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268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为了评价垃圾渗滤液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对水生动物的毒性,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受试动物,探讨垃圾渗滤液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在亚致死浓度胁迫下鱼鳃、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Na+,K+-腺苷三磷酸(ATP)酶的变化.结果表明:(1)垃圾渗滤液对斑马鱼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58%(体积分数,下同)、24.28%、23.18%和22.51%.(2)斑马鱼肝脏和鱼鳃中的SOD活性、GSH含量和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可以反映垃圾渗滤液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出水对斑马鱼的肝脏和鳃都具有损伤作用.(3)斑马鱼鱼体的SOD、GSH和Na+,K+-ATP酶对外界污染物的生物影响是敏感的,可将其作为垃圾渗滤液慢性胁迫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72.
采用镍铁双金属为还原剂,对土壤中共存的7种多氯联苯(PCBs)的还原降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建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与镍铁双金属反应时间延长,7种PCBs呈现不同的还原降解速率和竞争还原态势并趋于稳定,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PCB180、PCB138、PCB153、PCB52、PCB118、PCB101、PCB28,大体呈现氯原子数越多降解速率越快的趋势。试验条件下PCBs各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为75~121 h。为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不同含氯水平PCBs共存的竞争体系中PCBs还原降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高斯软件DFT方法求得7种多氯联苯的20个量子化学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了PCBs的还原降解速率与分子结构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模型。模型结果表明,Ehomo、△_fH~Θ、△_fG~Θ和Polar的VIP大于1,是影响体系中PCBs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此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多氯联苯污染场地土壤化学修复过程中PCBs各同系污染物的化学降解潜力和残留趋势。  相似文献   
473.
为了研究地铁同站台高架换乘车站火灾情况,在地铁同站台高架换乘车站站厅层应急疏散路径关键节点部位开展0.25~0.75 MW规模的全尺寸实验,结合流速、烟气温度和现场观测情况,对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同部位起火时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车站站厅火灾危险程度受火源规模、装修形式和通风条件的影响,站厅中部闸机附近起火时,火源阻塞了站厅中部的疏散路径,掺混大量空气的低温烟气在站厅两侧出站闸机处沉降至地面高度;楼扶梯入口处起火时,站内各区域能够形成稳定的烟气分层,人眼高度能见度较高;出入口附近起火时,受自然风的影响,火源下风向区域烟气沉降严重,人眼高度的能见度较低,不利于人员疏散;在实验火灾规模下站厅各区域沉降至危险高度的烟气最高温度为30~41℃。针对此类结构车站站厅的防排烟设计,应综合考虑出入口空间布局和吊顶形式对火灾危险性的影响,利用自然风压形成一定通风换气量,同时,应将掺混空气的低温烟气控制在较小区域内,确保人员疏散路径的能见度和烟气浓度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74.
为回收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中的营养元素与有机质,构建了白云石-水解酸化液钙镁溶出体系,获得富含钙镁的溶出液,控制溶出液反应pH和反应时间进行第1阶段回收,以回收后的上清液进一步作为钙镁源从水解酸化液中进行第2阶段回收。结果表明,钙镁溶出的适宜条件为酸化pH 4.0~4.5、白云石颗粒50~80目、固液比3∶100(每100mL水解酸化液中投加3g筛分后白云石)、溶出时间10h;第1阶段回收适宜的反应pH为8.5,氮(以氨氮计)回收率、磷(以可溶性正磷酸盐(以P计)计)回收率分别为10.24%和95.89%;第2阶段回收适宜的镁磷摩尔比为0.60、反应pH为9.0,此时氮、磷回收率分别为14.60%和83.91%;傅立叶红外变换(FTIR)和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ICP)分析表明,回收产物主要由无机养分和有机质组成,重金属含量极少。利用白云石提供钙镁源能经济有效地回收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同时回收有机质,回收产物品质符合《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 18877—2009)中Ⅰ型肥料要求。  相似文献   
475.
在好氧的条件下,以活性污泥为接种体,使用改良斯特姆法测试脂肪酸浮选捕收剂(油酸钠、9-羟基硬脂酸钠、硬脂酸钠、蓖麻油酸钠)的生物降解性能,并与利用BOD5/COD进行的可生化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油酸钠、蓖麻油酸钠的BOD5/COD分别为0.54、0.63,属易生物降解物质;9-羟基硬脂酸钠、硬脂酸钠的BOD5/COD分别为0.36、0.37,属可生物降解物质。(2)油酸钠、9-羟基硬脂酸钠、蓖麻油酸钠28d的生物降解率分别为88.6%、62.2%、100.0%,达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OECD-301B生物降解性能实验标准,属于易生物降解物质;硬脂酸钠28d的生物降解率为49.8%,没有达到OECD-301B生物降解性能实验标准,属难生物降解物质。4种脂肪酸浮选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能依次为:蓖麻油酸钠油酸钠9-羟基硬脂酸钠硬脂酸钠。(3)当有机酸中存在碳碳双键和羟基时,有机酸的生物降解性能都会提高,并且碳碳双键的影响要大于羟基的影响;当二者同时存在时,生物降解性能会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76.
研究引入"政策行为从众"的概念,并通过实证证明,作为超常规政治激励手段的行政问责制,会在不同类型的政策执行主体中产生"政策行为从众"的行为模式,而不能在整体上提高所有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水平。具体的来说,政策实施初期执行进度较慢的省份将在行政问责的压力下强化政策实施力度以实现赶超,但初期执行进度较快的省份将在后期主动弱化实施力度。不同执行的主体的"从众"行为将在整体上减弱行政问责制的政策效果,并在客观上导致节能约束性指标打折扣。本文建议应在完善问责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财政与税收奖励等激励性手段,提高地方对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的"自发性"实施意愿,构建自我强化的政策实施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77.
由于商业建筑的特殊性,导致其发生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在总结大型商场火灾特点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大型商场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78.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应用散点图、相关系数等数学方法,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有关部门掌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与主要影响因素、明确监督管理重点提供了决策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9.

A total of 47 passive air samples and 25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trend, distribution, and air–soil exchange of 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s (PCNs) in Shanghai, China. Atmospheric PCNs ranged from 3.44 to 44.1 pg/m3 (average of 21.9 pg/m3) in summer and 13.6 to 153 pg/m3 (average of 40.0 pg/m3) in winter. In the soil samples, PCN concentrations were 54.7–1382 pg/g dry weight (average of 319 pg/g). Tri-CNs and tetra-CNs were two dominant homolog groups in air samples, while di-CNs were also found at comparable proportions to tri-CNs and tetra-CNs in soil samples. Most air and soil samples from the industrial and urban areas showed higher PCN concentrations than those from suburban areas. However, some soil samples in urban centers presented higher PCN concentrations than industrial areas. Analysis of PCN sources indicated that both industrial thermal process and historical usage of commercial PCN mixtures contributed to the PCN burden in most areas. The fugacity fraction results indicated a strong tendency of volatilization for lighter PCNs (tri- to hexa-CNs) in both seasons, and air–soil deposition for octa-CNs. Moreover, air–soil exchange fluxes indicate that soil w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tmospheric PCNs in some are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us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and human health risk of PCNs around the study areas.

  相似文献   
4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