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呼吸-滴定测量监测硝化动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pH值在线监测与药品自动投加系统与已开发的混合呼吸测量仪集成,组成自动呼吸-滴定测量仪,同时测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氧气利用速率(OUR)和质子变化速率(HVR).对活性污泥硝化过程定时测定NH4+-N浓度,比较其与基于HVR或OUR预测的NH4+-N浓度间的一致程度,评估自动滴定测量装置测试硝化过程动态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初始NH4+-N浓度分别为20,25mg/L的间歇试验中,实测值数组与基于OUR的预测值数组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7和0.9972,与基于HVR的预测值数组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和0.9992,表明OUR和HVR均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硝化过程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42.
分别以五氧化二钒为钒源、双氧水为溶剂和以偏钒酸铵为钒源、稀硫酸为溶剂,通过低温水热法合成了五氧化二钒纳米带和纳米板。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产物均为正交的五氧化二钒晶型,纳米带宽度100~300 nm,厚度约100 nm左右,纳米板形状规则,分布较为均匀,厚度在纳米级别。  相似文献   
43.
假单胞菌N7的萘降解特性及其降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HPLC和UV分析技术,以萘为代表性多环芳烃污染物,研究了假单胞菌N7对水中萘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营养盐、微量元素的添加可使萘的降解率提高23.65%;溶解氧高于4.3 mg/L时萘降解率达95.66%并趋于稳定;随萘浓度增加降解率逐渐下降;在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下,降解效果较好,萘降解率均在82.88%以上.在30℃、转速为165 r/min的摇床中处理pH7.5、萘浓度为100 mg/L的水样72 h,其最大降解率为95.66%.通过检测菌株N7处理含不同底物水样时其吸光度、pH和底物的变化情况,证实菌株N7亦能降解甲苯、二甲苯、苯酚、2,4-二硝基苯酚、苯甲酸、1-萘酚和水杨酸,并以其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生长繁殖,表明该菌株能适应环境中芳烃类物质种类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降解多样性.经UV-Vis和GC-MS分析各降解阶段的中间产物,初步确定了该菌对萘的降解途径:一条是邻苯二甲酸途径;另一条是水杨酸途径,萘先被氧化为1,2-二羟基萘,再开环生成水杨酸、邻苯二酚和2-羟基粘康酸半醛,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  相似文献   
44.
玉米对受污染河道复合沉积物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城市河道沉积物的受污染程度,利用温室盆栽玉米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了修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体内累积最多的重金属是zn,占沉积物中Zn总量的56.69%,其中地上部分为1 985.56 mg·kg-1,占沉积物中Zn总量的30.16%,其余重金属(Pb、Cu、Ni、Cd)均为地上部分小于地下部分;Cd在玉米地上部分的累积量为2.33 mg·kg-1,为沉积物中Cd总量的40.10%;地上部累积的Zn、Pb、Cu和Ni等重金属数量与其离子交换态量显著相关,与重金属总量相关性不明显.种植玉米后沉积物中大分子有机物逐渐向小分子过渡,有效降低了有机物的污染.玉米的根际作用增加了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种植玉米较好地修复了受污染河道复合沉积物.  相似文献   
45.
污水再生新工艺NPR及其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威胁日益严重。污水资源化利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文章介绍了一种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的新技术NPR工艺,该工艺基于传统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原理,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开发而成。工艺克服了传统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长、投资运行成本高的缺点。中试实验研究表明,该系统出水水质可达到再生水回用标准,可以用作工业生产中非高品质用水、城市杂用水、农业灌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46.
为探索喀斯特城市湖库溶解性有机质(DOM)成分特征及来源信息,以我国贵阳市重要喀斯特湖库——红枫湖、百花湖、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和DOM光学参数(a254、a280、a350、 E2∶E3、S275-295、 FI、β:α、 BIX、 HIX)的空间差异,同时利用荧光吸收峰(B、 T、 A、 M、 C、 D、 N)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释DOM各成分丰度及占比状况,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揭示DOM参数的相关性和主要环境过程.结果表明,喀斯特城市湖库ρ(DOC)和ρ(Chla)范围分别为4.24~11.9 mg·L-1和0.32~19.7μg·L-1,松柏山水库腐殖质(a254)和芳香类蛋白质(a280)较高,导致相对分子质量(E2∶E3和S275-295)高于其它湖...  相似文献   
47.
以沉淀-回流方法于磷酸银(Ag3PO4)中掺杂氮化碳(g-C3N4)制备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图(XRD)等手段对合成催化剂的形态特征、晶型结构以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以碘帕醇(IPM)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改变催化剂的使用条件考察了氙灯光照下催化剂对水溶液中含碘类造影剂(ICMs)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并且分析了催化氧化过程中可能的污染物降解途径以及转化产物.结果表明,合成后的催化剂结构稳定,相对于使用单一催化剂(Ag3PO4或g-C3N4)条件下,复合催化剂对ICMs的光降解性能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条件优化后,确定Ag3PO4与g-C3N4的质量比例为0.15∶0.1时降解效果最佳,但不可超过0.2∶0.1,且降解性能与催化剂的投加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在0.75 ...  相似文献   
48.
水稻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中分配与稳定对施磷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究稻田土壤光合碳的输入及分配对施磷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用籼性常规水稻品种(中早39),在两个施磷(0 mg·kg-1和80 mg·kg-1;分别记为P0和P80)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同时采用13CO2连续标记技术量化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结果表明,施磷显著增加光合碳在水稻地上部的分配,降低其在根际土的分配(P<0.05);施磷使拔节期水稻的光合碳含量增加了70%,根系干重降低了31%.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全碳含量0.31 g·pot-1P<0.05),显著降低了水稻根冠比;施磷使进入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的光合碳(13C-MBC)显著增加了0.03 mg·kg-1,但降低其在根际土壤的分配;光合碳在非根际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分配对施磷的响应不显著,但在根际土壤施磷处理显著降低了其在POC中的含量.因此,施磷增加了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的分配,但降低了光合碳在土壤中的积累.本研究探讨施磷对水稻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的分配及其稳定的影响,为缺磷土壤的合理施用磷肥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对理解稻田土壤光合碳的传输与分配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西北典型地域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NASA 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的云和辐射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4 个典型地域2002 年7月至2004 年6 月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季节及年变化特征,探讨了云特性参量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结果表明,云的辐射强迫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变化.一般夏季云净辐射强迫最大,冬季最小,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夏季的季风影响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区的云净辐射强迫相差达129W/m2.云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年平均效应均在季风区最强,分别达-171.2,48.9,-122.3W/m2;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最弱,分别为-54.7,37.3,-17.4W/m2.  相似文献   
50.
本文通过农田试验 ,得出氧化塘底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提高作物产量的结论。因此 ,底泥可以作为一种有机肥应用于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