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353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685篇
基础理论   194篇
污染及防治   175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21年   1篇
  1920年   1篇
  19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71.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prediction in the capture of SO2 from flue gas by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s was reported,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of SO2 is 2000 ppm.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Langmuir simulatio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quantum chemical method, SO2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erformance from flue gas by twelve kinds of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s with different anions were designed and predicted. Then, among them, five kinds of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s were chosen and prepared to investigate their behavior of SO2 absorption capacity, desorption residue, and available absorption capa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ed values. Thus, an ideal ionic liquid [Emim][Tetz]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predictive method for the capture of SO2 of 2000 ppm, which showed high available absorption capacity of 0.24 g SO2 per g ionic liquid and excellent reversibility.  相似文献   
57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A green and-easy to operate method, the microwave 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of phosphate rock, systematically...  相似文献   
573.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presence of heavy metal and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effluents, flue gases, and even solid wastes from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renders...  相似文献   
574.
重庆雪玉洞地下河溶解态脂肪酸来源解析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溶地下河中溶解性有机质来源及变化特征,2014年11月1日和11月8日分别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地下河入口(Site 1)及出口(Site 2)进行取样,利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仪(GS-MS)对样品中溶解态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ite1和Site2溶解态脂肪酸平均浓度分别为1698和4419 ng·L~(-1),地下河出口处溶解态脂肪酸浓度明显高于地下河入口处;各采样点中溶解态脂肪酸组成以低碳数饱和直链脂肪酸(C≤20:0)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雪玉洞地下河水中DOM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其次为洞外地表河流中DOM向雪玉洞地下河水中的输入.另外,洞内游客的旅游活动对地下河水中DOM的来源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75.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空气PM2.5开展高时间分辨化学成分监测。结果表明,2019年监测点空气质量总体优于2018年,AQI达标率由74.8%升高至86.6%。通过对PM2.5成分分类,最终确定了8类颗粒物,相较于2018年,2019年富钾颗粒物升幅较为明显,左旋葡聚糖、重金属和元素碳有小幅增加,其余各组分相对减少。对PM2.5排放源分类分析显示,机动车尾气源占比>25%,其中2018年3月、2018年7月、2019年2和3月贡献超过40%;二次无机源和燃煤源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特点,整体秋冬季高于春夏季,2019年燃煤源占比较2018年下降了41%;工业排放源2018年5和10月、2019年1和5月占比相对较高,其余各月份占比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76.
防污漆中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防污漆中的活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针对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但我国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综述了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发展现状,针对环境风险评估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害性评估和暴露评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危害性评估中,重点分析和比较了受试生物物种的选择原则、生态毒理数据的要求以及预测无效应浓度的推导方法和应用范围;在暴露评估中,系统阐述了活性物质在水环境中释放速率的计算及修正方法、环境浓度的预测模型、现有的暴露场景及其局限性等。本文以期为我国开展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77.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潮滩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5-03~2006-02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中、低潮滩3个典型站点沉积物间隙水中各营养盐成分含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做了为期1a的逐月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间隙水中NH4+和SiO32-的浓度一般在200~500μmol/L之间,高、中、低潮滩间显示出了不同的分布态势;与高潮滩和中潮滩相比,没有植被覆盖、粒径较粗的低潮滩往往具有较高的NH+4浓度和较低的SiO32-浓度;  相似文献   
578.
大气污染控制中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除灰、烟气除尘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及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9.
大气棕色碳的研究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闫才青  郑玫  张远航 《环境科学》2014,35(11):4404-4414
有机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部分有机气溶胶被证实在紫外-近可见光波段能进行有效光吸收.吸光有机气溶胶(即棕色碳)已成为当前国际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吸光贡献对辐射强迫、区域空气质量、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备受关注.中国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严重,2013年1月以来,大尺度区域能见度降低、灰霾现象频繁发生.研究表明,中国大气棕色碳的负荷高,其重要贡献源类如生物质与化石燃料燃烧等排放量大,棕色碳在中国大气细颗粒物总消光中的贡献及其辐射强迫亟需评估.然而,棕色碳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它的组成及来源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文旨在指出在中国开展大气棕色碳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棕色碳的来源、组成、测量方法、浓度分布、光学特性、辐射强迫贡献等角度介绍目前国际研究进展,提出现有问题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以促进对棕色碳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80.
太原市大气污染防治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原市2003年-2013年大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为依据,分析了其季节、年度变化特征和外源输入的影响。2013年污染物的季节变化显示,SO2在冬季较高是受采暖排放影响;PM10在春季由于扬尘使其浓度最高。2003年-2012年间SO2和PM10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仍较严重。重污染天气受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的气团影响。太原市城区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已超过大气环境容量,其中主要是工业排放。对重点工业企业搬迁的方向也将对太原市空气质量改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