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267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733篇
基础理论   123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93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以草除灵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此菌株初步鉴定为Methyloversatilis sp.,命名为MBLHC-2.对菌株MBLHC-2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液体培养时,菌株呈絮状生长;在30℃、pH 8.0的R2A培养基中生长...  相似文献   
182.
板式生物滴滤塔高效净化硫化氢废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采用营养液分层喷淋、pH分别在线控制(pH 2.5、 4.5、 6.5)的板式生物滴滤塔(plate type-biotrickling filter, PTBTF)净化H2S废气,考察PTBTF于挂膜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对H2S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PTBTF系统在14 d内即完成挂膜,对浓度为188.6mg·m-3的H2S去除率达到100%;在进口浓度100~1000mg·m-3、空床停留时间(EBRT)28~4 s的条件下,H2S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当H2S去除率≥90%时, PTBTF系统的最大去除负荷随EBRT(3.3~6 s)的增加而增大,EBRT 6 s的最大去除负荷达到1019.0g·(m3·h)-1;上、中、下3层填料对H2S的去除负荷随进口H2S负荷的波动呈显著变化;通过荧光染色观察填料上的细胞数,发现在挂膜阶段微生物数量增长明显,第125 d上层、中层和下层填料上的菌落数(以干填料计)分别达到了1.29×107、 5.47×108和1.07×109个·g-1;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可见上填料层和下填料层的优势菌分别为杆菌和丝状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初步揭示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通过对产物的分析,确定该PTBTF系统降解H2S后主要产生SO2-4和单质硫.  相似文献   
183.
排污收费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入产品成本的排污收费势必影响产品价格,从而影响物价水平?本文首次以部门价格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排污收费时物价影响的测算方法,并对新旧排污收费标准体系下的物价影响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我国排污收费对物价的影响甚小,部门产品或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般在0.49‰~5.13‰之间?   相似文献   
184.
为了揭示全氟辛磺酸(PFOS)的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干扰效应,并探索运用爪蟾动物模型同时检测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可能性,将NF48阶段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蝌蚪暴露于0.01、0.1和1mg·L-1PFOS中6个月,检测PFOS对爪蟾生长、变态、甲状腺和性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取样时间,PFOS组爪蟾体长、体重和蝌蚪尾长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个月后,PFOS组比对照组平均慢1个发育阶段,4和6个月后,0.01mg·L-1PFOS组反而比对照组分别快1和2个发育阶段.6个月后,PFOS组甲状腺出现滤泡上皮细胞增生、胶质减少甚至空泡化等现象,且随着PFOS浓度的增加而加重;各组幼蛙性腺出现间性、睾丸珍珠状和先天性萎缩等畸形现象,外观为间性的性腺主要表现为睾丸组织中产生类似雌性个体的卵巢腔.对照组幼蛙的雌雄比为0.5:1,而暴露组分别为2.3:1(0.01mg·L-1组)、4.5:1(0.1mg·L-1组)和5:1(1mg·L-1组).上述结果表明,PFOS对爪蟾的变态过程具有小剂量刺激效应,能引起甲状腺组织结构的损伤,导致睾丸组织的雌性化和雌雄性比的异常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干扰效应,可以认定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实验同时表明非洲爪蟾可以用于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85.
单嘧磺隆在小麦田中的残留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单嘧磺隆的残留分析方法 ,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在土壤、小麦中的最终残留 .土壤经甲醇 /氨水混合液提取 (小麦用丙酮 /水混合液 ) .液液分配及C1 8小柱净化、用带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单嘧磺隆的最低检出量为 4ng ,在土壤和小麦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 0 0 2mg·kg- 1 .本方法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 91 1 7— 1 0 3 8% ,变异系数为 1 47— 1 1 8% .应用上述方法 ,测定了单嘧磺隆在北京、山东两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在土壤、小麦中的最终残留 .结果表明 :在北京土壤中的半衰期为 9 2 4d ;在山东土壤中的半衰期为 1 3 5 9d;当按推荐剂量施药 ,小麦收获时 ,在土壤和小麦中 ,北京、山东两地均未检出单嘧磺隆  相似文献   
186.
电化学法处理含盐染料废水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电化学法处理含盐染料废水的可行性及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电化学法对废水的色度和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电解过程中余氯的产生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有决定性作用.实验确定的高浓度含盐废水电化学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0.017A/cm2,电压10.3V,平均电导率12.35ms/cm,电解60min,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5%和99.8%.电解过程无难以继续反应的中间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87.
苯取代化合物对底泥氨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污染物对氮循环中硝化过程的影响,利用摇瓶实验测定了24种苯取代化合物对底泥氨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单取代苯化合物对底泥氨氧化活性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OH>-NO2>-NH2>-Cl>-CH3>-H;取代基的位置对抑制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二甲苯对底泥氨氧化活性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间>邻>对,苯二胺也表现为同样的趋势,但不明显;多取代甲基和氨基,随着取代基个数增加对底泥氨氧化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 苯取代化合物对底泥氨氧化活性的抑制作用(IC50,μmol·L-1)与取代基团电负性之和(∑E)有较好的相关关系:lgIC50=14.72-0.91∑E,苯环上取代基团的∑E越大,该化合物对底泥氨氧化作用的抑制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8.
SBR中厌氧颗粒污泥向好氧颗粒污泥的转化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在SBR反应器中以醋酸钠为碳源,UASB厌氧颗粒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好氧曝气条件下运行.通过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等的变化,发现在运行中污泥颗粒经历了形态保持,成分置换的过程.污泥浓度先增加后降低,在运行35 d后逐渐稳定在5g/L,SVI值稳定在30~40mL/g的水平.在40~60d内反应器中颗粒污泥一直占主体成分,悬浮相浓度低于0.5g/L.在好氧条件下最终颗粒污泥形态、大小稳定,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已经成功获得,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污泥相比在粒径、沉降速度、含水率以及惰性成分的含量上都有一定的变化.电镜观察还表明,原厌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以球菌为主,而获得的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以丝状菌和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89.
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T-RFLP技术及其优化措施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之一.由于其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面的特点,包括分辨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及互联网海量数据共享等优势,自1997年最先被报道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T-RFLP技术的原理,并从环境样品群落DNA的提取、引物设计和PCR扩增、限制性酶切、电泳分离检测和T-RFLP图谱解析等5个方面讨论了用该技术解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的方法和技巧,简述了近8 a来国外T-RFLP技术在群落分析中的研究进展.类似于其他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 T-RFLP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重点分析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图2表1参62  相似文献   
190.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以及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技术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加剧,经济损失趋于上升.技术灾害继自然灾害之后,已逐渐发展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种.基于技术灾害数据库,从致灾因子多度、风险频数、相对损失强度和综合风险指数等4个方面对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技术灾害的系统认识,并为中国技术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