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应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联用技术对电子废弃物拆解不同生产工艺排放废气、周边环境空气、土壤及地下水中二噁英(PCDD/Fs)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并采用VLIER-HUMAAN模型评估其对人体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废气PCDD/Fs毒性当量浓度为0.0033~9.1...  相似文献   
82.
腐殖酸对土壤吸持汞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吸附 解吸热力学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腐殖酸各组份对土壤吸持汞的影响 ,发现该试验条件下 ,腐殖酸能提高土壤对汞吸持能力 ,但不同组份其作用效果不同 ,富里酸在提高土壤吸持汞方面作用较短暂且不稳定 ,胡敏酸在增强土壤吸附固定汞的数量和速率上却好于富里酸。  相似文献   
83.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umic substance-bound mercury (HS-Hg)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HS-Hg in soils in relation to soil properties remains obscure. Path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re employed in present study to investigate how soil factors influence the contents of HS-Hg in soils. Results showed that HS-Hg ranged from 0.0192 to 0.2051 mg/kg in soils. The two fractions existed in soils as humic acid-bound mercury (HA-Hg) 〉 fulvic acid-bound mercury (FA-Hg) and the ratio of HA-Hg/FA-Hg was 1.61 on the average. Soil organic carbon (OC) and HS favorably determined soil HS-Hg and the two fractions. The mercury source forming HS-Hg derived from soil total mercury and HS-Hg. FA-Hg and HA-Hg served as mercury source for each other. In acidic soils, FA-Hg and HA-Hg consistently rose with the increase of OC, and generally HA-Hg increased more dramatically. Soils with lower pH and lighter texture contained more HS-Hg, particularly fraction of FA-Hg. Among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organic material source showed the strongest effect, followed by other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mercury source.  相似文献   
84.
对火灾中古建筑各区间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量,并对着火室,着火室临近房间,距离着火窒距离较远的房间,庭院处等的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模型着火房间和其他房间温度都能稳定一段时间房间之后才开始剧烈升高,这段时间之前是相对安全的;火灾中靠近模型着火房间的房间温度变化最为显著.火源剧烈燃烧之后,温度梯度最大,距离模型着火房间最远的房间测点5-6处房间温度变化最小,温度梯度最小;庭院处的温度变化并不剧烈可作为人员逃生的暂时路径.  相似文献   
85.
企业不同层级员工安全文化培训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全文化在事故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培训是企业安全文化改善技术手段的重要方面。本文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管理课题组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来自山东、河南、山西、东北4个省的10个样本煤矿的四类层级员工——管理层、专业人员、班组长、一线员工的安全文化初始测量值、两次培训后的提高幅度值和32条核心理念的得分情况。得出初始安全文化测量值不同层次员工的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管理层,专业人员,班组长,一线员工;第一次培训后提高幅度值从高到低为:班组长,专业人员,管理层,一线员工;第二次培训后提高幅度值从高到低为:班组长,一线员工,管理层,专业人员并分析了得分高低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6.
以小麦秸秆和菱铁矿为原料,在500℃下热处理改性,制备了一种C-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SEM、BET、磁化率仪对C-Fe_3O_4复合材料(以下统称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接触时间、初始pH、初始Cd~(2+)浓度、离子强度对Cd~(2+)去除率的影响,结合吸附前后表征结果分析了复合材料对Cd~(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及单独煅烧制备的小麦秸秆炭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3.38 m~2·g~(-1)和7.20 m~2·g~(-1),孔容积分别为1.04×10-1cm~3·g~(-1)和2.23×10-2cm~3·g~(-1),平均孔径分别为17.74 nm和12.38 nm;红外光谱显示复合材料和小麦秸秆炭表面富含羧基、羟基等具有金属离子吸附活性的官能团;磁化率测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质量磁化率为42 900×10~(-8)m~3·kg~(-1).复合材料对Cd~(2+)的吸附动力学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最好;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pH在3.0~6.0之间,吸附容量随pH增大而升高,pH在6.0~9.0之间,吸附容量趋于稳定;pH在4.0~9.0之间,解析量随pH增大而减少;离子强度从1 mmol·L~(-1)增至100 mmol·L~(-1),Cd~(2+)的吸附容量略有减少,解析率由0.51%提升至8.5%;说明复合材料主要通过表面络合作用及离子交换去除溶液中的Cd~(2+).此外,复合材料的磁化性能使其在固液分离方面比一般的吸附材料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87.
