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06篇 |
免费 | 26964篇 |
国内免费 | 39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83篇 |
废物处理 | 1496篇 |
环保管理 | 3447篇 |
综合类 | 38643篇 |
基础理论 | 5851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228篇 |
评价与监测 | 2119篇 |
社会与环境 | 836篇 |
灾害及防治 | 11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255篇 |
2023年 | 579篇 |
2022年 | 1098篇 |
2021年 | 861篇 |
2020年 | 1406篇 |
2019年 | 2534篇 |
2018年 | 2714篇 |
2017年 | 3002篇 |
2016年 | 3064篇 |
2015年 | 3503篇 |
2014年 | 3987篇 |
2013年 | 4770篇 |
2012年 | 4143篇 |
2011年 | 3893篇 |
2010年 | 3299篇 |
2009年 | 3333篇 |
2008年 | 3183篇 |
2007年 | 3015篇 |
2006年 | 2558篇 |
2005年 | 1835篇 |
2004年 | 1498篇 |
2003年 | 1371篇 |
2002年 | 1202篇 |
2001年 | 1114篇 |
2000年 | 1274篇 |
1999年 | 1224篇 |
1998年 | 930篇 |
1997年 | 850篇 |
1996年 | 841篇 |
1995年 | 734篇 |
1994年 | 523篇 |
1993年 | 430篇 |
1992年 | 459篇 |
1991年 | 371篇 |
1990年 | 276篇 |
1989年 | 242篇 |
1988年 | 202篇 |
1987年 | 122篇 |
1986年 | 99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60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50篇 |
1981年 | 39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7篇 |
1974年 | 4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构建具有不同蚯蚓和植物配置的4个单级蚯蚓生态滤池,依次编号为A(无蚯蚓无植物)、B(有蚯蚓无植物)、C(有蚯蚓栽种芦苇)和D(有蚯蚓栽种水生鸢尾)。通过比较4个滤池在6个月实验期间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的去除效率,系统分析蚯蚓和植物对滤池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实验分2个阶段进行:5月上旬至9月上旬,滤池进水碳氮比恒定为6;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滤池每周进水碳氮比交替为3、6、9。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对滤池去除COD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显著受到进水碳氮比的影响。植物的存在与种类对滤池去除COD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蚯蚓和植物对滤池的TN去除效率都没有显著影响。滤池进水的碳氮比是显著影响滤池去除TN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为了探讨草甘膦(PMG)与重金属镉(Cd)复合胁迫对作物(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别进行了不同浓度的PMG单一处理(浓度分别设计为0、1.25、2.5、5、10、20 mg·kg-1)和不同浓度的PMG(浓度分别为0、1.25、2.5、5、10、20 mg·kg-1)与浓度5 mg·kg-1 Cd2+的复合处理。采用分光光度法和连续激发式荧光仪分别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曲线及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一和复合胁迫分别在PMG浓度为1.25~5 mg·kg-1、1.25~2.5 mg·kg-1时,玉米幼苗通过增大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清除积累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提高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加大光合作用速率,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单一和复合胁迫分别在PMG浓度为5~20 mg·kg-1、2.5~20 mg·kg-1时,由于玉米幼苗积累了过多的膜脂过氧化物,导致抗氧化系统损坏,阻碍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同时也损害了PSII的功能(MO、φPO、ΨO、φEO、φDO、ABS/RC、TRO/RC、ETO/RC、DIO/RC、PIABS),导致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阻碍幼苗的生长。研究表明,草甘膦单一胁迫和与重金属镉复合胁迫,对玉米幼苗酶活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双阶段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与同浓度的PMG单一处理相比,Cd2+的存在,加大了PMG单独存在时的损害作用,使得玉米幼苗对PMG胁迫的敏感浓度点从5 mg·kg-1降低到2.5 mg·kg-1。 相似文献
153.
利用SBR(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不同ρ(NaCl)、曝气时间、ρ(CODCr)、进水ρ(NH4+-N)对AGS(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温度和ρ(DO)为8.0、30 ℃和3 mg/L条件下,以及ρ(NaCl)、曝气时间、ρ(CODCr)和ρ(NH4+-N)为20 g/L、8 h、600 mg/L和70 mg/L时,ηA(NH4+-N去除率)和NAR(NO2--N积累率)达到最佳. 当进水ρ(NaCl)为10 g/L时,NOB(亚硝酸盐氧化菌)被完全抑制,AOB(氨氧化菌)能够保持正常活性. ρ(CODCr)较高时能够促进NAR的提高. 经过116 d的培养,AGS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耐盐极限为50 g/L,此时ηA小于50%,AOB被严重抑制,AGS丧失硝化能力. AG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明显,SND(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平均值为24.2%,SNDV(同步硝化反硝化比速率)平均值为0.63 h-1,低ρ(DO)比高ρ(DO)下的SND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4.
