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361篇
安全科学   198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899篇
基础理论   172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蔡信德  仇荣亮 《生态环境》2007,16(6):1705-1709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外源镍污染土壤的植物吸收修复对土壤镍形态和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用水稻土添加NiSO4·6H2O(100~1600mgkg-1)经过12周的驯化培养后,种植了镍超累积植物Alyssu mmurale,110 d后收获植物并进行了试验土壤镍的形态和主要化学性质的分析,采用再分配系数和结合强度系数对植物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根区土壤中DTPA提取态镍的数量明显减少,根区土壤DTPA-Ni与非根区土壤DTPA-Ni之比的范围在0.33~0.61之间。每盆植物提取镍量为6.61~31.18mg,植物提取量随着添加镍量增加而增加,地上部分最大镍含量达到12454.1mgkg-1。根区的再分配系数在2.17~4.19之间,而非根区的再分配系数在6.87~15.91之间,再分配系数随着镍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根区的结合强度系数为0.84~0.39,而非根区的则为0.88~0.26,随着土壤中镍添加量的增加,结合强度系数逐渐减小。植物吸收修复后,根区土壤镍的再分配系数降低、结合强度系数增大,表明土壤镍各形态之间的稳定性增加,因此植物修复可以加快外源镍在土壤中的稳定。试验结果也表明,根区土壤中pH随着镍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较非根区土壤的高;根区土壤有机碳亦较非根区的高。  相似文献   
142.
金钟藤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已有的标本信息进行研究,并对野外做进一步的补充调查,结果表明,金钟藤虽然主要分布于热带,但亚热带也有分布;以往认为该种是热带植物的观点是不确切的。金钟藤的地理分布原有三个中心,第一个是中国的海南岛;第二个是加里曼丹岛(现在的马来西亚的沙劳越和印尼的东加里曼丹岛);第三个在中越边界的是越南北部的沙巴、先安等,老挝的湄公河流域,以及中国广西、云南靠近越老边界的地区。而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正逐渐成为金钟藤新崛起的一个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43.
植物区系学中的特有现象是其研究的重点内容,对特有现象的概念、类型、起源及其研究意义作了详细的论述;其次,总结了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情况、生活型、分布区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与起源等研究成果;第三,介绍了研究特有现象的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地理学方法和等位酶分析方法;第四,指出了中国植物区系中特有现象研究所面临的困境,认为应该集中力量重点研究滇黔桂、横断山脉以及华中等3个地区的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组成、起源、演化与扩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4.
CH_4火焰中CO_2对NO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CH4 火焰中CO2 浓度对于NO降解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过量空气系数对于NO的降解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氧化性气氛相比 ,还原性气氛更有利于NO的降解。同时还原性气氛中CO2 的存在降低了NO的降解率 ,而氧化性气氛中CO2 的存在能够促进NO的降解。在还原性气氛中 ,随着CO2 浓度的升高 ,其继续减少NO降解率的作用也越来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5.
王哥庄湾陆源硝酸盐氮输送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汇水区域相对独立的崂山王哥庄地区为例 ,通过研究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 (NO3 N) ,采用流量法和断面法分别对河流和地下水向王哥庄湾的NO3 N输送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1999年 5月下旬地下水向海洋输送的NO3 N占整个陆源输入量的 30 .0 6 % ,说明地下水向海洋的营养盐输送量是海洋环境评估的重要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46.
东湖沉积物中色素的环境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东湖沉积物中几种指示色素含量的方法及各色素所代表的环境意义,探讨了近百年来东湖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该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东湖已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态势。  相似文献   
147.
因畜禽废水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因此,研究利用UASB处理畜禽废水,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工况条件下对氨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化菌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在6.5—8.0范围均可以较好的生存,其中以7.0为最佳;温度与氨化率基本成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等多种角度考虑,中温阶段38%为最适宜;氨化率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进水有机负荷越大,氨化率越小。  相似文献   
148.
以氰化尾渣为原料,采用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制备铁碳微电解填料,并将填料用于处理甲基橙等模拟废水.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煤用量等制备条件对填料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250℃,焙烧时间为60min,煤用量为3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电解填料对甲基橙废水的脱色效果最好.提高填料用量和降低溶液初始pH值有利于去除甲基橙.用于处理400mL浓度为100mg/L的甲基橙溶液,在填料用量为2g,溶液初始pH值在3~6的范围内,当降解时间为30min时,甲基橙脱色率均接近100%.XRD分析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填料中主要结晶物相为零价铁.SEM显示填料中的零价铁颗粒粒度均在50μm以下,零价铁与残碳构成微电解填料.  相似文献   
149.
利用臭氧观测仪(OMI)卫星遥感反演的大气边界层(PBL)SO2柱含量(PBL SO2)数据分析了自2005年以来中国PBL SO2柱含量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原因.从长时间尺度上,PBL SO2柱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中国区域年平均PBL SO2柱含量为0.317DU,2016年为0.276DU,减少了0.041DU,大约为13.2%.SO2柱含量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冬季浓度较高,夏季较低,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和12月,分别为0.246和0.404DU.小波分析显示SO2的变化在10个月的尺度水平上存在明显的主振荡周期,在40个月的尺度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次周期变化.中国区域SO2污染严重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关中平原(山西省和陕西省)、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最大的SO2柱含量值可达1.1DU以上.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的高值区已经延伸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向南延伸和珠江三角洲连在一起的趋势.由于地形和天气特征的影响,四川盆地地区SO2出现次高值区.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SO2浓度较低,呈现背景值特征,多年平均的SO2约在0.05DU的水平.中国区域SO2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变化的范围在-0.70~0.15DU之间.SO2出现逐渐减少的地区主要是在高值区,如京津冀鲁环勃海地区、关中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减幅最大的是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大约减少了61%.四川盆地2005~2016年约减少了0.55DU;珠江三角洲约减少了0.45DU.出现增长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除珠三角外的大部分区域,最大增长大约为0.15DU.  相似文献   
150.
汞(Hg)是人们持续关注的全球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汞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物理与地球化学反应过程的准确刻画是研究汞迁移转化规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某工业场地汞污染数据,首先采用PHREEQC研究地下水中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然后利用PHT3D程序建立汞污染物反应性溶质运移二维剖面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汞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对流、弥散过程及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相络合作用、表面络合吸附作用及受动力学控制的氧化还原作用).结果表明,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以HgCl2和Hg(OH)Cl占主导地位,氧化还原作用是影响地下水中汞污染反应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另一方面,水合氧化铁HFO对汞迁移的阻滞影响较小,而溶解性有机质对汞较强的络合作用不能忽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测与评估特定污染场地地下水汞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