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452篇
安全科学   275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48篇
综合类   1181篇
基础理论   270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38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651.
采油废永是一种成分复杂,难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国内大多数油田对采油废水采用物化和生化技术组合工艺进行处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采油废水物化处理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包括电化学法处理、吸附法处理、臭氧法处理、絮凝法处理、催化法处理、超声法处理、微波法处理,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并对采油废水处理技术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52.
碎石土滑坡主要由降雨触发滑动而产生破坏,在多雨的山区较为常见。选择皖南山区典型碎石土滑坡——皂汰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查勘,对其地质环境条件、结构特征和坡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Geostudio软件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对皂汰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皂汰滑坡的变形可分为碎石土堆积形成、冲沟切割及古滑坡形成和松散堆积体进一步蠕动变形三个阶段,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较好地印证了滑坡稳定性的调查结果和解析法判断。  相似文献   
653.
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地表水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揭示市域尺度规模的地表水质污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为例,通过断面水质评价法对研究区内24个监测断面的地表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因素(包括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高程)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对2020年吕梁市地表水质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水质整体状况为轻度污染,部分断面存在中度污染,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和TP.地表水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自然因素相比,社会经济因素对地表水质的影响更加明显.人口密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吕梁市地表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交互作用后均有所增强.人均GDP和高程在与其他因素交互后为非线性增强,可作为地表水质空间预测模型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654.
以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全面分析人文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数据等,基于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全国和经济区尺度上分析2000~2020年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测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间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及八大经济区植被G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4.46%,其中,呈极显著上升区域占19.86%,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中部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部.影响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湿度、日照时数、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是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湿度的影响力最高,q值为0.64.经济区尺度上,湿度、日照时数、降水是影响东北、黄河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而人文因子对东部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  相似文献   
655.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针对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现状,识别降本减碳协同效应并开展系统优化分析,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综合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退役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系统的碳足迹和经济成本.结果表明,1GWh容量的退役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系统碳足迹和生命周期成本分别为-2.33×107kgCO2eq和-33613.15万元.结合碳足迹和生命周期成本二维指标开展减碳效率评估和情景分析发现,相对于现实系统,汽车生产商主导的优化情景减碳效率较低,提高梯次利用比例的优化情景具有最优减碳效率.通过提高梯次利用比例和采用先进资源化技术均能够显著提升退役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系统的减碳效率.  相似文献   
656.
基于2000~2020年MOD13A3 NDVI时间序列、1999~2020年气象数据以及2000年和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残差分析和相对作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西南地区整体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DVI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广西丘陵和云贵高原植被NDVI上升趋势最为显著,青藏高原植被NDVI上升趋势最为微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南地区植被NDVI上升斜率分别为0.001 0 a-1和0.000 6 a-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是引起西南地区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植被改善主要受区域气候条件的控制,植被退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总体上,植被NDVI与最低气温、降水、最高气温、可能蒸散率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呈负相关.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是影响西南地区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657.
针对2013~2019年上海地区气温相对偏低(25℃及以下)的一类O3污染事件,从时间分布特征、天气系统类型、气象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7a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按小时标准和日标准分别出现45h和19d,占各自O3污染总次数的5.0%和7.3%,在春季则上升至20.6%和20.0%,是上海春季主要O3污染现象之一.当气压介于1010.1~1017.1hPa、风速介于2.1~3.2m/s、湿度介于40.0%~54.0%、辐射介于0.5~2.7MJ/m2,较易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与高温下的O3污染相比,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时,气压、PM2.5和NO2浓度分别偏高了10.0hPa、26.0μg/m3和24.9μg/m3,辐射偏低了0.5MJ/m2.造成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天气类型可以分为弱高压前部、弱高压控制和海上高压后部3种.3个典型污染个例分析显示,上游输送、本地静稳辐合和垂直逆温条件分别是这3种类型的主要气象成因.  相似文献   
658.
通过荧光猝灭滴定法探究玉米秸秆炭(MSB)、水稻秸秆炭(RSB)和花生秸秆炭(PSB)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其与Cu2+的络合机理.结果表明:三种生物质炭的DOM均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和较低的芳香性,其中RSB-DOM的芳香性相对较强、分子量较大,但DOM含量低,PSB-DOM含量最高,芳香结构中含氧官能团较多.MSB和RSB-DOM中均含类富里酸组分C1和类腐殖酸组分C3、C4,RSB-DOM中还有类色氨酸组分C5,PSB-DOM则由两种类富里酸组分C1、C2和较长波长类腐殖酸组分C4组成,3种DOM均以类富里酸组分为主,占比达54.93%~86.29%.Cu2+与类腐殖酸组分的稳定常数(logKM)高于类富里酸组分,且类腐殖酸组分C4的络合能力(f)最强,类腐殖酸组分的logKMf值总体上表现为:PSB-DOM> MSB-DOM>RSB-DOM.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发现,类富里酸组分对Cu2+最敏感,而Cu2+优先与类腐殖酸组分结合.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物质炭的DOM对Cu2+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59.
张亮林  潘竟虎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391-5404
基于PM2.5遥感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利用污染物人口暴露风险模型、Theil-Sen Media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全球PM2.5人口暴露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暴露高风险区域.结果表明,PM2.5遥感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价暴露风险程度.全球PM2.5平均浓度在各大洲差异显著,PM2.5污染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PM2.5质量浓度的多年平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亚洲14.7μg/m3、非洲8.1μg/m3、欧洲8.03μg/m3、南美洲5.69μg/m3、北美洲4.41μg/m3和大洋洲1.27μg/m3.2000~2016年,全球PM2.5人口暴露风险在宏观尺度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在区域内则呈现出差异性.空间上,全球PM2.5人口暴露风险各大洲从高到低依次为亚洲5.94、非洲0.62、欧洲0.45、南美洲0.32、北美洲0.27和大洋洲0.01.时间上,2000~2016年,亚洲和非洲PM2.5人口暴露风险呈增长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呈减少趋势,大洋洲和南美洲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660.
在春季采集了南昌森林地区(28.75°N,115.71°E)大气PM2.5样品,测定了其结合氨基酸(CAAs)和游离氨基酸(FAAs)的浓度以及甘氨酸(Gly)的氮同位素.结果表明,大气气溶胶中总CAAs的浓度为272.8~4761.5pmol/m3,总FAAs浓度为56.4~494.0pmol/m3.通过分析PM2.5中氨基酸的百分比组成,得出CAAs中Pro、Gly、Glu、Leu和Ala为主要氨基酸,分别占总CAAs的(19.5±12.0)%, (19.4±10.6)%, (15.3±4.9)%, (12.8±5.4)%和(9.1±1.6)%.在FAAs中,Gly为最丰富的氨基酸,占总FAAs的(71.1±9.2)%,其他单个FAAs的百分比却很小(占比范围为0.1%~14.3%).FAAs中的中性氨基酸百分占比明显高于其在CAAs中的百分占比,这可能与远距离传输过程中氨基酸的光化学反应有关.通过氨基酸浓度与O3、NO2和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森林地区气溶胶中FAAs形成与大气光化学过程和热反应有关.气溶胶中δ15NC-Gly值(-1.0‰~+17.5‰)和δ15NF-Gly值(-5.5‰~+13.0‰)均接近于土壤源的δ15NGly值,说明森林地区PM2.5中氨基酸可能主要来源于土壤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