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284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南海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特征指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表实验室高纯锗γ谱仪、中国锦屏极深地下实验室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β计数器系统测定我国南海1500km空间跨度上10个不同站位、5种不同种类和形状的现代珊瑚骨骼中6种最主要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28Ra、40K)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90Sr)的含量,获得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平均活度排序为238U(29.94Bq/kg) > 40K(11.72Bq/kg) > 228Ra(6.37Bq/kg) > 226Ra(3.16Bq/kg) > 90Sr(1.21Bq/kg) > 137Cs(<0.06Bq/kg).除了岸礁的珊瑚骨骼中228Ra活度高于环礁的珊瑚骨骼中228Ra活度的现象外,不同种类、不同离岸距离的珊瑚骨骼之间的同种放射性核素活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比珊瑚骨骼、珊瑚礁区沉积物、非珊瑚礁区的海洋沉积物、全球土壤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含量,阐明珊瑚礁区是地表罕见的极低放射性水平区域,并指出现代珊瑚骨骼具有极低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1)和极高的90Sr/137Cs活度比值(1000)的指纹特征.  相似文献   
112.
西南岩溶地区氮磷迁移转化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南岩溶地区农业区域水循环特点和氮磷面源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总结西南岩溶地区农业区域氮磷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应该从研究内容的学科交叉、基础理论突破和方法手段创新等方面深化对西南岩溶地区农业区域氮磷迁移转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3.
为促进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控,利用2013—2017年桂林市3个监测站点采集的共1 147个降雨样品,分析了降雨pH、电导率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结合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因素影响分析,探讨了桂林市酸雨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桂林市降雨的pH年均值范围为4.85~5.23.酸雨频率范围为42.5%~74.9%,2017年酸雨频率达74.9%.虽然近年来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是酸雨污染却没有明显减轻,反而在2015年后出现恶化.降雨的离子组成中,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8.19%和10.82%;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3.46%和17.64%.酸中和效应分析显示,Ca2+和NH4+为降雨中主要的中和物质.②降雨中碱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比酸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大,这是导致桂林市近年酸雨恶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来自西部和东南部方向的气流对应了较高的降雨酸度和总离子当量浓度,因此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对降雨酸度和离子当量浓度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桂林市SO2和NOx排放的持续管控将有利于酸雨污染防治,但桂林市目前实施的削减大气粗颗粒物和NH3排放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对于降雨酸度的影响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4.
河流拦截筑坝形成蓄水河流,逐渐向“湖泊型”生态系统演化,加强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进一步影响水体碳循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全球碳循环的预算并预测碳循环变化,必须确定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碳来源.因此,通过测定库区水体c(DIC)(DIC为溶解性无机碳)及其δ13C(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了DIC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水体c(DIC)为1.80~5.02 mmol/L,而δ13CDIC(溶解性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为-7.45‰~-1.26‰.c(DIC)与EC(电导率)、TA(总碱度)均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表水层δ13CDIC与c(DIC)、TA均呈正相关,与EC在入库河流处呈负相关;而滞水层δ13CDIC与EC、pCO2(二氧化碳分压)、TA、c(DIC)均呈正相关.②水平方向上,表水层各指标变化明显,TA、EC、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c(DIC)整体上呈降低趋势,δ13CDIC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偏正,受碳酸盐矿物溶解影响显著;垂直方向上,热分层和化学分层现象对水的碳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有机质分解在深水层释放大量CO2致使c(DIC)、pCO2逐渐升高及δ13CDIC逐渐降低,c(DIC)及其δ13C在整个水柱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显示,光照水库DIC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生物源的土壤CO2和有机物呼吸产生的溶解CO2形式的DIC源、碳酸盐矿物风化所产生的碳酸氢盐形式的DIC源.   相似文献   
115.
张晴  莫华  徐海红  吴家玉  帅伟 《环境工程》2020,38(6):202-207
我国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也暴露出底数不清、现状不清等问题。基于文献调研和国家排污许可平台统计数据介绍了国内外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的现状。相较国外,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的项目较少,以掺烧污泥为主,包括城市污水厂污泥以及各种工业污泥,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交叉引用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85—2014《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等,烟气、粉煤灰等污染治理措施普遍沿用电厂原有技术路线。据此,全面梳理了现阶段我国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存在的无序掺烧、污染物管理与排放控制要求缺失、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等环境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研究N80钢在高温高压中缝隙和应力耦合作用下的腐蚀行为,为油井管的选材和螺纹选型提供参考。方法 以油管螺纹接头为研究对象,在高温高压釜模拟地层环境,采用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N80钢在缝隙单因素作用下和缝隙-应力耦合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 仅有缝隙作用24 h后,缝内存在大量腐蚀产物堆积,缝外几乎没有腐蚀产物。40 ℃时的凹槽深度为17.2 μm,而70 ℃时的凹槽深度则达到82.7 μm。在缝隙和应力耦合作用24 h后,在缝隙口处发现有腐蚀产物堆积,缝隙内腐蚀程度比缝隙外腐蚀程度更为严重。40 ℃时,弹性形变试样的缝隙口处凹槽深度约为35.3 μm,塑性形变的试样缝隙口处凹槽深度约为41.3 μm;而70 ℃时,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试样缝隙口处凹槽深度则分别为143.7 μm和243.9 μm。结论 缝隙和应力耦合作用使缝隙口处凹槽的深度加深,且深度随着腐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塑性形变时凹槽深度最大。这表明应力的施加会加剧N80钢的缝隙腐蚀,导致形成更深的腐蚀凹槽,这反过来又会导致应力的进一步集中,应力腐蚀风险增加。因此,缝隙和应力对N80钢在高温高压地层水环境中的腐蚀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7.
