs and improve its chemical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MgAl-LDHs that without the doped-Mn, the HOMO-LUMO gap was smaller after doping. In addition, the -OH and Al on the laminates were also activated to improve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LDHs. Besides, the doped-Mn existed as a novel active si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MgAlMn-LDHs with the doped-Mn, the increased of the binding energy, as well as the decreased of the ion exchange energy of interlayer Cl−, making the ability to arsenate removal had been considerably elevated than the MgAl-LDHs. Furthermore, there is an obvious coordination covalent bond between arsenate and the laminates of the MgAlMn-LDHs that with the doped-Mn. 相似文献
48.
根据大窑湾后6个泊位疏浚工程本底调查和疏浚监测结果,借助因子分析探讨了疏浚前后水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找出了控制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评价了疏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50.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抗生素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毒性近年来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水产养殖和畜牧业抗生素长期滥用的直接后果,很可能诱导动物体内抗生素抗性基因,经排泄后将对养殖区域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基因污染.抗性基因还极有可能在环境中传播、扩散.对公共健康和食品、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为此,提出了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对该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潜在的传播途径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开展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研究的必要性,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上系统进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环境污染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