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6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675篇
安全科学   220篇
废物处理   128篇
环保管理   239篇
综合类   1440篇
基础理论   373篇
污染及防治   638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145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用复极固定床电解槽处理硝基苯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复极固定床电解槽处理模拟硝基苯废水,考察了电解电压、N2SO4质量浓度、pH、硝基苯的初始质量浓度等条件对电解效果的影响。在Na2SO4质量浓度为1000mg/t、电解电压为40V、初始pH为10的条件下,复极固定床电解槽对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120mg/L的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硝基苯去除率可达到82.8%。探讨了复极固定床电解槽电化学降解硝基苯的机理。  相似文献   
952.
络合剂和酸度控制对土壤铬电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添加络合剂和控制阴极池溶液酸度对铬在黄棕壤中电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 柠檬酸和乳酸的加入明显改变了电动过程中电渗流的大小和铬在土柱中的分配,其中柠檬酸因可与土壤中的 Cr(III)发生较强的络合作用而显著增加了土壤总铬的去除率(29.8%);改变阴极池溶液酸度不仅影响了电动过程中电流、电渗流的大小和铬在土柱中的分配,同时也显著改变了总铬的去除率.其中在 pH 6.0 和pH 10.0 时,总铬的去除率分别达 25.3%和 24.0%,较 pH 4.0 和 pH 8.0 时增高近 1 倍.所有电动处理以后土壤中剩余的六价铬浓度均显著减少,约降低 80%,表明电动处理对土壤中六价铬(铬的主要有毒形态)的去除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953.
朱凤霞  陈佳  万颖  李和兴 《环境化学》2005,24(6):690-692
以水溶剂中Ullmann反应为目标反应,设计具有纳米介孔结构的Pd/MCM-41作为其高效催化剂.与传统SiO2载体负载的Pd催化剂比较,该催化剂在以水为介质的碘苯偶合(Ullmann反应)中显示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和对联苯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54.
利用溶胶-凝胶法及浸提技术,进行二氧化钛的固定化负载.通过XRD和SEM对其物相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利用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探究制备以及催化工艺对二氧化钛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及其重复使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浸涂次数的增加,不锈钢丝网表面二氧化钛薄膜的微观形貌有所变化,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浸提7次所制备的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搅拌条件下的4h紫外光降解率可达77.6%.  相似文献   
955.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performances of kitchen waste (KW) and fruit/vegetable waste (FVW) were investigated for establishing engineering digestion system.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lab-scale to pilot-scale, including batch, single-phase and two-phase experiments. The lab-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FVW to KW at 5:8 presented higher methane productivity (0.725 L CH4/g VS), and thereby was recommended. Two-phase digestion appeared to have higher treatment capacity and better buffer ability for high organic loading rate (OLR) (up to 5.0 g (VS) L?1 d?1), compared with the low OLR of 3.5 g (VS) L?1 d?1 for single-phase system. For two-phase digestion, the pilot-scale system showed similar performances to those of lab-scale one, except slightly lower maximum OLR of 4.5 g (VS) L?1 d?1 was allowed. The pilot-scale system proved to be profitable with a net profit of 10.173 $/ton as higher OLR (?3.0 g (VS) L?1 d?1) was used.  相似文献   
956.
