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85篇 |
免费 | 402篇 |
国内免费 | 12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26篇 |
废物处理 | 115篇 |
环保管理 | 277篇 |
综合类 | 2472篇 |
基础理论 | 515篇 |
污染及防治 | 626篇 |
评价与监测 | 232篇 |
社会与环境 | 232篇 |
灾害及防治 | 1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216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264篇 |
2019年 | 188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237篇 |
2016年 | 204篇 |
2015年 | 227篇 |
2014年 | 214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61篇 |
2011年 | 338篇 |
2010年 | 292篇 |
2009年 | 259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39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低温低浊水处理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混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剩余浊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单独使用HPAC时,剩余浊度在投加量为14 mg/L时达到最低(2.39 NTU)。pH值对余铝含量具有重要的影响,3种铝系混凝剂均在pH=7.0时余铝含量达到最低。AlCl3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较其他3种混凝剂低。絮体形成与破碎受搅拌强度的影响很大,当破碎强度增加到50 r/min,使用PACl、HPAC、FeCl3作混凝剂时絮体粒径下降不明显,当破碎强度增加到100 r/min时,絮体粒径有明显的下降。破碎结束后,絮体粒径有所恢复,但是并不能增长到破碎前的粒径。PACl、HPAC以及FeCl3形成的絮体的沉降性较好,上覆水浊度下降较快,经过3 h的沉降后,剩余浊度分别达到1.82、1.44和0.97 NTU。 相似文献
82.
为了有效的降解生产废水中的四溴双酚S(TBBPS),采用泡膜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研究了放电等离子体对TBBPS降解的影响。分别探讨了放电电压、空气流量、液体流量、活性物质抑制剂对TBBPS降解效果的影响;考察了降解过程中pH、电导率、COD和生物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放电电压为12.5 kV、空气流量为1.8 L·min−1、液体流量为150 mL·min−1时,处理9 min后其TBBPS去除率达到95 %以上;活性物质抑制剂对TBBPS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活性物质$ \cdot {\rm{O}}_2^ - $ 是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在降解过程中,pH不断下降,电导率不断上升,COD先升高后降低,生物毒性呈下降趋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全波扫描结果表明,TBBPS对应的特征吸收峰随处理时间变小,表明等离子体处理会破坏TBBPS的结构。以上研究结果可为TBBPS的有效降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开发微生物资源,阐明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的关系,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从而指导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概述了常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技术,同时也体现了解析技术由片面向全面、由低分辨水平向高分辨水平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方法的分辨水平低,认识是不全面的和有选择性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微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标记物方法(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法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80和90年代,以DNA为目标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rRNA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指纹图谱等)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指出了每种解析技术的功能特点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解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原位、快速、灵敏、高通量和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84.
为考察氨氮浓度对中温厌氧消化处理马铃薯加工废水的影响,通过批式实验,探究该类废水厌氧消化处理的氨氮抑制阈值。结果表明:氨氮浓度为3 000 mg·L−1 (TAN≈3 659 mg·L−1)时,累积产甲烷量降低至276.1 mL·g−1且出现产甲烷迟滞期;氨氮浓度为4 000 mg·L−1 (TAN≈4 468 mg·L−1)时,累积产甲烷量仅为对照组的39.2%,迟滞期明显延长了7.2 d;高浓度氨氮抑制造成了以丙酸为主的VFAs积累和有机物(蛋白质等)降解不完全,这是COD去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VFAs作为氨氮抑制发生时COD的主要组分,其积累可作为马铃薯加工废水厌氧消化过程发生氨氮抑制的指示因子;马铃薯加工废水中温厌氧消化的氨氮阈值约为3 000 mg·L−1。该结果可为马铃薯加工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决剩余污泥碱性发酵液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外加碳源时引发的黏性污泥膨胀问题,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剩余污泥碱性发酵液为进水碳源,对黏性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值为300~350 mg·L−1时,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污泥容积指数(SVI)逐渐升高,最终达到540 mL·g−1,此时发生污泥黏性膨胀现象;黏性膨胀污泥表面负电荷由0.62 mV累积到29.49 mV,相对疏水性(RH)从44%下降至19%,污泥容积指数(SVI)与Zeta电位、相对疏水性(RH)呈负相关(R2分别为0.837 71和0.678 54),与污泥粒径不相关;胞外聚合物总量从31 mg·g−1提高至39 mg·g−1,但LB-EPS/TB-EPS的比例从0.92增加至2.92;与TB-EPS相比较,LB-EPS与污泥容积指数(SVI)、Zeta电位、相对疏水性(RH)具有显著相关性(R2分别为0.892 88、0.885 29和0.776 68)。以上结果揭示了以发酵液为碳源引发的黏性膨胀污泥特性的变化规律,可为实际工程中以发酵液为碳源的黏性污泥膨胀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6.
