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435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118篇
综合类   916篇
基础理论   183篇
污染及防治   256篇
评价与监测   158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为了定量描述主要通风机变频调风时通风网络风量变化的差异性,推导了分支风量随频率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表明分支风量与风机频率呈一次函数关系,依此可以精准高效地进行变频调风,并预判待调分支是否满足调风要求以及对非待调分支风量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变频灵敏度的概念,定量地反映了通风网络各分支风量相对于频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其值可用风量与频率函数的斜率表征。通过理论推导可知变频灵敏度与分支风量具有相同的数值分布规律,得出风量越大的分支在变频调风时风量改变量也越大的结论。分析了所述理论对矿井变频调风工作的指导作用,并通过矿井变频调风时的风网解算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获得机动车排放源中乙醛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丰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不同负荷下的发动机台架试验,采集不同怠速下的机动车尾气样品. 利用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分析乙醛δ13C值,并与ρ(乙醛)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①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乙醛的生成和消除反应同时存在. 在发动机低负荷运行时,乙醛的δ13C分馏值为负(-1.4‰~-0.4‰),表明生成反应占主导;而在高负荷运行时,分馏值为正(0.5‰~1.3‰),表明消除反应占主导. ②乙醛的δ13C值与其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发动机燃烧温度和尾气净化装置的影响. 整车尾气中乙醛的δ13C值在-29.1‰~-24.4‰之间,平均值为-26.5‰±1.6‰. 其中,汽油车为-25.9‰~-24.4‰,平均值为-24.9‰±0.5‰;柴油车为-29.1‰~-27.0‰,平均值为-28.0‰±0.6‰. ③南方机动车尾气排放源与植物排放源中的乙醛的δ13C值范围不同,表明δ13C值可用于大气乙醛的源解析. 通过机动车尾气中c(乙醛)/c(CO2)估算广州汽油车和轻型柴油车乙醛的排放因子,二者分别为(13±16)和(169±106)mg/L.   相似文献   
993.
pH对洱海沉积物-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pH条件下(pH=2、4、6、8、10、12)培养洱海沉积物,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培养前后荧光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富里酸荧光峰在pH(2—8)发生"红移",pH(8—12)时发生"蓝移",紫外区类富里酸(A峰)荧光强度可见区类富里酸(C峰)荧光强度,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受pH影响不大,这与其结构复杂且不易降解有关.②培养前,洱海沉积物DOM类酪氨酸物质受pH影响较大,可见光区类酪氨酸(B1峰)荧光强度紫外区类酪氨酸(B2峰)荧光强度,这与其结构不稳定、易降解及其酚羟基解离pH范围有关.③培养后,洱海沉积物DOM可见区与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强度比培养前分别降低了34.1%、32.2%,可见区与紫外区类酪氨酸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升高了57.06%、86.65%,即洱海沉积物DOM在培养后部分类富里酸物质逐渐降解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类酪氨酸物质,且在偏碱性(pH=8)环境条件下转化最为明显,沉积物DOM组成结构的转化对湖泊水污染与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传统的油漆喷涂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以混合喷涂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混气喷涂与传统的空气喷涂在柴油发动机上进行实际应用与对比分析,对混气喷涂的技术性能与环境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空气喷涂相比,混气喷涂可有效提升喷漆的漆膜厚度(平均提高约39.5%),喷涂质量较高;油漆利用效率较高,减少了涂料的消耗约20%,降低了生产成本;可抑制漆雾的飞散,减少了50%以上的VOCs排放,改善了作业环境质量;此外,混合喷涂还可降低喷涂时间,提高喷涂效率。因此,建议我国政府提倡推进此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淘汰落后技术设备,降低喷涂带来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95.
根据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的预防、监测、控制和恢复等能力的研究,分析了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间的作用关系。根据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提出了评价指标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通过实证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提出的理论假设,实证结果表明每个评价指标对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据此,给出了提升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6.
针对某露天矿山实际情况,结合粉尘污染扩散理论,应用函数拟合与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该露天矿钻孔、爆破、铲装、汽车运输、倾倒作业产尘点的源强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粉尘源对总产尘量的贡献率。分析得到爆破作业的产尘贡献率最大为98.145%,除爆破以外汽车扬尘为最主要设备产尘源。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决目前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侧重点不同,而分析对象又各有差异,在安全分析过程中各方法无法协同交叉使用,导致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的问题。采用“霍尔三维模型”中,“逻辑维”分析问题的方法,研究了系统安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企业安全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四阶段法”。该方法明确了安全分析方法的选择过程,提出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循环使用的组合矩阵,并构建了系统自己的多阶段安全分析的普适性模型。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室内添加Cd2+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开展了Cd2+胁迫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及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胺氧化酶(DAO)、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各形态多胺含量变化的实验,以探究多胺对于海洋微藻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响应及生理作用.结果显示,Cd2+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胁迫作用,且Cd2+浓度越大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Cd2+胁迫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MDA含量略有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DAO和PAO活性分别增强.随着Cd2+胁迫作用的增强,藻细胞内游离态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结合态Put、Spd和Spm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束缚态Put、Spm和Spd含量及Put总量和Spm总量升高.表明Cd2+胁迫会导致中肋骨条藻细胞产生氧化损害,同时细胞内DAO和PAO活性的增强以及游离态Put、束缚态Spd和Spm、Put总量和Spm总量的升高可能会增强藻细胞抵抗Cd2+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9.
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为受试生物,采用微孔板毒性测试法,测定6种重金属化合物的发光抑制毒性并对毒性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ZnSO47H2O、K2Cr2O7、HgCl2、CdCl22.5H2O和Pb(NO3)25种重金属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关系均可以用Weibull模型有效描述,CuSO45H2O的毒性作用关系可用Logistic模型有效描述。几种重金属的毒性顺序为K2Cr2O7 CuSO45H2O CdCl2 Pb(NO3)2 ZnSO47H2O HgCl2。明亮发光杆菌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EC50值分布在由其它海洋生物毒性效应值拟合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模型范围内。与海洋鱼类、蚤类、贝类和虾蟹类相比,明亮发光杆菌对Cu2+的毒性灵敏度较差,但是对Cd2+、Pb2+、Hg2+、Zn2+、Cr6+5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灵敏度较高,多数海洋生物对6种重金属的毒性响应顺序与明亮发光杆菌一致,说明发光菌毒性测试法对于海洋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油气浓度对半开口管道爆炸超压特性与火焰行为的影响,建立半开口透明管道实验台架,采用5种不同初始油气浓度,进行了一系列油气爆炸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油气浓度对油气爆炸超压峰值以及升压速率有显著影响,二者都呈现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油气浓度对火焰锋面传播速度有着显著影响,在当量浓度比下,火焰锋面的传播速度最大,并且火焰锋面的传播距离也最远;管道内的火焰行为可以分为4个阶段;油气浓度对火焰传播形态以及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影响,对火焰传播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破坏变形以及管道外爆炸阶段,随着浓度增加,爆炸半径先增大后减小,火焰传播速度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