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389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935篇
基础理论   141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110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食用菌菌渣产出量较大,为探明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7年3~9月,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9 t·hm~(-2)菌渣+NPK(LM)、18 t·hm~(-2)菌渣+NPK(MM)、36 t·hm~(-2)菌渣+NPK(HM)这5种处理稻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并采用土壤碳库法对农田系统净温室气体排放(NGHGE)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温室气体(包括CH_4、CO_2、N_2O)排放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CH_4排放量顺序为:HMMMLM≈NPKCK;HM处理显著增加了CH_4的排放通量(P0.01),其他处理差异并不显著(P0.05),CH_4排放通量LM处理呈双峰型曲线,MM处理呈多峰型,HM处理呈现非常明显的单峰型曲线;CO_2累积排放量大小依次为:MMNPK≈LMHMCK,CO_2排放通量曲线LM处理呈单峰型、MM处理呈双峰型、HM处理呈现多峰型;NPK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_2O排放通量曲线NPK处理呈双峰型、LM和MM处理呈现多峰型,HM呈单峰型变化;(2)L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较低,NPK、MM与H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均较高;M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比纯施化肥处理提高了59.2%,比LM和HM处理提高了87.79%和65.65%;与土壤固碳能力相反,LM处理植物固碳能力最高,比NPK和MM处理提高了16.1%~22.2%,约为CK处理和HM处理的2.1倍;(3)MM处理整个水稻生产期NGHGE值最小,为-490.29 kg·hm~(-2),表现为温室气体的"汇",18 t·hm~(-2)菌渣还田是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最优的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92.
邯郸市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年3月—2017年2月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站点的黑碳气溶胶、PM2.5、大气污染物的小时浓度数据及常规气象数据,对邯郸市黑碳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年来邯郸市黑碳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2013年相比,2014—2016年黑碳气溶胶浓度分别下降了5%、16%、24%;邯郸市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最高,秋季次之,春夏两季最低,其中,冬季平均浓度分别是春、夏、秋季的2.07、2.77、1.49倍;其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状,且4个季节的日变化趋势相同,峰值均出现在6:00—8:00,谷值均出现在14:00—15:00.黑碳与PM2.5的相关系数r为0.860,相关性显著,说明黑碳气溶胶和PM2.5的来源大部分是一致的;风速和风向对黑碳气溶胶浓度也有影响,黑碳气溶胶浓度随风速增加而降低;4个季节高频风向为南-西南方向,且该风向下黑碳气溶胶浓度均较高,冬季南-西南风向下的黑碳浓度最高;应用后向轨迹对研究时段内4段重污染期间的气流轨迹进行模拟发现,邯郸市黑碳气溶胶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源排放和近距离传输,远距离传输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93.
采用FLAC~(3D)对复合煤岩模型的单轴压缩破裂进行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复合煤岩受载破裂应力与应变关系变化规律。针对煤样厚度、复合煤岩组合比、煤层参数、顶底板岩性等参数,对复合煤岩模型进行加载仿真研究,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煤样模型随着高度的减小,应力应变曲线整体阶段存在尺寸效应;改变煤岩组合比例时,其抗压强度基本不变,随煤样比例增大,复合煤岩的整体弹性模量减小,整体刚度减小;单一改变复合煤岩的煤样参数时,随煤样弹性模量增大,复合煤岩的弹性模量越强,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点越高,对应应变越小;单一改变顶底板岩性,对复合煤岩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影响不大。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正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4.
鉴于传统的输煤皮带巷雾化除尘系统不能根据煤流高度自动调节雾化程度,难以达到预期除尘效果,以同忻煤矿输煤皮带巷为研究对象,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输煤皮带巷煤流扬尘模型,研究了输煤皮带巷煤流高度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继而设计了基于超声波物位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和V形调节电动球阀联动的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结果表明:在巷道高度1.5 m以上,煤流厚度越大,同一位置处的粉尘质量浓度越大,且以呼吸性粉尘为主,同时,在巷道走向沿程上,从风流入口处至下风向30~40 m范围内,粉尘质量浓度快速增长,污染严重;全自动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可使呼尘质量浓度最高下降93.57%,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性。  相似文献   
195.
