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19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石化行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石化行业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理处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分析了石化行业危险废物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潜力,并对石化企业与水泥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和合作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2.
在我国现有的生态毒理学教学体系中,相对于理论教学,其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相对滞后,阻碍了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斑马鱼是国际上广受瞩目的小型模式鱼,本文在目前已成功开发并应用于科研的一系列斑马鱼毒性测试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水生生态毒理学实验内容和案例。虽然仅基于斑马鱼这一实验物种,但包括了致死效应、致畸效应、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免疫毒性、遗传毒性等,涵盖不同生物学层面的多个毒理学终点,有助于充分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此外,在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实验手段的基础上,设置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本文对于现有的生态毒理学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3.
为了探讨AgNPs对典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机制,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AgNPs,以摇瓶实验法评估了不同浓度的AgNPs和Ag+对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形态结构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gNPs对普通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96 h-EC50分别为1.113 mg·L-1和0.697 mg·L-1,而Ag+对2种藻的96 h-EC50分别为0.106 mg·L-1和0.032 mg·L-1。扫描电镜结果表明:AgNPs处理使普通小球藻细胞表面出现褶皱,细胞变形甚至向内塌陷。对铜绿微囊藻部分细胞出现变形变得不规则,且出现某些胞外物质使细胞粘附在一起。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高浓度Ag+处理使2种藻的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部分细胞转变为孢子。而AgNPs处理使普通小球藻细胞蛋白核增大,蛋白核与类囊体区无明显连接通道。铜绿微囊藻拟核区膨大,类囊体和色素体被推向四周,部分类囊体断裂,同时,发现该藻可以分泌胞外物质在细胞周围吸附AgNPs颗粒。对于普通小球藻,0.6 mg·L-1AgNPs处理后细胞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ΦP0相对于CK没有显著差异,但0.09 mg·L-1Ag+处理使ΦP0显著增加。在高浓度AgNPs或Ag+处理时,ΦP0均显著降低。AgNPs未对普通小球藻光系统II性能参数PI_Abs造成影响,但不同浓度Ag+处理均使得该参数显著升高。对于铜绿微囊藻,2种毒物均使其ΦP0显著降低。而PI_Abs仅在2种毒物的最高浓度处理时显著降低。综上,AgNPs对2种藻的急性毒性远小于Ag+,而两者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均大于普通小球藻。AgNPs胁迫使2种藻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并诱导2种藻在形态结构和光合生理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与Ag+的毒性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提高光吸收能通量补偿耗散能量和分泌胞外物质结合Ag+是微藻2种重要的解毒机制。  相似文献   
254.
为初步探讨利用气溶胶光学指标判别污染物来源的适用性,选取天津市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2017年11月17—21日),对气溶胶的七波段吸收系数、三波段散射系数及其化学组分进行在线观测及分析,研究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并结合化学组分定性分析污染过程不同阶段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SSA(单散射反照率)可以从散射性组分和吸光性组分对消光贡献的变化判断污染来源.污染积累期,颗粒物中散射性组分(SO42-、NO3-、NH4+)的增幅高于吸光性组分EC(元素碳),导致污染积累期的SSA值高于污染前期和污染消散期,说明污染积累期存在较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SAE(散射波长指数)可以从粒径角度推断污染来源.此次观测的污染积累期SAE值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在细粒径段(2.5 μm以下)颗粒物粒径有增大的趋势,这主要与颗粒物中无机盐的吸湿增长及颗粒物之间的碰并有关.AAE(吸收波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吸光颗粒物的类型.污染前期,BrC(棕色碳)在370、470 nm处对光吸收的贡献率分别为50.7%、33.8%;同期PM2.5中ρ(Cl-)、ρ(K+)同步升高,卫星遥感显示,观测点周围有大量火点出现,推测主要受祭祖活动的影响.研究显示,气溶胶光学指标能够从散射性组分和吸光性组分对消光贡献变化、粒径变化、吸光颗粒物类型角度定性解析一部分污染来源,但其对于燃煤源和机动车等重要源类的指示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5.
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土地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置方式,然而由于污泥性质、污泥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污泥产品出路等因素,限制了污泥土地利用在中国的应用.文章针对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分析了污泥土地利用在中国的前景,指出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污泥产品进行安全环保的污泥土地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置途径,也是今后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可选择的一条合理化道路.  相似文献   
256.
污染物迁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是当前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地质统计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简单叙述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及方法,并介绍了其在水环境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基于这些应用的案例,对地质统计学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5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Blumea balsamifera is a famous Chinese Minority Medicin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Miao, Li, Zhuang, and other minority areas. In recent years, due...  相似文献   
258.
针对2022年1月5—14日连云港发生的细颗粒物(PM2.5)连续污染事件(PM2.5超标共计5 d),基于常规空气质量参数、气象要素、颗粒物组分参数等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污染期间PM2.5时空变化特征及污染成因,结合大气化学与天气预测模式(WRF Chem)和敏感性试验方法,定量评估了应急减排措施对连云港各区县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 d超标日中有3 d为轻度污染,2 d为中度污染,全市PM2.5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利的气象条件(静稳、小风、高湿)、本地排放(机动车尾气、工业工艺源)和二次生成共同导致了PM2.5污染的发生。实施黄色预警管控后,ρ(PM2.5)平均值下降了4.6μg/m3,降幅为5.2%,其中东海县和灌云县ρ(PM2.5)的降幅最大,分别为6.1%和8.3%,同时污染天ρ(PM2.5)峰值平均下降了9.4μg/m3(6.0%)。通过PM2.5过程分析方法发现,应急减排导致人为排放、化学过程和背景浓度对近地面ρ(PM2.5)正贡献的减少量要显著大于垂直混合、区域输送和对流过程负贡献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259.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trends, key areas, and directions of water rights (WRs) using bibliometric data based on the Science Citation...  相似文献   
26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A sediment-water mesocosm experiment was set up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ebris biomass P. crispus decomposition on water bo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