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616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958篇
基础理论   169篇
污染及防治   264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201.
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水的使用是看不见的呢?你一定会对一个汉堡或者一件舒适的T一恤衫需要消耗如此数量的水感到吃惊。下面我们通过将苹果与橙子、啤酒与白酒、风力与煤炭等进行比较,看看我们的选择是如何增加水消耗量的。  相似文献   
202.
<正>1、1984年,某一农药厂意外泄漏了45吨致命的异氰酸甲酯气体,请问该农药厂位于印度的哪一城市?印多尔博帕尔马诺哈普尔泰瓦答案:博帕尔。1984年11月3日,博帕尔的一家联合碳化物公司意外泄露了数十吨甲酯气体,这一事件导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千余人死亡,同时还造成了上万人逃离博帕尔  相似文献   
203.
城市合流污水A/O处理系统中TTC ETS活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岩  戴兴春  陈曦  黄民生  朱勇  黄燕  王国华 《环境科学》2009,30(6):1711-1715
研究了温度和F/M的变化对A/O系统TTCETS活性的影响,分析了TTCETS活性与COD降解的相关关系;通过低C/N冲击下TTCETS活性和理化指标的比较,讨论了以TTCETS活性表征系统运行状况的优劣.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温度与F/M均与TTCETS活性成正相关,TTCETS活性(TF/TSS·t)变化范围约13.2~48.3 mg/(g·h),最大值约为60 mg/(g·h);TTCETS活性与COD去除率相关性显著,并且TTCETS活性可预警系统的异常状态,当TTCETS活性为41.0 mg/(g·h)时,COD去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4.
两级SBR工艺去除磷、氮及有机物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常温条件下,采用对比试验与机制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级SBR工艺分级除磷、去除有机物及脱氮的特性,分析了工艺的效能优势.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泥龄(除磷级5~7 d,脱氮级约50 d),可以将异养的PAOs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2个反应器中优势生长,在出水水质更优的情况下,系统的处理效率可比单级SBR提高1倍以上;两级SBR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有机负荷对硝化过程的冲击影响,在进水COD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其脱氮级(SBS2)具有稳定的硝化速率,且系统的最终出水可以容易并稳定地达到TP≤0.5 mg.L-1的国家标准;另外,两级SBR的脱氮级(SBS2)除具有优势的硝化菌种外,还能培养出适合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异养菌,使其好氧硝化结束时COD浓度较单级SBR系统更低.  相似文献   
205.
为深入分析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对水体有机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内源氨基酸和有机质的贡献及养分循环机制,采集太湖北部富营养化区域梅梁湾中的水样,用于在室内培养太湖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铜绿微囊藻生长、衰亡过程中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及其组成特征的变化,探讨藻类产生的氨基酸和有机质对湖泊水体中有机质、TC(总碳)及DTN(溶解性总氮)的贡献. 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对水体中TC、DTN、TOC(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23%~37%、46%~93%和46%~83%;在衰亡期,水体中难降解氨基酸(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摩尔浓度(c)为60.4 μmol/L,显著高于同时期易降解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摩尔浓度(40.9 μmol/L);c(D-氨基酸)/c(L-氨基酸)由初始的0.28降至0.09,表明在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至衰亡期间,水体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逐渐降低. 研究显示,在水体有机质降解程度降低的同时,氨基酸摩尔浓度逐步增加,因此大量未降解的氨基酸沉积下来成为水体有机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6.
207.
5083铝合金在3%NaCl溶液中的微区电化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5083铝合金在海水环境下的腐蚀行为进行深入的探索。方法在3%Na Cl溶液条件下,通过扫描振动电极技术(SVET)对5083铝合金的微小区域进行了原位测量,得到表面区域电位梯度的变化情况,结合交流阻抗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5083铝合金腐蚀的发生、发展机理。结果由于Zn和S等元素的偏析,腐蚀过程中,夹杂物等第二相周围优先溶解,致使铝合金基体裸露在溶液中。随着反应的持续形成点蚀,腐蚀电流使腐蚀区域的电位高于基体电位。浸泡3 h,最大电位差为15.72 m V,浸泡5 h,最大电位差达到20.06 m V。结论 5083铝合金在海水环境下夹杂物的周围优先溶解,然后是电位高于基体电位的第二相发生溶解,同时钝化膜破裂处也发生腐蚀,最终这些区域形成点蚀。  相似文献   
208.
Cf/SiC 复合材料表面 HfO2涂层的制备及其抗热冲击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等离子喷涂条件下Cf/SiC复合材料表面HfO_2涂层的物相、显微组织及其抗热冲击性能。方法通过水热合成和喷雾造粒制备出HfO_2粉体,并利用等离子喷涂在Cf/Si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HfO_2涂层,研究涂层的物相、显微组织和抗热冲击性能。结果水热合成的纳米HfO_2为单斜相结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15nm;等离子喷涂制备的HfO_2涂层组织中存在微裂纹和孔隙,涂层为单斜相结构,且经1350℃热处理后涂层的相结构未发生改变。等离子喷涂的HfO_2涂层与Cf/SiC复合材料基体结合良好,未观察到涂层、基体间界面分离的现象。经1350℃、50周次的空冷热冲击试验后,涂层未发生破坏失效;在1350℃水冷热冲击条件下,热循环20次时涂层表面出现剥落,27次时脱落面积50%。结论通过等离子喷涂制备的HfO_2涂层与Cf/SiC复合材料基体结合良好,涂层能够抵御1350℃空冷、50周次热冲击,且未发生破坏失效,涂层的1350℃水冷热循环寿命达27次。  相似文献   
209.
刘星辰  胡芸  刁习  韦朝海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1):3994-4000
以硝酸铋和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Bi_2O_3-TiO_2复合半导体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Bi_2O_3-TiO_2复合材料对重金属Cr(Ⅵ)和难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复合污染的处理性能,并探讨了复合催化剂协同处理复合污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能同时降低重金属Cr(Ⅵ)和有机物DBP的浓度,抑制电子和空穴复合,表现出比对单一Cr(Ⅵ)及DBP污染物更高的处理效率.当Bi_2O_3含量为4%时,复合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10.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extracted from Lake Shankou sediments using KCl was isolated into 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fractions.The bioavailabilities of the 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fractions to three type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collected from sediments,activated sludge and compost products were examined.The DON recoveries obtained by DAX-8 and cation exchange resins treatment were 96.17% ± 1.58% and 98.14% ±0% for the samples obtained from N4 and N14 stations,respectively.After 25 days of incubation at 25°C,most DON(59% to 96%)was degraded.Hydrophilic DON exhibited a higher reduction rate than hydrophobic DON during the growth phase.Untreated wastewater from Changshuihe town was the main degradable DON source to station N4,and 93% of hydrophilic DON and 80% of hydrophobic DON were degraded.Station N14 received a large amount of refractory DON from forest soils and exhibited DON degradation rates of 82% and 71% for the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fractions,respectively.Amino acid contents and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were also analyzed.Approximately 27% to 74% of amino acids were taken up by day 5,and their concentr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days due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proteins.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resulted in identification of tryptophan-like proteins,tyrosine-like proteins and FA-like substances.During the growth phase,40%–51% of the tryptophan-like proteins were taken up by bacteria,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yrosine-like proteins was attributed to the release of biotic substances.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FA-like substances decreased due to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