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9篇
  免费   1200篇
  国内免费   2654篇
安全科学   1061篇
废物处理   276篇
环保管理   772篇
综合类   5939篇
基础理论   1298篇
污染及防治   1265篇
评价与监测   493篇
社会与环境   430篇
灾害及防治   38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609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460篇
  2017年   456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733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726篇
  2010年   691篇
  2009年   636篇
  2008年   598篇
  2007年   613篇
  2006年   540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541.
分析2014—2016年江苏省O3污染状况,以及苏北、苏中和苏南3个典型区域O3年度、季度、日变化和频度占比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的O3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2014—2016年的O3超标占比由18.4%上升至34.9%;2016年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O3-8h第90百分位数与2014年相比,上升2.7%,21.8%和3.3%;3个区域夏季O3-8h均值最高,春、秋2季次之,冬季最低;O3-1h日变化呈单峰状态,最低值出现在06:00—07:00,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2016年3个地区的O3频度占比均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0~80 μg/m3,所占比例均>15%;苏中和苏南区域2016和2014年相比O3频率占比的变化幅度较大,苏北地区变化幅度不大。指出,江苏省的O3污染程度在逐年提高,污染范围从苏南逐渐往中部和北部城市扩大。  相似文献   
542.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背景的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与流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运用GIS技术,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气候、地形、水文、地被、自然灾害等因子,构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测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剖析各类型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居环境指数介于33.64~74.58之间,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适宜性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与现有人口分布格局相反。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6.08%;比较适宜区次之,占31.29%;高度适宜区占22.54%;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08%。安徽省近61.16%的人口分布在一般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与比较适宜区人口所占比例不足40%,临界适宜区人口极为稀少。地形起伏度和水文指数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全省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较大,人口流动与集聚的适宜范围较广。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栅格;GIS;安徽省  相似文献   
543.
在WRF模式中选取不同的陆面过程、边界层以及近地面层参数化方案,设计了6种不同的参数化方案组合,模拟江西省某高山风电场测风塔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逐时风速、风向,并与同期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选出MRF边界层参数、WSM3微物理过程参数和Noah陆面过程参数作为最优参数化组合方案。对最优参数化组合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整一年的逐时模拟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化组合方案对全年风速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风速日变化趋势及风速段(0~24时)分布与实测基本一致,模拟的风速峰值及概率偏大,主要是由于模式的精度不足以准确描述山地风场复杂下垫面造成的。模式最优参数化方案对风向模拟与实测主导风向分布一致且风向频率相似  相似文献   
544.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监测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靠排污许可证管理,固定源执行由行业排放标准为主正逐步过渡到"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单一源排放标准"双层排放标准,并以执行更全面和精准的单一源排放标准为主,对应的监测要求及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对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设计,明确固定源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和守法监测的主体责任,厘清许可证核发部门、属地监测、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系统设计"固定源制定并提交自行监测方案-核发部门审核-方案纳入排污许可证中成为规定-依规定自行监测和记录-固定源提交执行报告-监管部门审计式审核-执法监测和执法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设计标准化的监管计划程序落实证后监管与执法监测,明晰监管部门的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545.
为了评价并进行城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介绍了江苏省组织开展涵盖地表水、饮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和城市内河5种类型"全要素、代表性"水质监测断面(点位)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以及全要素断面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分苏南、苏北、苏中3个区域,对全省地表水监测代表性进行了量化计算,结果表明,调整后全省水质综合指数极差从41.07降至7.17,标准差从3.16降为0.49;采用德尔斐层次分析法分析,设计了水质代表性指数,含1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计算表明,调整前全省水质代表性指数得分为69.1分,调整后为88.7分。将调整结果进行论证后再与各市环保主管部门交换意见,取得最终一致后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546.
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在数量和内容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不能满足环境管理需要、方法标准体系不健全、科学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强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顶层设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并加强质控、加强监测科研借鉴国际经验等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547.
元荡湖是我国东部平原的一个浅水湖泊,原系淀山湖的一个湖湾,后因芦滩封淤而成,其形成历史短,是探讨动物类群组成与湖泊生态系统演化间关系的理想场所。近年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该湖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首次对该湖泊中的介形类进行了研究,共发现9种,它们分别是Cypretta turgida、Cypria kraepelini、Cypridopsis vidua、Cypris subglobosa、Dolerocypria taalensis、Fabaeformiscandona myllaina、F. subacuta、Fabaeformiscandona sp.和Ilyocypris salebrosa。这些介形类均非地方性物种,且都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结合元荡湖母体湖泊-淀山湖水动力大、无介形类生存的实际情况,研究认为元荡湖中的介形类应由周边迁移而来,且其组成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优势度(Y)分析结果也显示,C. kraepelini、F. myllaina、F. subacuta和Fabaeformiscandona sp.共4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介形类中,以富营养化指示物种C. kraepelini的优势度最高。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CCA)发现,自然环境因素水深仍是影响介形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总氮、叶绿素a、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通过分析介形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摄食方式发现,元荡湖的介形类分属于底栖动物栖息类型中的游泳型(如C. kraepelini和C. vidua)、攀爬型(如C. subglobosa和C. turgida)和蔓生型(其他5种),其中蔓生型介形类占比最高,达56%,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元荡湖这样一个浅水湖泊中水深却成为影响介形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总结发现,元荡湖中的介形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受到湖泊形成时间的长短、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干扰等方面的共同影响,这为今后深入开展介形类组成与湖泊演化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证据。此外,研究首次报导了F. myllaina在中国的分布。 关键词: 元荡湖;介形类;水深;人为干扰;优势度Y;栖息类型  相似文献   
548.
生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庆祥  林哲 《化工环保》1995,15(5):276-279
针对废水中难降解化学合成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处理出水达标困难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对现有处理装置改造提出了若干建议,并介绍了几种国外废水处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549.
Intensive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PM10) and associated water-soluble ionic and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conducted in Guangzhou, a mega city of China, during summer 2006. Elevated levels of most chemical species were observed especially at nighttime during two episodes, characterized by dramatic build-up of the biomass burning tracers levoglucosan and non-sea-salt potassium, when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had changed due to two approaching tropical cyclones. High-resolution air mass back trajectories based on the MM5 model revealed that air mass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levoglucosan (43–473 ng m?3) and non-sea-salt potassium (0.83–3.2 μg m?3) had passed over rural region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field burning of crop residues are common practic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biomass burning smoke to organic carbon in PM10 were estimated from levoglucosan data to be on average 7.0 and 14% at daytime and nighttime, respectively, with maxima of 9.7 and 32% during the episodic transport events, indicating that biomass and biofuel burning activities in the rural par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mbient urban aerosol levels.  相似文献   
550.
Ultrafine particles (UFPs) released from laser printers are electrostatically charged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es of the devices, and the electrostatic force can obviously influence the dynamics of the particles. Due to the measurement difficulty and scarcity of relevant research, this issue was not reported. This study tri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roug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the surface charge of UFPs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static force on the dynamics of UFPs. A test chamber was set up to collect the UFPs,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UFPs. Based on the particle diameter and surface zeta potential, the surface charge of UFPs was calculated.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gave that particle emitted from laser printers are negatively charged and the average surface charge of particle emissions for four laser printers is in a range of about ?4.16 × 10?17 to ?6.07 × 10?17 C (~?260 to ?379 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static force on the dynamics of UFPs.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electric field, the electrostatic force has to be considered when the surface charge is larger than 1 × 10?16 C and when the UFP is very close to the wall with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0.01 m. These findings will guide constructively in predicting the dispersion and deposition of particles emitted from laser prin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