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25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585篇
基础理论   15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06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sites contaminated with recalcitran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biquitously. Some PAHs have proven to be carcinogenic and hazardous. Therefore, the innovative PAH in situ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have to be developed instantaneously. Recently, the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ZVI) particl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dechlorin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yet little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for the soil remediation so far. The objective in this work was to take advantage of nanoscale ZVI particles to remove PAHs in soil. The experimental factors such as reaction time, particle diameter and iron dosage and surface area were considered and optimized. From the results, both microscale and nanoscale ZVI were capable to remove the target compound. The higher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nanoscale ZVI particles were obtained becaus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were about several dozens larger than that of commercially microscale ZVI particles. The optimal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as 0.2 g iron/2 mL water in 60 min and 150 rpm by nanoscale ZVI.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nanoscale ZVI particles ar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soil remediation and are encouraged in the near future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Additionally, the empirical equation developed for pyrene removal efficiency provided the good explanation of reaction behavior. Ultimately, the calculated values by this equation were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02.
对小概率/高风险的灾难事件的后继风险决策进行探讨,着重在决策的认知神经经济模型框架下,讨论灾难事件后继风险决策的影响因素。灾难事件后人们的风险觉知、信念和假定、经验等认知因素以及灾后情绪因素对于决策分别有不同的影响;人们灾后决策的特点为决策更多直觉化而较少运用理性分析;灾难后继决策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灾难事件后人们为寻求安全感而出现"损失偏差"(loss bias),该偏差在"获得"和"损失"两种条件下的影响是不同的。灾后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或可用思维和决策的双加工系统(dual-process)模型来解释。最后展望了灾难事件后继决策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3.
基于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软件的分析功能,对调查研究中获取的尾矿库案例进行数据提炼和分类编码,找出相关因子并进行回归性分析。最终目的是找出尾矿库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建立简单的尾矿库事故模型,从而可以初步预测尾矿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该预测模型为尾矿库事故的研究提出了新方法,对于防灾减灾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19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月都可能出现暴雨,其中6—9月占93.1%。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际差异较大,最早可发生在4月初,最迟到7月中旬发生;最早8月初结束,最迟11月中旬结束。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4.7场次,主要发生在6—9月;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7月2日,最早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9月下旬;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8月31日,最早结束于6月中旬,最迟结束于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5.
废塑料处理技术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介绍了解决废塑料污染的几种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并介绍作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研究工作:(1)使用自制的催化剂完成了聚烯烃类塑料催化热解回收燃料油的小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通过实验对发泡聚苯乙烯热解回收苯乙烯单体的工艺流程提出了优化操作条件。根据国内外实际,文章最后对废塑料回收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根据217种化合物建立了估算有机化合物对水蚤EC50值(48h半数影响浓度)的片段常数模型,分析了模型的误差及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化合物的片段常数和结构因子与水蚤的EC50值倒数的对数(lg1/EC50)显著相关,可以根据片段常数法估算有机化合物对水蚤的EC50。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687,平均绝对误差0.40个对数单位,其中68.7%化合物的误差小于0.5个对数单位。  相似文献   
107.
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较多,然而生态城市的构架体系至今不明确。文章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指标体系等构架理论,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基本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8.
攀西区域涉重金属典型企业周边环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攀西区域安宁河流域的7个断面底泥以及该区域17家典型涉重金属工业周边土壤进行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6种重金属砷、铬、铅、镉、汞和钒含量在凉山州境内特别是冕宁县断面含量最高,污染最重,攀枝花境内米易县部分含量较低;底泥中铅、镉和砷等出现了中重度污染,且钒和铬含量、砷和镉含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同源性特征明显,土壤中镉超标范围最广,超标程度最重且呈面状重度风险,钒和汞超标范围较大,汞出现较重风险,其余为低度风险。  相似文献   
10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ESI-MS/MS)测定地表水中高氯酸盐的方法。以Dionex IonPac AG20阴离子交换柱为分析柱,弱碱性的0.056%氨水/5 mmol/L乙酸氨为流动相,1.0 mL/min的流速,电喷雾负离子模式电离,MS/MS串联质谱为检测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高氯酸盐。方法检出限达0.043μg/L,线性范围为0.2~50μ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含量分别约为2、6、30μg/L的实际样品进样10次得到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7%、4.55%、0.49%,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0%~109%,将该法与US EPA method314.0进行比对,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0.
直接进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水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直接进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分析环境水样中微囊藻毒素-LR的分析方法。方法使用C18反相柱为分离柱,柱温40℃,流速0.7 mL/min,乙腈和甲酸水溶液(0.1%)作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保留时间4.13 min。串联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使用ESI(+)源电离水样。在上述条件下,水样过粒径为0.45μm的滤头后可直接进样,进样体积25μL时检出限可达0.04μg/L,在0.10~2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6%~106%,相对标准偏差为1.3%~5.6%。同时方法应用到实际环境水样分析中也具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灵敏度高,快速简单,适用于环境水样中MC-LR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