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81.
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三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 (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82.
对水泥工业废气中的粉尘、SO2、NOx、CO、氟及CO2等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水泥工业所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的原因,并分析应如何采用相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83.
分析了SCR尿素热解系统中尿素结晶的原因,对系统设计、流场控制、设备选型、工艺水和压缩空气品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选择,以期对热解炉尿素结晶的现象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4.
为了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过程质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服役,针对我国建筑结构检测工程的特点,构建了基于DEA对抗交叉模型的建筑结构检测过程质量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8个检测工程实例中,确定了其脆弱性等级,分析了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过程质量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优劣排序,为检测过程质量管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85.
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束之后,为降低和预防因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造成的不安全事故发生率,准确预测建筑物沉降量变化趋势已引起相关科研单位的重视。首先,将人工神经网络数据分析与灰色GM(1,1)模型相结合,提出GM-ANN预测模型。然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模型对监测沉降危险点数据变化的准确性,形成Matlab拟合曲线和预测趋势图。最终,结果表明仅考虑时间因素,GM-ANN模型明显优于灰色GM(1,1)模型,可使预测精度提高将近三倍。因此,利用GM-ANN预测模型可以对建筑物安全性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386.
为降低火灾后建筑结构加固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加固施工作业过程的 安全,针对我国建筑火灾后加固施工项目的特点,构建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基于熵权 -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建筑火灾后加固施工过程风险性评估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五个工 程实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是熵权理论、未确知测度理论的 的有机结合,为定量研究建筑火灾后加固施工过程安全风险,并有效的控制安全风险, 确保施工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7.
上海PM2.5工业源谱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统计了我国目前的PM2.5源成分谱,指出我国本土源谱缺乏的现状.我国主要的污染源类如燃煤源、机动车源、道路尘、生物质燃烧源等,在源解析工作中均有借鉴外来源谱的情况.对上海典型工业污染源进行PM2.5源谱测定.研究发现,混合燃料电厂和燃煤电厂主要化学组分相似,但是Ca、Al、Fe在混合燃料电厂排放中贡献更大,Ca占(8.0±4.7)%,而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SO42-的贡献可达(23.3%±3.7%).烧结厂和电炉厂的源谱差距较大,烧结厂中SO42- (22.8%±10.0%)、Cl- (20.0%±4.5%)、K (17.2%±8.5%)、OC(13.0%±11.5%)、Ca(12.7%±4.2%)等物种贡献较大,而电炉厂中Fe(38.2% ±0.6%)、Zn(10.4% ±1.2%)等物种含量丰富.不同源类化学组分的显著差异与其工艺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88.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主茎分蘖成穗并蘑型品种临优145、临优2069、临优2018和主茎成穗为主型品种临汾138、临汾139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基因型、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的效应大小为:播期>基因型>种植密度.临优145和临优2018最佳播期为10月3日,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8.16×104hm-2和313.77×104 hm-2;临汾138最佳播期为10月1日,最佳种植密度为375.00×104hm-2;其最高产量分别达7 573.43 kg hm-2、8 202.52 kg hm-2和8 390.34 kg hm-2.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符合三元次方程"慢、快、慢"的"S"型变化;随播期推迟,理论最高粒重(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起始生长势(C0)均提高,灌浆持续期(S)和有效灌浆持续期(Se)延长,籽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影响较大.对灌浆持续期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临优145的Se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而临优2018不显著.不同成穗型品种对播期和种植密度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临汾138对播期的敏感性大于临优2018和临优145;临优145和临优2018对种植密度的敏感件大于临汾138.图3表8参19  相似文献   
389.
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效补充。国内温室气体的监测主要针对污染源和环境浓度,对于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研究较少。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2类:柱浓度空间分布结合三维风场数据反演排放通量;结合实测体积分数、大气扩散模型和统计优化模型修正先验排放通量结果,以获取更准确的后验排放通量。通过分析和对比2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讨论不同通量反演方法的适用场景。建议我国未来应构建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反演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以校核验证排放清单,并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90.
青藏高原典型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玉树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量耦合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速度耦合方法(Tapio脱钩模型)讨论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相互关系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①受耕地面积变化、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区2016年处于重度失调型,典型研究区域在其余年份均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型,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效应不高.②总体而言,研究区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水平、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体系3项指标之间均呈强脱钩状态,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综上,近年来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升高,资源环境体系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