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441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研究水生蔬菜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以广西水生蔬菜和相邻地块陆生蔬菜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比较16种PAHs的污染特征,分析PAHs主要来源,评价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生蔬菜土壤中5、6环PAHs和7种致癌性PAHs的含量显著地高于陆生蔬菜土壤,2,3环PAHs的含量低于陆生蔬菜土壤,4环PAHs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水生蔬菜和陆生蔬菜土壤中7种致癌性芳烃∑7cPAHs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9. 03%和37. 61%,大部分样点属于重度污染水平;三种水生蔬菜土壤PAHs的污染模式相似,以4,5环PAHs为主,其次为2,3环PAHs,6环PAHs的含量最低。通过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和主要成分分析法分析,发现土壤PAH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水生蔬菜土壤PAHs的苯并(a)芘总毒性当量为174. 59μg/kg,显著高于陆生蔬菜土壤的105. 54μg/kg,二者均低于加拿大土壤质量指标600μg/kg,但潜在的生态风险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2.
贺博文  聂赛赛  王帅  冯亚平  姚波  崔建升 《环境科学》2021,42(11):5152-5161
为研究承德市PM2.5中碳质组分的季节变化及污染来源,于2019年1、4、7和10月采集大气PM2.5样品,测定碳质组分浓度.通过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比值、总碳质气溶胶(TCA)及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分析碳质组分的变化特征;结合后向轨迹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2.5、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26±21.39)、(13.27±8.68)和(2.80±1.95)μg ·m-3.PM2.5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47.68±30.37)μg ·m-3]>秋季[(28.72±17.12)μg ·m-3]>春季[(26.59±15.32)μg ·m-3]>夏季[(23.17±8.38)μg ·m-3],与总碳(TC)、OC和EC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冬季(R2=0.85)的OC与EC来源较一致;OC/EC值得出4个季节均受到交通和燃煤源排放的影响,且冬季受烟煤排放影响显著.TCA的平均浓度为(21.38±13.68)μg ·m-3,占PM2.5比例达68.39%,二次转化率(SOC/OC)为:春季(54.09%)>秋季(37.64%)>夏季(32.91%)>冬季(25.43%).后向轨迹模拟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气团携带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秋季污染物的传输通道为西南方向,冬季为西北方向,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承德市PM2.5削减的关键是控制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83.
分别对北宿煤矿以装备液压支架和单体支柱为主的14710和1667薄煤层采煤工作面风流场进行了现场测定研究,结果显示,装备液压支架后,工作面的风流流动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百米风阻值及向采空区的漏风率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4.
火电厂无GGH湿法脱硫机组烟囱降雨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火电厂无GGH湿法脱硫机组运行中出现的烟囱降雨现象,分析影响"湿烟囱"降雨的因素,找出该电厂无GGH湿法脱硫机组烟囱降雨的主要原因。从湿法脱硫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通过分析认为,完善除雾器设备,保证电除尘高效运行,可以使烟囱降雨现象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85.
为了减少新疆油田钻井溢流井喷事件,杜绝井喷失控事故,在统计新疆油田影响钻井井喷风险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油田基于地质环境因素的钻井井喷风险分级模型,对各个区块的钻井井喷风险程度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南缘山前构造勘探开发区块及克拉美丽气田的钻井井控风险值最高。建议对新疆油田钻井井控进行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的钻井井喷风险等级,制定了针对性的井控对策,建议在井控设计时考虑钻井井喷风险分级设计。  相似文献   
86.
在升船机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物多为高坝垂直型,致使上下施工、内外施工和不同性质的施工同时进行,增加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这给升船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以升船机施工为出发点,分析升船机施工中的作业单元流程.按照事故分类的标准,将升船机施工的危险源按照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垮塌三类事故进行风险辨识.运用LEC-M法确定升船机施工各类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依据危险源评价所涉及到的具体条款,提出降低危险源风险的有效措施.该方法在三峡升船机筒体工程上得到具体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7.
聂湘平  王翔  史方 《生态环境》2006,15(3):529-533
测试了三种典型渔药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acid,TCCA)、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hydroxyanisole,BHA)、盐酸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hydrochloride,CPFX)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对于大型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三氯异氰尿酸,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盐酸环丙沙星,48hLC50分别为0.19mg·L-1,3.15mg·L-1和135.15mg·L-1。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pH值、硬度、腐殖酸对三种渔药对大型毒性的影响,发现pH显著影响TCCA的毒性,硬度显著影响CPFX的毒性,而BHA毒性受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8.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纤维素酶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玮  聂俊华  李飒  王欣英 《生态环境》2005,14(6):936-940
为探求促进秸秆降解的新途径,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外源纤维素酶对秸秆降解速率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培养期内,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加酶处理与不加酶处理降解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到培养结束时小麦秸秆加酶处理降解率高出不加酶处理7.10%~11.86%,玉米秸秆高出8.01%~14.04%;整个培养期内,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加酶处理与不加酶处理间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培养结束时,小麦秸秆最优处理速效氮、磷、钾含量高出对照4.15mg·kg-1,3.60mg·kg-1,32.35mg·kg-1,玉米秸秆高出6.50mg·kg-1,4.27mg·kg-1,47.97mg·kg-1。结果说明添加外源纤维素酶能够提高秸秆降解速率,促进秸秆养分矿化。  相似文献   
89.
为掌握和了解我国电子行业VOCs的排放特征,以显示器件行业为研究对象,梳理和分析其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通过典型企业有机废气的实际排放监测,掌握其VOCs排放水平;利用排放因子法,核算了2011-2016年我国显示器件行业VOCs的排放量,分析其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产量和污染控制效率变化的双重影响,2011-2016年我国显示器件行业VOCs排放量(文中涉及"全国"的各要素范围均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呈先增后降的趋势,2015年达到最大值(15 605 t),此后在产量增长放缓和污染控制效率提高的作用下,2016年的排放量有所下降;从排放占比来看,显示器件行业无组织VOCs排放占比从2011年的45%升至2016年的53%,车间无组织VOCs逸散,以及废水处理过程、有机原辅料和有机废液储运等环节的VOCs无组织排放是行业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显示,我国显示器件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量占比逐年上升,为控制未来行业VOCs排放,企业应将无组织排放转化为有组织排放,之后再通过高效的末端处理装置来减少VOCs排放量.   相似文献   
90.
王帆  李军  边德军  聂泽兵  张莉  孙艺齐 《环境科学》2018,39(12):5572-5579
为探究进水流量分配比对低温城市污水脱氮效率的影响,并解析多级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脱氮规律,实验采用三级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在温度为(10±1)℃、水力停留时间8 h、气水比恒定的条件下处理模拟低C/N值城市污水.系统依次在进水比5∶4∶4(等容积负荷)、3∶2∶1(等停留时间)和25∶15∶6(等污泥负荷)这3种工况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低温低C/N值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在进水比为3∶2∶1的工况下脱氮效率最高,COD、NH+4-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44%、96. 63%和76. 81%.进一步对氮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制约工艺低温脱氮的主要因素为各级硝化效率,3∶2∶1的进水比合理地分配了进水负荷,各级硝化率均超过85%,为反硝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获得了较高的脱氮效率,此时系统也具有最高的总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多级AO耦合工艺低温脱氮理论,同时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