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16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455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晏彩霞  罗燕清  聂明华  周旋  丁明军 《环境科学》2022,43(10):4522-4535
天然胶体(NCs)在沉积物和土壤中广泛存在,并可影响抗生素等污染物的环境归趋.以氯霉素(CAP)为抗生素代表,选取不同来源的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结合切向超滤技术、动态光散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等多种纳米分析技术和方法,揭示了沉积物/土壤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NCs对CAP的吸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小的NCs自生源贡献率大且腐殖化程度高,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NCs以陆源来源为主,且芳环上含有更加丰富的羧基、羟基和羰基等官能团.平行因子分析共识别出4个荧光组分,其中类腐殖质组分是主要成分.基于传统批处理实验探究了沉积物/土壤不同组分对CAP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线性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土样不同组分对CAP的吸附.原始样品、去除有/无机碳样品中的NCs对CAP的吸附率均值分别为4.46%、3.93%和6.61%,说明NCs中的有机碳对CAP的吸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CAP更易被相对分子质量小的NCs吸附,这可能是因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NCs腐殖化程度高,芳环上取代基以脂肪链为主,且NCs中的色氨酸类蛋白物质会抑制其对CAP的吸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土壤NCs对CAP的吸附主要与其NCs来源、芳香性、芳环上的有氧官能团、腐殖化程度和类腐殖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02.
水葫芦在我国多个地区泛滥,含水率超过90%,需要就地压滤处理。而由此产生的大量水葫芦压滤液富含纤维素和各种有机物,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在目前污水处理技术条件下处理成本较高。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水葫芦压滤液生产单细胞蛋白,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该试验利用糖化霉菌与酵母混合发酵以提高粗蛋白产量。35℃恒温条件下,当原始COD值为15333.33mg/L时,添加(NH)42SO425.0g/L,先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发酵40h,然后接种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酵母发酵32h,菌体回收率可达19.8g/L,COD去除率达到43.65%;当原始COD值为7280mg/L时,添加(NH)42SO46.0g/L,先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发酵48h,然后接种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酵母发酵24h,COD的去除率可达81.24%,菌体回收率达1.97g/L,粗蛋白含量达39.76%。  相似文献   
603.
我国北方某地区居民饮水暴露参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饮水率是决定人体对水中污染物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准确性的关键暴露参数之一,但我国至今没有其公开的调查结果,更未发布过与其相关的参数手册.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对我国北方某地区城、乡2 500名居民的夏、秋季节直接饮水和食物间接饮水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国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男性、女性和全体被调查者饮水率平均值分别为2 852.8,2 586.4和2 720.5 mL/d,各年龄段居民的食物间接饮水率都明显大于直接饮水率,在总饮水率中间接饮水率所占比例平均值达到62.4%;全体被调查者直接饮水率比美国和日本分别高36.0%和54.0%.开展饮水健康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城、乡人群的差异,且不可忽略间接饮用水的影响,采用国外的饮水率将可能增加风险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04.
王璐  高湘  聂守田 《环保科技》2010,16(4):29-32
采用复合电极对模拟的含Ni2+废水和含Cu2+废水进行了电吸附试验,讨论了不同pH值、电压、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和电脱附再生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复合电极为电极材料,采用电吸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Ni2+、Cu2+。经过多次电脱附再生后,吸附率和脱附率降低得并不明显,所以对重金属离子进行电脱附再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5.
通过设计由搅拌装置、滚搓装置组成的塑限仪,来测定粘性土的塑限含水率.该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将解放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操作方式,达到逐渐消除试验中的人为影响,严格规范试验测定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试验工作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6.
通过批次吸附实验及介观和谱学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大肠杆菌(E.coli)粉末对水体中U(Ⅵ)的富集行为和吸附模型,并对其作用产物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初始浓度为50mg/L U(Ⅵ)溶液(pH=5)的吸附容量可达到276.89mg/g.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描述其吸附过程. FTIR、SEM-EDS、XRD分析结果表明:在与水体中U(VI)作用后,大肠杆菌表面检测出UO22+的红外特征峰(876.16cm-1)和U的能谱吸收峰(结合能=2.4~4.4keV).UO22+主要与菌体表面的烷基、氨基、羧基、分子间氢键发生作用,重点与PO2-、P(OH)2、PO43-以及PO3-等含P基团进行络合配位,最终产物以CaU(PO4)2、Ca(UO2)2(PO4)2·xH2O、NaUO2(PO3)3等铀的磷酸盐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07.
通过现场实测厦门海域水体遥感反射率及水体悬浮物浓度,分析了该海域水体的遥感反射光谱特征,选取了特征波段及组合建立了该海域水体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本文经过对比分析水体中呈悬浮态的总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不同反演方法,最后得出悬浮颗粒物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曲线的反射率高值和低值围成的区域面积可较好的反演研究区域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其统计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是0.66,该反演算法的RMSE是10.25mg/L,相对误差是7.79mg/L。  相似文献   
608.
珊瑚断枝移植是恢复珊瑚礁生境的有效手段,文章尝试提供一种在水下反应时间短,凝胶速度快,毒性低不污染环境的环氧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可为以后珊瑚礁生境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实验结果表明:E44和T31固化剂获得剪切强度与凝胶时间较为符合要求,分别达到了2.72 MPa和33 min;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不同配比偶联剂、促进剂、稀释剂等,抗剪切强度提高至4.24 MPa,凝胶时间缩短至24 min;胶黏剂凝胶2 h后,抗剪切力显著增加,此后缓慢提升。确定了自制的水下环氧树脂最优配方:E44占57%,T31占33%,KH560占1.14%,增韧剂占2.85%,促进剂占1.65%,填料合计占2%。  相似文献   
609.
利用实际镉污染土壤(含镉0.08~1.89 mg/kg)进行盆栽试验,研究FeSO4、Fe(2SO4)3、EDTA.Na2Fe 3种铁肥和底施、追施2种施肥方式对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Fe(2SO4)3的印度芥菜生物量与对照非常接近,而施用FeSO4和EDTA.Na2Fe的印度芥菜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底施EDTA.Na2Fe时,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最低,比对照低76%~85%;追施Fe(2SO4)3时,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吸Cd量、对土壤中Cd的净化率均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48%~236%、52%~63%、110%~260%。研究认为底施EDTA.Na2Fe等络合态亚铁肥,可用于改善食用印度芥菜的品质;追施Fe(2SO4)3时,可用于强化印度芥菜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为铁基复合肥生产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10.
蛭石氨氮吸附量与起始溶液浓度和介质用量的函数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给定pH和温度条件下反应平衡时NH4Cl溶液中蛭石的氨氮吸附量.结果显示,平衡时蛭石的氨氮吸附量Qe与溶液起始的氨氮质量浓度C和单位体积溶液的介质用量W的函数关系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其等温吸附通式为:Qe=qmCW/[qm(Kw+W)+C].式中,单位介质吸附容量qm和介质系数Kw是独立于C和W的常数;qm代表介质对溶质的吸附能力;Kw代表介质与氨氮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