通过设计不同富营养状态下沼蛤的行为特性的控制实验,探讨了不同富营养状态下沼蛤的生存、运动和粘附特性。研究结果为:(1)富营养状态最优(贫营养)水质不适宜沼蛤的粘附,但是适宜其生存,因此移动距离最短,运动能力最差。轻度富营养水质适宜沼蛤的生存。富营养状态最差(重度富营养)不适宜沼蛤的生存,因此移动距离最远,能生存下来的沼蛤运动能力最强。(2)在不同营养盐浓度下的重度富营养状态水质中,沼蛤适宜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水体中生存,营养盐浓度越高越不适宜沼蛤生存;营养盐浓度越高越不适宜沼蛤粘附,营养盐浓度相对而言较低的水体适宜沼蛤粘附。(3)在不同藻浓度下的重度富营养水质中,沼蛤适宜在藻浓度较低的水体中生存,藻浓度越高越不适宜沼蛤生存;藻浓度越高越不适宜沼蛤粘附,藻浓度相对而言较低的水体适宜沼蛤粘附;低藻浓度水体相对而言更适宜沼蛤生存,因此移动距离最短,运动能力最差,高藻浓度水体不适宜沼蛤生存,因此移动距离最远,能生存下来的沼蛤运动能力最强。富营养状态是影响沼蛤生长、粘附和运动的关键要素,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最适宜沼蛤生长和粘附。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浓度也是影响沼蛤生长、粘附和运动的关键要素,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中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浓度越低,越适宜适宜沼蛤生长和粘附。  相似文献   
95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Reverse osmosis (RO)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treating and reusing textile secondary effluent (S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membrane...  相似文献   
958.
We have evalua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satellite-based latent heat flux (LE) algorithms over forest ecosystems using observed data from 40 flux towers distributed across the world on all continents. These are the revised remote sensing-based Penman-Monteith LE (RRS-PM) algorithm, the modified satellite-based Priestley-Taylor LE (MS-PT) algorithm, and the semi-empirical Penman LE (UMD-SEMI) algorithm. Sensitivity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both energy and vegetation terms has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compared with other input variables. The valid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algorithms demonstrat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algorithm performance for estimating daily LE variations among five forest ecosystem biomes. Based on the average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and root-mean-squared error (RMSE), the MS-PT algorithm has high performance over both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DBF) (0.81, 25.4 W/m2) and mixed forest (MF) (0.62, 25.3 W/m2) sites, the RRS-PM algorithm has high performance over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EBF) (0.4, 28.1 W/m2) sites, and the UMD-SEMI algorithm has high performance over both deciduous needleleaf forest (DNF) (0.78, 17.1 W/m2) and evergreen needleleaf forest (ENF) (0.51, 28.1 W/m2) sites. Perhaps the lower uncertainties in the required forcing data for the MS-PT algorithm, the complicated algorithm structure for the RRS-PM algorithm, and the calibrated coefficients of the UMD-SEMI algorithm based on ground-measured data may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959.
1985年以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图谱分析技术及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全面定量分析江苏省1985年以来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1985~1995、1995~2005、2005~2008年3个时段江苏省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分别为12.95%、17.17%、15.03%,反应了人类活动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出"缓慢影响—剧烈影响—影响减缓"的倒U型曲线规律;(2)1985年以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之间的空间转移是江苏省土地利用转移的关键,也是人类影响土地利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种地类的相互转移占所有土地转移流的80%以上,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苏锡常及南京4市的市辖区,以及昆山、江阴等经济发达的县市及苏北的宿迁市、淮安市、徐州市;(3)1985年以来,追求净产出(利润)的增长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导致建设用地增加及耕地减少,使得全省土地利用程度整体水平不断升高;受可驱动的有效资本量控制,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一直是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最为剧烈的区域,而苏北地区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也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60.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等距分析及分形分析等方法,以城市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扩展弹性系数等为指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了1987~2011年合肥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合肥市在经历了轴向放射状扩展、双核组团扩展及轴间填充后,城市形态由不规则团块状向星楔形、连体双星形转变;24 a间,城市用地面积增长了22415 km2,城市规模扩大了455倍;2000年以前基本保持中、低速扩展,进入21世纪后,开始高速扩展;城市空间主要沿交通线向西南、东南、东、东北等方向非均衡延展,城市扩展最强烈的区域约在距城区中心8 km处,城市重心不断向南偏西方向转移;扩展过程中,城市紧凑度呈“W”型波动,分形维数呈“M”型波动,扩展弹性系数呈“∧”型波动,城市形态最终向着稳定、合理化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建设、政府行为等是合肥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