青岛采暖期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颗粒态无机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于2007-10~2008-04采集了青岛近海采暖前及采暖期内大气气溶胶样品,并运用离子色谱法(IC)分析了颗粒物中的无机氮组分.结果表明,采暖期内青岛颗粒物和无机氮的浓度都有明显增加,采暖期颗粒物质量浓度为137.41μg/m3,比采暖前增加了82.2%;NO3--N和NH4+-N浓度分别由采暖前的2.48μg/m3和6.95μg/m3增加到采暖期的4.43μg/m3和10.28μg/m3.天气过程对于青岛颗粒物浓度和无机氮离子浓度均有较大影响.采暖期晴天颗粒物浓度均值为181.34μg/m3,较采暖前增加32.0%,主要源于二次气溶胶的NH4+-N和NO3--N浓度分别为5.56μg/m3和1.86μg/m3,低于采暖前.雾天因为低温高湿和污染物的循环积累,样品中颗粒物、NH4+-N和NO3--N平均浓度比采暖前浓度增加了1~2倍.大风降温天气下颗粒物浓度及无机氮组分浓度均有所降低.采暖期烟尘和飞灰的排放明显影响青岛大气颗粒物和无机氮的粒径分布,特别是细粒子部分.青岛近海颗粒物及NO3--N质量浓度呈现双峰分布,采暖前峰值出现在0.43~0.65μm与3.3~4.7μm的范围内,采暖期积聚模态峰值移至0.65~1.1μm范围内.NH4+-N粒径分布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积聚模态.  相似文献   
196.
广西岩溶洞穴大气中有机氯农药分布与传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广西桂林大岩洞穴为例对岩溶洞穴大气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污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外大气中OCPs含量为1.82~2.01 ng.m-3,远高于洞内大气中总OCPs含量(范围为0.27~0.83 ng.m-3).大气中有机氯农药浓度呈现从洞口到洞内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HCHs表现更为明显,表明外界大气传输对洞内污染贡献占主导作用.洞内大气OCPs浓度与两极相当,可作为有机氯农药的背景点.洞穴大气中HCH同系物浓度分布与其本身降解速率大小相吻合,表明在洞穴特有的原始环境下HCH类化合物可较好地反映出自身性质的差异.同时,异构体分布表明周围有新近使用的三氯杀螨醇,HCH类农药以历史残留为主.  相似文献   
197.
天津主要纳污及入海河流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现状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天津地区永定新河、北排污河和大沽排污河表层水、悬浮物、间隙水样品中的六六六、滴滴涕、七氯等13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河流中有机氯农药的高污染区主要为天津几大化工厂附近河段,而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对大沽排污河中的七氯等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有所贡献.样品t检验分析表明,秋季和冬季河流中有机氯农药的来源不存在重大差异.不同介质中有机氯农药的组成特征不同,表层水中主要以溶解性较大的六六六为主,而悬浮物中则以滴滴涕、七氯、环氧七氯和异狄氏剂为主.3条河流中的4种不同HCHs异构体以β-HCH的比例最大,说明河流中的HCHs的存在主要是来自于历史遗留;而DDT/DDE和DDT/∑DDTs的比值高于0.5说明近期存在新的DDT使用.  相似文献   
198.
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主要研究了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的影响.2套MBR采用恒流出水模式连续运行60 d,曝气强度分别为500及100 L/h,应用死端过滤装置来检测不同阶段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实验中对不同曝气强度下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分子质量分布、颗粒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过高的曝气强度将恶化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增加了膜污染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曝气强度的增加导致了污泥混合液上清液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0的SMP浓度的增加,此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浓度直接影响了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过高的曝气强度也导致了污泥絮体中1~10μm细小颗粒和EPS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9.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细颗粒组分(<63ìm)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为As10.47 mg·kg-1、Cd 0.19 mg·kg-1、Cu 37.68 mg·kg-1、Pb 36.86 mg·kg-1、Cr 97.80 mg·kg-1、Zn 98.65 mg·kg-1.空间分布上,As、Cd和Cu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有递减的趋势,Pb、Cr和zn含量变化不显著,调查海区南部海域的晕金属含量普遍比北部海域高.单因子污染评价显示.调查海域底质局部已经受到了As、Cu、Ph、Cr和Zn的中度污染,而Cd的影响较轻微.依据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对本区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表明,大部分站位As、Cu和Cr 3种重金属的含量位于效应浓度低值(ERL)和效应浓度中值(ERM)之间,只是偶尔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Cd、Pb、Zn 3种重金属的含量都低于ERL或大部分站位低于ERL,几乎不会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对底质综合环境质量进行的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外和杭州湾外近海海域的综合底质环境较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0.
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和DDT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各异构体、DDT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得出成都经济区土壤中HCH和DDT都有较高的检出率,含量变化幅度也很大,含量较高点主要分布在化工厂附近。对比其他地区研究结果,成都经济区HCH含量较低,DDT含量较高。以西藏地区作为背景值,HCH有一定的污染,DDT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