155.
A new approach applying fuzzy mathematic theorems, including the Primary Matrix Element Theorem and the Fisher Classific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sampling sites. According to its basis, an application in the optimization of sampling site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as discussed. The method was proven to be suitable and effective. The results were admitted and appli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EPB) of many cities of China. A set of computer software of this approach was also comuletelv comniled and used. 相似文献
156.
利用umu/SOS显色实验评价北京市郊污水灌溉土壤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积累,得到表征样品遗传毒性大小的β-半乳糖苷酶诱导活性(IU值).以达到阳性时诱导比率R=2(试验管IU值/对照管IU值)需要的土壤重量来反映土壤样品的相对遗传毒性.R值起初随着96孔板每孔土壤样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达到某一定值后呈现稳定,此时各土壤样品投加量均为每孔约含10mg土壤.用剂量效应曲线中线性段的斜率作为标准,判断出遗传毒性物质为性质相同的一类污染物,根据相关资料推测主要是由于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积累. 相似文献
157.
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前全球至少有70%左右的抗生素被用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这些抗生素大多不能被动物完全吸收,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动物体外的抗生素约占用药量的40~90%,排出体外的抗生素大多随粪便等进入环境尤其是土壤环境中并在其中累积.为了明确兽用抗生素对环境中生物等的影响,合理评价兽用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论文就土壤环境中兽用抗生素的来源,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迁移、降解以及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8.
近年来,污水处理厂已成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菌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利用传统的异养菌培养法对无锡市6座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5种抗生素(氨苄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抗性菌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比了在不同工艺和不同季节条件下抗性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5种抗性菌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均可检出,进水中抗性菌浓度为103~10~5CFU·m L~(-1),出水中抗性菌浓度为10~2~10~4CFU·m L~(-1),其中,氨苄霉素抗性菌最多,占总异养菌的比例超过50%.污水处理工艺没有选择性去除抗性菌的效果,出水中抗性菌占总异养菌的比例相对于进水有增加趋势.相比其它传统工艺(氧化沟、SBR等),MBR工艺对去除氨苄霉素、红霉素抗性菌表现出一定优势;夏季目标污水处理厂对抗性菌的去除量略多于冬季,且只有环丙沙星抗性菌的去除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9.
A Simul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Carbon at Landscape Level: A Case Study for Lake Abitibi Model Forest in Ontario,Canad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aolu Zhou Changhui Peng Qing-Lai Dang Jiaxin Chen Sue Parto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7,12(4):525-543
Us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ke Abitibi Model Forest (LAMF),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carbon storage during 1990–2000, and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estimation of the carbon budget for LAMF's ecosystems.
As well, it provided the information needed by local forest manager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nd carbon-based indicators and
monit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forest ecosystems. Temporal and spatial carbon dynamics were simulated at the landscape level
using ecosystem model TRIPLEX1.0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simulate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nd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 biomass and soil were compared with field data and results from other studies for Canada's boreal
for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ed NPP ranged from 3.26 to 3.34 tC ha−1 yr−1 in the 1990s and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ange measured during the Boreal Ecosystem-Atmosphere Studies (BOREAS) in central
Canada. Modeled NPP was also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density of total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was 125.3, 111.8, and 106.5 tC ha−1 for black spruce, trembling aspen, and jack pine in the LAMF ecosystem, respectively. The total carbon density of forested
land was estimated at 154.4 tC ha−1 with the proportion of 4:6 for total biomass and soil. The analysis of net carbon balance of ecosystem suggested that the
LAMF forest ecosystem was acting as a carbon sink with an allowable harvest in the 1990s. 相似文献
160.
为探究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期等情况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水平衡特征,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选取4块2亩的试验田,于2009年4—11月采集田间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地块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别主要集中在5—9月的作物生长期.夏灌灌水量不足,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田间土壤水分变化属于\"蒸腾蒸发消耗型\";秋浇期内水量充足,各地块各土层含水率均明显增加,田间土壤水分呈\"入渗补给型\".各地块地下水埋深月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优先流的存在,地下水对灌溉降水响应快.本文定量研究了区域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灌区水平衡要素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可为灌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