利用菱铁矿的热分解特性,在空气中不同温度下(400、500、600、700、800℃)煅烧天然菱铁矿制备具有纳米尺寸形貌特征的α-Fe_2O_3,作为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脱硝的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气固相催化反应系统对催化剂的NH_3-SCR脱硝活性和N_2选择性进行评价,同时考察其抗水抗硫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天然菱铁矿于空气中500℃煅烧相变为α-Fe_2O_3,具有最低的晶体尺寸(约10 nm)、最高的比表面积(39.68 m~2·g~(-1))和最优的脱硝活性;500℃煅烧菱铁矿制备的催化剂在250~400℃温度窗口内脱硝效率达到100%,并能保持较高的N_2选择性,这主要归因于其具有的纳米多孔结构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表面丰富的酸性位点和吸附态氧.当同时存在5%H_2O和0.04%SO_2时,α-Fe_2O_3在250~400℃区间的脱硝效率高于88%,且在300℃下持续反应360 min,脱硝效率维持在75%以上,表明500℃煅烧菱铁矿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水抗硫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8.
综合分析了所测的遗体火化炉的36个样品和文献中41组数据中二(口恶)英(PCDD/Fs)化合物的排放指纹特征,分析了不同单体与毒性当量浓度I-TEQ的相关性,提出了适合火化炉的I-TEQ指示物,为以后实现在线监测PCDD/Fs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次监测样品的毒性当量浓度跨度较大,为0.014~24.0 ng·m-3(以I-TEQ计,下同),平均值为2.68 ng·m-3.所有新建火化炉的结果均低于0.5 ng·m-3,75%的旧炉超过2017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标准限值,表明现有部分老旧火化炉及其尾气处理设施亟需技术改造才能满足新要求.体积分数最高的单体依次为OCDD、1,2,3,4,6,7,8-HpCDF和1,2,3,4,6,7,8-HpCDD,分别为16.7%±11.8%、12.1%±4.4%和11.9%±4.2%.对I-TEQ的贡献率最大的单体为2,3,4,7,8-PeCDF,且PCDFs与PCDDs的毒性当量浓度比值,即ρ(PCDFs/PCDDs)> 1.四、五、六氯代二(口恶)英和呋喃与I-TEQ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其中,1,2,3,7,8-PeCDF、2,3,4,7,8-PeCDF和1,2,3,7,8-PeCDD与I-TEQ的相关系数r大于0.89.与I-TEQ线性关系最佳的单体为2,3,4,7,8-PeCDF,R2为0.97,斜率为2.36;最佳的同类物为PeCDF,R2为0.97,斜率为2.22.  相似文献   
89.
基于后向轨迹对城市大气中二噁英长距离迁移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州某商住区大气中二噁英的季节性监测,结合后向轨迹的计算,对大气中PCDD/Fs的浓度及其长距离迁移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二噁英浓度有季节性变化特点,其趋势为冬季(14.4 pg·m-3)>秋季(10.0 pg·m-3)>春季(5.54 pg·m-3)>夏季(3.88 pg·m-3).同时,大气中PCDD/Fs单体特征也具有季节性特点,秋冬季节七氯代、八氯代PCDD/Fs百分比高于春秋两季,春夏两季低氯代单体百分比含量高于秋冬两季.追溯采样期间该城市大气的后向轨迹,发现秋冬两季到达广州的气团主要经过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北方或东北方的内陆省份,而春夏两季到达广州的气团主要经过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上空.而这种变化很可能是造成广州大气中二噁英浓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珠三角地区2019年11月冬季期间和2020年8月夏季期间大气环境中17种氯取代二■英的现状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分布、指纹特征、指示性单体和区域迁移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二■英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40 pg·m-3和5.14 pg·m-3,而毒性当量(以I-TEQ计)平均值分别为0.087 pg·m-3和0.076 pg·m-3.同时,9个城市夏季和冬季二■英的空间分布不一致,这可能由各地区采样期间的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的影响导致. OCDD、 1,2,3,4,6,7,8-HpCDD、 OCDF和1,2,3,4,6,7,8-HpCDF是夏季和冬季的主要指纹特征单体;而2,3,4,7,8-PeCDF和1,2,3,4,7,8-HxCDF是主要的毒性贡献单体,且贡献率越大,其与总毒性当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由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发现,夏季受东南偏南季风影响,气团由海上迁移至陆地,导致夏季二■英浓度较低,且高浓度区域主要受本地排放源影响;而冬季受东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