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43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504篇
基础理论   20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58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垃圾准好氧填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垃圾准好氧填埋技术和循环式准好氧填埋技术的研究情况,以便于人们在进行这方面研究和应用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2.
金矿开采具有其独特的环境效应 ,特别是贵州等地的卡林型金矿 ,因为这种金矿富含As、Tl、Hg、Sb、Pb等有毒元素 ,而且矿区发育喀斯特地形 ,使这类金矿的开采具有“毒上加毒”的污染特征和“明暗相间”的污染扩散迁移特征。本文通过对紫木凼金矿从1 989年到 1 995年开采六年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项目的变化对比 ,证明了黄金生产造成了矿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中CN- 、As、Hg、Pb、Zn等的增高 ,其中以对地表水的影响最大 ;确定了主要的污染源有采矿废石、矿渣及废液 ,主要污染物有CN- 、As、Hg、Pb和Zn ,由于矿区Tl的区域背景值较低 ,未造成Tl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烃源岩抽提物中检测到种类丰富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这一工作不仅为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了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994.
染料废水处理的有效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旭光  曾桁 《重庆环境科学》2000,22(2):25-26,32
为解决染料废水的治理问题,在工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的采用了“预处理-电化学还原-混凝沉淀-厌氧-=接触氧化”工艺,并设计出一套处理能力为80m^2/d的工艺,经运行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其中CODcr、色度、硝基苯、苯胺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9.2%、99.99%、99.9%、99.35。经过运行证帝该工艺性能稳定、操作简单、投资省、运转成本低易行管理。  相似文献   
995.
结合在社会系统中有一定应用的耗散结构理论的有关思想、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湖南省城镇生活垃圾总量进行建模预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的特点,且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6.
金山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1)成矿过程明显复杂于成岩过程 ,成矿作用中与Au关系最为密切的微量元素是Ag、As、Sb ,矿石中若干微量元素丰度低于区域含矿建造丰度 ,与产于动力变质环境下的韧性剪切带系列金矿床相似 ;(2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浅变质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含金建造 ,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为该矿床的后期加富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金山金矿床的层控特征与江南金成矿带中其它金矿极为相似 ;(3)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 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热流体、再循环大气水和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流体。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稀土金属氧化物对乳化液废水催化湿式氧化工艺中的催化活性,得出:CuO的活性高于MnO2,Co3O4未表现出催化活性。CeO2、Nd2O3、Sm2O3均表现一定活性:制备了CuO/γAl2O3,Mn/γAl2O3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复合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它们各自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Cu/γAl2O3负载型催化剂用于乳化液废水处理,200℃反应2h,CODCr去除率为88.4%,达到均相催化效果,比非催化提高13.0%,Mn/γAl2O3表现出负催化作用.复合负载型催化剂的活性低于Cu/γAl2O3。  相似文献   
998.
In situ and simultaneous remediation of a variety of pollutants in sediments remains a challenge.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coagulation (EC) and electrooxidation (EO) is efficient in the immobilization of phosphorus and heavy metals and in the oxidation of ammonium and toxic organic matter. The integrated mixed metal oxide (MMO)/Fe anode system allowed the facile removal of ammonium and phosphoru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99% of 10 mg/L NH4+-N and 95% of 10 mg/L P disappeared in 15 and 30 min,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of the single Fe anode and single MMO anode systems, the dual MMO/Fe anode syste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moval of phenanthrene and promoted the transition of Pb and Cu from the mobile species to the immobile speci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b and Cu in the 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extracts were reduced by 99% and 97% after an 8 hr operation. Further tests with four real polluted samples indicated that substantial proportions of acid-soluble fraction Pb and Cu were reduced (30%–31% for Pb and 16%–23% for Cu), and the amount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NH4+-N decreased by 56%–71% and 32%–63%, respectively.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in situ electrogenerated Fe(II) at the Fe anode and the active oxygen/chlorine species at the MMO anode are conducive to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he co-treatment of multiple polluta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C/EO method is a powerful technology for the in situ remediation of sediments contaminated with different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将水、气、土壤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选用WH TM模型,从机理着眼,分析了非点源有毒重金属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过程;研究预测了煤炭消耗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模拟了能源消耗与转换过程排入环境中的气态或固态污染物、随水文循环最终以液态形式增加了水环境的污染负荷。特别着重于在酸性沉降条件下对水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00.
组织滴虫病是近年来国内养禽业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作者根据国内外资料,对本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和症状、诊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并提出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