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选取水华束丝藻与铜绿微囊藻作为典型水华蓝藻,探索水华蓝藻净化水体及合成生物柴油的潜力.采用氮磷浓度为NH4+-N 7.5 mg/L,PO43--P 1.0 mg/L的模拟污水,重点考察了在光照强度与温度不同的条件下2种微藻对氮磷的去除率,并利用尼罗红荧光染色法测定了微藻中的中性脂含量.结果表明,2种藻对PO43--P的去除率均较高,最高达到98%,对NH4+-N的去除率稍低,最高为52%.水华束丝藻及铜绿微囊藻均具有较强积累中性脂的能力,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条件有利于微藻对氮磷的去除及细胞中脂类的积累.2种藻均在光照强度为12 000 lx时中性脂含量更高.水华束丝藻在温度为18~22℃条件下,生长更优,氮磷净化效果较好,中性脂积累能力更强.而铜绿微囊藻在温度为22~26℃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各影响因素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显色时间8 min,稳定时间10 min,最佳波长490 nm下进行吸光度测定的检测方法;分析分别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作为外加碳源时,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B-31的生长情况和共代谢降解典型药物苯扎贝特(BZF)的过程。结果表明,降解菌只有在外加碳源的条件下才可正常生长,而且其在葡萄糖环境中生长得更好;拟合得到的葡萄糖、麦芽糖和BZF代谢动力学结果显示,葡萄糖对BZF去除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从葡萄糖培养基中降解菌所提取的酶比活力要高于麦芽糖培养基,分析原因可能是葡萄糖所诱导的降解菌关键酶活力更强,而且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蛋白质点位。 相似文献
54.
为满足当前管理需求,在厘清我国现行规划体系构成、类型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内容特征与环境影响特点,结合近20年规划环评实践,提出规划环评开展范围调整建议。对于空间规划,建议国家级总体规划不纳入规划环评体系,省级总体规划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市、县、乡镇级总体规划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于区域规划,建议指导性大区域规划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非指导性大区域规划及新区、产业园区等的开发建设规划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于专项规划,建议将自然资源开发、能源、交通、水利、农业(含畜牧业、渔业)、工业等专项规划纳入规划环评体系,指导性规划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非指导性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相似文献
55.
本文在分析燃煤锅炉钙基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基础上,讨论了半干半湿法脱硫烟气的性质,分析了袋式除尘技术对半干法脱硫烟气净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6.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确定了火灾时钢筋混凝土板的温度分布,并基于塑性铰线理论确定了火灾时钢筋混凝土方板的破坏机制,根据高温下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对火灾过程中塑性铰截面的弯矩及板的极限荷载进行了分析,可为建筑结构的耐火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纳米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较强的反应活性,对砷(As)的环境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这可能对微藻As吸收代谢产生潜在的影响。以模式生物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磷酸盐(PO4 3−)浓度下,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莱茵衣藻中As(Ⅴ)累积和生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初期(第1天)nano-TiO2作为载体显著促进了0.013、0.100和0.500 mmol/L PO4 3−处理组藻细胞对As的累积,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nano-TiO2的载体效应呈下降趋势;暴露结束后(第8天),nano-TiO2添加组中,进入藻细胞的As(Ⅴ)除了还原成As(Ⅲ)及甲基化成二甲基砷外,还能进一步转化为一种可能为砷糖的未知化合物,且随着PO4 3−浓度的降低,藻细胞内这种砷糖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这可能会抑制As(Ⅲ)的外排;暴露结束后(第8天),培养基中主要检测到的As形态为As(Ⅴ)和As(Ⅲ),1.0和0.5 mmol/L处理组还有少量二甲基砷。nano-TiO2的添加降低了培养基中As(Ⅲ)的浓度,尤其是0.5和1.0 mmol/L PO4 3−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与PO4 3−的互作可显著改变微藻As的累积与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58.
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着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行为,其结构组成的变化可以反映外来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山东某污染场地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同步荧光光谱(SFS)和荧光区域体积积分法(FRI)分析研究区地下水DOM的组成及结构变化规律,并结合自然衰减能力评估方法——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方法和微生物学分析方法探讨DOM光谱信息对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效果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有机污染持续存在和长期的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DOM中类腐殖质和类蛋白物质组分含量均增加,随着生物降解作用越来越强烈,DOM中类蛋白物质占比逐渐升高。基于FRI分区理论,提出可用特定荧光分区相对含量比〔P(Ⅰ+Ⅱ)/PⅤ〕,即类蛋白物质与类腐殖质物质的相对含量比,作为快速判断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生物作用效果的代替表征指标,P(Ⅰ+Ⅱ)/PⅤ越大,表明自然衰减中的生物降解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5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六种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笨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的检测方法.对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萃取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正己烷二次萃取,浓缩定容后分析,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226 nm,16 min可将六种邻苯二甲酸酯分离出.方法的检出限为0.13μg/L ~0.37 μg/L,加标回收率为78.6%~118.5%,相对标准偏差为0.82%~2.17%,是一种理想的测定水中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以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利用面临的资源环境限制性约束趋紧、国土空间结构性矛盾突出、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空间功能下降等问题。提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土开发利用,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以构建国土空间集聚开发格局和分类保护格局的国土空间蓝图为目标,以承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增强国土功能,以节约集约提升国土利用效益,以区域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建设集约高效、生态良好、协调发展的国土构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