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9篇 |
免费 | 845篇 |
国内免费 | 16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41篇 |
废物处理 | 76篇 |
环保管理 | 394篇 |
综合类 | 3744篇 |
基础理论 | 577篇 |
污染及防治 | 323篇 |
评价与监测 | 233篇 |
社会与环境 | 259篇 |
灾害及防治 |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73篇 |
2022年 | 354篇 |
2021年 | 364篇 |
2020年 | 447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307篇 |
2017年 | 327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302篇 |
2014年 | 253篇 |
2013年 | 328篇 |
2012年 | 429篇 |
2011年 | 365篇 |
2010年 | 385篇 |
2009年 | 322篇 |
2008年 | 300篇 |
2007年 | 348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208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51.
外源微生物对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索外源微生物N80(Serratia marcecens)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了温度、土壤pH值、接菌量、农药初始质量比等因素对N80降解烟嘧磺隆效果的影响.同时以小白菜、甜菜、菠菜为供试作物,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法处理污染土壤,液相色谱仪(UVD)测定土壤中烟嘧磺降残留量.结果表明:1)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外源微生物菌株N80可以促进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第30d时,最高降解率可达79.7%;2)N80降解污染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最适宜条件为25℃,pH=7.0,接种量108 cfu/g,初始质量比10mg/kg.研究表明,向污染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外源微生物菌株N80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残留量,减轻烟嘧磺隆对敏感作物的药害,达到了预期的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52.
253.
254.
255.
2013年春夏季莱州湾海水环境要素特征和富营养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5(春季)、8月(夏季)莱州湾海水环境要素的调查资料,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环境要素特征和评估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无机氮是莱州湾水质的主要污染要素,春夏季的N/P平均值分别为100.76、117.84,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结果表明,春夏季各站位的营养级均只包括ⅣP、ⅥP两类,磷限制为莱州湾的营养盐结构特征;富营养化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E>1站位比例分别为65%、20%;灰色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季Ⅱ级、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5%、5%,夏季Ⅱ、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70%、25%,Ⅱ级中的部分站位具有较大潜在富营养化风险。 相似文献
256.
阿什河水系枯水期氮污染特征与同位素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什河水系设置20个采样点,采用水质监测技术和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枯水期阿什河氮污染特征和硝酸盐氮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阿什河枯水期大部分采样点氨氮浓度较低,大部分区域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上游河段硝酸盐氮浓度较低,中游河段较高,到下游河段略有降低。总氮浓度较高,最高达19.4mg/L。(2)阿什河水系采样点15 N的丰度(δ15 N)主要处于0.11%~0.21%、0.42%~0.78%、0.83%~0.88%和1.09%~1.26%。稳定15 N同位素示踪解析阿什河硝酸盐氮污染来源表明,阿什河上游污染源主要为大气沉降、土壤有机氮和人工化肥;中游主要受畜禽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下游主要受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影响。 相似文献
257.
258.
259.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一种不产生残差的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对中国部分省份、区域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解分析。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6年后呈现零(或负)增长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的提高;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差异显著。因此,要在全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体减排,应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