87.
通过硫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连续流实验与批次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考察了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对含布洛芬的(低浓度100 μg·L-1和高浓度1 000 μg·L-1)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初步研究了硫自养反硝化活性污泥对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硫自养反硝化活性污泥对布洛芬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反应器中布洛芬的平均去除率>95%,且实验组(含布洛芬)的反硝化脱氮效果要优于空白组(不含布洛芬),布洛芬的存在可以提高系统的反硝化脱氮效率。批次实验中,在短时间内(<6 d),不同浓度布洛芬的去除率均达到100%;而其中吸附去除率<30%。研究表明,在硫自养反硝化工艺中,布洛芬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和吸附作用去除,且生物降解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Pharmacokinetics of [14C]-atrazine in rhesus monkeys,single-dose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regard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14C]-atrazine conducted with rhesus monkeys. The animals received one dose (0.25 mg) intravenously (IV) or three doses (1, 10, or 100 mg) orally. Plasma, urine, and feces were collected at defined times up to 7 days post-dosing. Sample radioactivity was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mass equivalent. IV administered [14C]-atrazine disappeared rapidly from blood, with an elimination half-life of about 5.5 ± 1.1 h. The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14C]-atrazine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at the three dose levels show that 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AUC and C max ar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e. Seven days after dosing, urinary and fecal excretion of [14C]-atrazine reached 99% of total administered dose in the IV group and 91–95% in the three oral dose groups. In the IV-administered monkeys, approximately 85% of the dose was excreted in urine and 12% in feces. In three oral dose groups, urinary and fecal radioactivity recoveries approximated 57% and 21%, 58% and 25%, and 53% and 35%, respectively.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urinary excreted radioactivity was found within the first 24 h after dosing. In conclusion, the principal elimination of [14C]-atrazine, IV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is via urine.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was 60% or high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ered oral dose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verall oral dose accountability ranged from 91% to 95%. Data generated may be useful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atrazine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89.
The determination of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BCF) via HPLC capacity factors (k') has been studied,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column type and mobile phase composition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og BCF and log k’. Values of BCF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phenylsilica column capacity factors. The phenylsilica column followed by C18 column give better correlations than either C8 or C2 column. The use of HPLC with phenylsilica as stationary phase and methanol‐water as mobile phase in the prediction of BCF can be at least as good or better than the use of n‐octanol/water partitioning system.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log k’ and log BCF with the changes of methanol concentration in the mobile phase, and it seems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methanol in the eluent is required to obtain good results. 相似文献
90.
北京地区典型二噁英(PCDDs)及多氯联苯(PCBs)的长距离传输潜力——基于TaPL3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二噁英(PCDDs)和多氯联苯(PCBs)为研究对象,利用TaPL3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北京地区4种PCDDs和7种PCBs通过大气和水体的长距离迁移潜力(LRTP)和总持久性(Pov),比较了不同氯取代数的特征迁移距离(CTD)和Pov的大小,分析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PCB180为例对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4种PCDDs和7种PCBs在北京地区通过大气的CTDair范围分别为714—874 km和1771—8517 km,Povair范围分别为1422—5169 d和1210—35687 d;通过水体的CTDwater范围分别为1232—1385km和643—4222 km,Povwater范围分别为4900—5618 d和1831—35922 d.对于PCDDs,CTD和Pov基本上随着氯取代数目的增加而增大;对于PCBs,Pov的变化规律与PCDDs类似,而通过大气和通过水体的CTD的变化规律不同.CTD和Pov没有表现出直接的关系.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北京地区的结果和国外接近,但高于兰州地区通过大气的CTDair,低于通过水体的CTDwat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