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21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针对压载水中外来藻类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本文以含有青岛大扁藻的海水为模拟压载水,在处理流量为1~9m3/h和藻初始数量为3×103~3×104/mL条件下,研究微孔过滤与紫外辐射结合的处理方法对海水中扁藻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此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于扁藻的去除效率可达100%;电镜分析显示扁藻在处理过程中会先后受到微孔过滤的挤压和紫外辐射的伤害,基本上已经不具备继续存活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证实了微孔过滤和紫外辐射结合方法对于去除体长≥20μm的水生生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2.
综述了絮凝形态学的研究内容及进展,井着重介绍了分形理论的概念、理论以及絮凝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3.
主要结合浙能乐清发电厂2×600 MW+2×660 MW机组的烟气脱硫所需的石灰石粉的制备技术,对FGD系统中石灰石粉的制备技术的原理、系统流程、石灰石粉制备工艺中需考虑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一些分析,为燃煤电厂FGD系统石灰石粉的制备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4.
采用液相催化氧化法净化低浓度H2S,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pH值及助催化剂--稀土(La、Ce)的加入量对吸收液净化效率和硫容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原料气H2S浓度720~920mg·m-3、反应温度60℃、pH=9.0、Fe3+浓度0.05mol·L-1、吸收液体积50mL)添加表面恬性剂磺基水杨酸和稀土助催化剂后.吸收液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98%以上)和较大的硫容量(4g·L-1以上).  相似文献   
175.
新型PP填料生物滴滤法净化高浓度H_2S的实地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制药行业污水处理中水解酸化池的高浓度H2S恶臭气体,采用新型PP填料生物滴滤床处理方法,进行实地中试研究。生物滴滤塔塔形为长方形,填料层高1m,空塔停留时间10.7s,在进气H2S浓度低于1420 mg/m3时,循环营养液pH值0.35,生物去除率保持80%以上。实际工程中,在进气H2S浓度高于1500 mg/m3时,可以增加碱洗预处理工艺,经过2个月的跟踪检测,绝大部分的去除率能保持80%以上,最高去除率可以达到96%以上,出口排放量可控制在250mg/m3以内,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76.
白腐真菌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及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大亮  王慧  李冬 《环境科学》2009,30(8):2485-2490
以CO结合差光谱为基本检测法,研究了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中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适宜的分离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正己烷对该真菌P450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450诱导量受正己烷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影响,每小时投加正己烷2μL/mL、诱导6 h可使该真菌微粒体P450比浓度高达140~160 pmol/mg.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优化了分离P450时破碎细胞的方法以及光谱法检测P450的条件.破碎细胞时,采用高速分散结合玻璃研磨,比采用玻璃研磨、超声破碎和珠磨等方法分离的微粒体P450含量高1~5倍,是更为适宜的破碎方法.检测CO结合差光谱时,通气和还原条件对P450检测值有显著影响,较适宜的条件为:样品池和对照池分别通入等量的CO和N2,通气流量为3 mL/min(300μL样本),通气时间40 s;通气后投加还原剂低亚硫酸钠,投加浓度为0.4 mol/L.  相似文献   
177.
以广州市某废弃工业场地的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考察了不同的pH、淋洗液配方、淋洗时间、以及土柱淋洗流量等因素对石油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H=8时水溶液对油的解吸量最大;最优淋洗液配方为5(曲拉通):10(木素钠):42(硅酸钠):43(碳酸钠)。土柱淋洗效果与淋洗液使用量有较大关系,在0.40 mL/min用量时,96 h的除油率为29.3%,土壤中石油的含量由32 273 mg/kg下降至22 820 mg/kg。  相似文献   
178.
铜矿尾矿库无土修复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杨山冲尾矿库10种无土修复植物中10种营养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含量大于1000μg·g^-1的元素有7个,含量从太到小顺序为Ca〉N〉S〉K〉Fe〉Mg〉P;平均含量为100μg·g^-1~1000μg·g^-1。的元素有3个,含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a〉Si〉Mn。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179.
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 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近30 a年及夏、秋、冬 3季日照时数减幅缩小,春季则转为以147 h/10a的速率在增加。除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北部和浙江东南部年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年代有明显突变外,其他站点的年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的突变。长江以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与降水量增加和平均风速减少有密切关系,而在长江以南地区低云量的增加作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0.
研究基于疲劳损伤等效的宽带随机振动试验条件的加速因子。首先回顾了基于窄带模型的随机振动试验条件的加速因子表达式,然后应用随机振动疲劳损伤的频域估计方法——基于窄带模型的修正方法(WL方法、α0.75方法和TB方法等),得到了宽带随机振动试验条件加速因子计算的通用表达式。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基于窄带模型的加速因子表达式对于比例载荷的宽带随机振动也是适用的,而对于非比例载荷,则需要应用文中提出的通用表达式才可以获得宽带随机振动的加速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