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501篇
安全科学   127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974篇
基础理论   267篇
污染及防治   346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7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While intensive peach production has expand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相似文献   
87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Radioactive iodine in nuclear waste is increasingly harmful to the human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strong radioactivity, high fluidity,...  相似文献   
873.
针对扬州市PM2.5浓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分布特征,应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分别预测扬州市1月、4月、7月和10月每月的1-5日的PM2.5日均浓度,结果表明,所预测天数中约60%的PM2.5日均浓度与实测值较接近,但仍有极个别天数的PM2.5日均浓度存在较大偏差,说明运用ARIMA模型对扬州市PM2.5...  相似文献   
874.
促生剂投量对菌剂-促生剂协同修复沉积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个110 L的模拟河道反应器,在投加菌剂的基础上(底泥稳定后向底泥和水中分别注射浓度为0.09%和0.03%的菌剂),生物促生剂投量分别设计为0(空白对照实验)、0.08、0.09、0.10和0.11 g·L~(-1),通过为期115 d的修复实验研究菌剂与促生剂协同作用时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其对底泥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投加促生剂后,115 d时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etaproteobacteria及Bacteroidetes等主要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增加,脲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后期时总体上低于单独投加菌剂组.促生剂投量为0.10 g·L~(-1)时,上覆水COD_(Cr)稳定浓度为16.82 mg·L~(-1),低于其余各组;底泥TOC含量由初始的0.808%下降至第115 d时的0.687%,去除率为14.9%,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促生剂投量为0.11 g·L~(-1)时,底泥全氮去除率最高为14.8%.生物促生剂促使微生物群落向更适宜降解去除氮素及有机质的方向演替,有效改善底泥环境.  相似文献   
875.
双功能螯合剂在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合成、应用,特别是在生物分子的放射性标记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简易方法合成了MAMA双功能螯合剂前体,N-(2"-对甲氧苄巯乙基)-2-[(2'-对甲氧苄巯乙基)氨基]乙酰胺,并通过Uv-vis、IR、1HNMR、MS以及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组成进行了确证;同时,利用Gaussian 03W程序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描述,并计算了相应的分子能量.此外,对制备得到的前体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将其转化为盐酸盐形式,并用IR、1HNMR等进行了检验,确定了此处理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6.
对石笋多指标的研究有利于全面理解季风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和机制。以湖北永兴洞YX55石笋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U/Th定年和多指标分析重建了65~35 ka B.P.石笋灰度和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序列。在65~40 ka B.P.时段,石笋灰度、δ13C与δ18O都呈现出数个千年至亚千年尺度的变化,但δ13C变化幅度比δ18O小得多。这说明灰度和δ13C这类代表局域气候的指标,都响应于δ18O指示的Heinrich(H)事件和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但响应的程度各不相同。H4期间,石笋δ13C和灰度呈现不一致变化:δ13C不像在其他H事件一样小幅振荡,而是大幅正偏(相当于其他H事件2~3倍);灰度则显示出和DO旋回一致的特征。这种δ13C/灰度与δ18O异常响应关系可能的机制是:H4期间季风强度急剧减弱,使得洞穴上覆土壤覆盖率大幅降低,从而削弱或阻止了土壤—岩溶系统的过滤能力,使石笋中杂质含量异常增加。  相似文献   
877.
用剂量作业试验和短时记忆法2个指标对处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的两所中学的学生之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噪声会导致中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78.
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79.
贡嘎山森林系统小流域基流分割与降雨入渗补给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的方法对贡嘎山黄崩溜沟水文站实测日径流资料进行了基流分割,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基流指数的均值、均方差、变异系数进行了计算,并对黄崩溜沟基流过程和地表径流、基流的滞后时间进行了分析。黄崩溜沟基流分割指数为0.65~0.74,平均值为0.71;枯水期,黄崩溜沟地表径流量相对降雨量滞后时间为2.7~14.5d,平均滞后8d,基流量相对地表径流滞后0.7~3d,平均滞后1.8d;丰水期,黄崩溜沟地表径流量相对降雨量滞后时间为0.7~3.7d,平均滞后1.8d,基流量相对地表径流滞后0.9~2.6d,平均滞后1.5d;考虑流域整体,计算黄崩溜沟流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为0.16~0.28。研究表明:利用数字滤波法中F4方法对黄崩溜沟径流进行基流分割,其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佳;丰水期黄崩溜沟地表径流量相对降雨量滞后时间明显比枯水期短,而其基流量相对地表径流滞后时间丰水期、枯水期相差不大;对某一流域径流进行基流分割时应选取多种方法,并需要对其分割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行讨论,按照流域计算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补给问题应考虑流域整体,尤其是在山区。  相似文献   
880.
通过对长江荆江段天鹅洲、中洲子和尺八3个牛轭湖钻孔沉积物进行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粒度、磁学、铅元素测试与史志资料分析,在利用210Pb比活度计算平均沉积速率,并结合史志资料与沉积物特征指示的事件进行沉积物年代校核基础上,运用地表物质非自然富集系数(EF值)方法,分析了牛轭湖沉积物铅元素富集状况。结果表明:三钻孔铅元素非自然因素富集特征基本一致,均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于2000年后呈下降状态,与我国铅污染历史及禁用含铅汽油的时间基本吻合;利用沉积物中铅元素非自然因素富集事件对沉积物进行断代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牛轭湖河/湖沉积相转变未对沉积物铅元素的非自然因素富集产生影响,说明铅污染具有较广的“暴露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