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5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28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5篇 |
废物处理 | 16篇 |
环保管理 | 41篇 |
综合类 | 541篇 |
基础理论 | 93篇 |
污染及防治 | 106篇 |
评价与监测 | 46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杨哲 《安全.健康和环境》2021,21(6):1-6
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与工艺、设备等的复杂耦合关系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事件树和保护层的风险动态表征与分级预警模型,实现涵盖工艺安全、设备安全、泄漏监测及风险评估的风险动态量化表征。并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预警等级指数,实现国家、省、市、县(园区)及企业安全风险的分级预警管控,提升各层级安全风险管控时效性。同时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设计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智能表征与分级预警应用平台,支撑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互联网+监管"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82.
城市碳排放的评估方法——影响要素和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碳排放研究基础上,从城市化的碳排放效应、城市碳排放估算和影响要素、碳排放观测、碳循环和碳代谢过程等方面系统归纳总结了碳排放评估方法、要素和过程。评述了Kaya恒等式、LMDI方法、CGE模型、混合分析法、清单编制法、UE模型、FFDAS模型、STIRPAT模型、格网模型、综合分析法(Four-part Methodology)、建筑碳排放模型、物质代谢法、EC碳通量观测等代表性碳排放估算和观测方法。研究焦点正在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机理,从自然、人文单一过程转向人文-自然耦合过程,热点区域从发达国家城市转向发展中国家城市,从单一数据源转向遥感、实验观测等多源数据。基于上述特点,当前研究应从城市公平发展和低碳城市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利益能源研究框架,根据城市职能类型和发展水平,综合涡度通量观测、计量模型、生态模型、遥感和GIS技术,构建高精度城市碳排放账户,建立城市代谢存量和流量标准分类系统,发展和完善碳排放估算模型,提高城市碳排放计算结果精度和城市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3.
以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成渝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及转移特征;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渝经济区人工表面、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十分显著,其中,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 337.03 km2,林地面积增加2 719.15 km2,耕地面积减少5 840.27 km2,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和人工表面;人口压力的加剧是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次强驱动因素,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4.
岩溶关键带微量元素运移的时空变化:以豫西鸡冠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岩溶关键带元素运移时空变化特征及过程,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我国北方典型岩溶关键带——河南西部鸡冠洞相互作用带中各组分(大气降水、土壤、基岩、洞穴滴水、洞穴现代沉积物)进行了连续定点监测及取样分析,共获得650个实验数据.对比了Ca、Mg、Ba、Sr、δ~(13)C及元素比值在不同组分中的变化情况及运移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与基岩是滴水的主要物质来源,Mg、Ba、Sr符合"土壤-基岩"二元物源模型,但各自所占比例并不相同.(2)在空间上,洞穴系统相互作用带中各元素迁移相互联系.滴水继承了土壤及基岩的信号,现代沉积物又能延续滴水各元素的信息.元素在土壤纵剖面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淋溶和淀积作用,最下层土壤较好地继承了基岩中微量元素的信息.(3)在时间上,洞穴系统相互作用带中各元素迁移复杂多变.土壤及滴水受降水淋滤作用影响皆表现明显的季节差异,然在岩溶水运移路径、PCP作用、极端干旱和年降水雨型的影响下,滴水元素浓度旱、雨季差异明显较土壤小.而PCP作用及元素选择性淋滤等因素又改变了沉积物中元素对滴水元素的延续特性. 相似文献
85.
外源新碳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红壤,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红壤(对照组),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后(试验组)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不同培养时期,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了108.3%~270.3%,促使大团聚体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R0.25值,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得到提高,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4.7%~41.5%.土壤有机碳在53μ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大,即2000μm2000~250μm250~53μm.不同粒级团聚体δ13C值动态变化显著,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增大.外源新碳前期主要分配在2000μm、250~53μm粒级团聚体中,并促进了原有机碳的分解,后期主要分配在微团聚体中.红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86.
中亚地区气溶胶时空分布及其对云和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是水资源缺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沙尘气溶胶贡献度较大的区域.利用MODIS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校准后的TRMM降水数据,可从宏观角度分析中亚地区气溶胶、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气溶胶与云和降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表现为春季(0~1)夏季(0~0.8)冬季(0~0.42)秋季(0~0.38),2002—2013年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冬季COD量值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12年间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夏季变化较小,增幅为-0.876%,冬季最大,增幅为-1.713%;云水路径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整体处于降低趋势,其中秋季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变化最为显著,年变化为-6.607%;利用实测降水数据对TRMM月降水数据进行校准处理,可有效提升数据精度,新疆境内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比重较大,春、秋次之,咸海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相对较均匀,季节性差异不明显,中亚干旱区作为一个整体,降水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冬季降水的增加趋势最明显.2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云光学厚度呈负相关;与云滴粒子有效半径关系复杂,受水汽影响较大,在云层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云滴粒子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呈负相关,而在云层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二者呈正相关;云水路径随着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AOD的变化的敏感程度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3气溶胶和降水关系复杂,整体来看,中亚地区气溶胶抑制降水. 相似文献
87.
88.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的空间分布及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芳香烃、醛酮类、烷烃类为主。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年度平均浓度,芳香烃类为131μg/m3、烷烃类为118μg/m3、酮类为84.3μg/m3。年平均浓度最高的化合物为丙酮(66.2μg/m3)、乙醇(27.5μg/m3)、正十一烷(24.4μg/m3)和甲苯(17.2μg/m3)。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为城市老区和工业区最高,其他各功能区基本持平,但城市间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分界不明显;高度方向上,40m左右达到浓度峰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为主要污染源,分别占源总量的34%和19%。 相似文献
89.
Shujuan Zhang Li Wang Fang M Xue Zhang Zhe Li Shiyang Li Xiaofeng Ji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5,27(7):211-218
Our study sought to assess how much phosphorus (P)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could be cut down by fertilizer management and inoculation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Lalin River basi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six nitrogen–phosphorus–potassium fertilizer levels were provided (0, 20%, 40%, 60%, 80%, and 100% of the recommended fertilizer supply), with or without inoculation with Glomus mosseae. The volume and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le P (PP) and dissolved P (DP) were measured for each runoff during the rice growing seas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asonal P runoff, including DP and PP, under the local fertilization was 3.7 kg/ha, with PP, rather than DP, being the main form of P in runoff water. Additionally, the seasonal P runoff dropped only by 8.9% when fertilization decreased by 20%; rice yields decreased with declining fertilization. We also found that inoculation increased rice yields and decreased P runoff at each fertilizer level and these effects were lower under higher fertilization. Conclusively, while rice yields were guarantee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inoculation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would play a key role in reducing P runoff from paddy fields. 相似文献
90.
我国柴油车的快速增长给我国柴油车污染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柴油车黑碳排放的研究有益于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研究表明,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柴油车增长了23%,柴油类汽车保有量约增长了约43.3%;而我国柴油车的黑碳排放量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13年我国柴油机动车的黑碳排放量约为33.33万吨,比2012年减少了2.8%;河南、河北、山东、广东和内蒙五个省(自治区)柴油机动车的黑碳排放约占全国黑碳排放的37.3%。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我国柴油车污染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