以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试验藻种,探究黑暗环境中活藻、死藻在不同条件下对水中汞的吸附-解吸特征、动力学过程和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椭圆小球藻在弱酸性或中性(pH=3~8)水环境中对汞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总量随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吸附量随藻浓度增加而降低,最佳吸附丰度约为3.2×106 cells/mL,其中活藻处理对汞的最大吸附率为71.2%,死藻处理的最大吸附率为62.9%。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主要分为生物吸附和生物富集吸附两个阶段,其中死藻细胞主要以生物吸附为主,活藻细胞除了具备生物吸附以外还可进行生物富集吸附,藻细胞生物富集汞的能力与藻丰度和环境中汞浓度有关。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椭圆小球藻对汞的吸附过程。在解吸汞的过程中,椭圆小球藻死藻解吸能力更强,活藻在解吸过程中伴随着生物富集,1 440 min后死藻和活藻均可达到解吸平衡。  相似文献   
118.
研究区域ρ(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天气类型的关系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基于2015—2016年广西1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监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2015—2016年广西空气质量概况和污染的基本特征,采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方法表征了广西ρ(PM2.5)时空分布模态,统计了广西两年间24次区域范围(3个及以上连片城市)大气轻度及以上污染过程,分析了不同污染过程的天气类型和空气质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PM2.5是广西大气污染首要污染物,ρ(PM2.5)年均值呈北高南低的区域特征,月际变化基本呈正V字型分布;EOF分析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广西ρ(PM2.5)的时空结构主要有3种模态,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8.9%、5.7%和3.7%,基本反映了广西ρ(PM2.5)变化的时空模态的主要特征,桂林和玉林两年间的后向轨迹聚类很好地解释了第二和第三模态的南北浓度和东西浓度异常反相位分布特征;广西14个城市两年间PM2.5区域性污染天气类型主要有10种,其中污染天气类型中占比较大的是弱冷高压脊型(24.4%)、均压场型(20.2%)、高压后部型(16.1%)和高压后部配合西南暖低压型(8.5%),是引发广西大范围大气污染的典型天气类型.研究显示,广西大气污染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南北输送特征,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9.
The discharge of heavy metal ions such as Cu~2+and Pb~2+poses a severe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owing to their extreme toxicity and bioaccumulation through food chains Herein, we report a novel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adsorbent, Al(OH)_3-poly(acrylamide dimethyldiallylammonium chloride)-graft-dithiocarbamate(APD), for rapid and effectiv removal of Cu~2+and Pb~2+. In this adsorbent, the "star-like" structure of Al(OH)3 poly(acrylamide-dimethyldiallylammonium chloride) served as the support of dithiocarbamat(DTC) functional groups for easy access of heavy metal ions and assisted development of larg and compact floccules. The synthesized adsorb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APD was demonstrated to hav rapid adsorption kinetics with an initial rate of 267.379 and 2569.373 mg/(g·min) as well a superior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317.777 and 586.699 mg/g for Cu~2+and Pb~2+respectively. Th adsorption process was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involving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and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y metal ions and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APD. To assess it versatility and wide applicability, APD was also used in turbid heavy metal wastewater, and performed well in removing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heavy metal ions simultaneously through flocculation and chelation. The rapid,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adsorption of Cu~2+and Pb~2+give APD great potential for heavy metal decontamination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0.
预处理是提高木质纤维材料酶解效果的关键步骤,更是木质纤维材料制造生物乙醇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木质纤维材料进行预处理以促进酶解糖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稻秆为原料,探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生物)联合离子液体对木质纤维材料转化率及酶解初速度的影响,并通过稻秆成分分析、FTIR、XRD对处理前后稻秆的结构、结晶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单独离子液体处理相比,表面活性剂联合离子液体预处理稻秆可提升纤维转化率,效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与未处理及单独离子液体处理稻秆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预处理稻秆的纤维转化率分别提高55.38%和22.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