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38篇
安全科学   197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859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CH_4火焰中CO_2对NO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CH4 火焰中CO2 浓度对于NO降解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过量空气系数对于NO的降解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氧化性气氛相比 ,还原性气氛更有利于NO的降解。同时还原性气氛中CO2 的存在降低了NO的降解率 ,而氧化性气氛中CO2 的存在能够促进NO的降解。在还原性气氛中 ,随着CO2 浓度的升高 ,其继续减少NO降解率的作用也越来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2.
王哥庄湾陆源硝酸盐氮输送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汇水区域相对独立的崂山王哥庄地区为例 ,通过研究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 (NO3 N) ,采用流量法和断面法分别对河流和地下水向王哥庄湾的NO3 N输送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1999年 5月下旬地下水向海洋输送的NO3 N占整个陆源输入量的 30 .0 6 % ,说明地下水向海洋的营养盐输送量是海洋环境评估的重要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3.
东湖沉积物中色素的环境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东湖沉积物中几种指示色素含量的方法及各色素所代表的环境意义,探讨了近百年来东湖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该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东湖已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态势。  相似文献   
184.
因畜禽废水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因此,研究利用UASB处理畜禽废水,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工况条件下对氨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化菌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在6.5—8.0范围均可以较好的生存,其中以7.0为最佳;温度与氨化率基本成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等多种角度考虑,中温阶段38%为最适宜;氨化率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进水有机负荷越大,氨化率越小。  相似文献   
185.
以氰化尾渣为原料,采用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制备铁碳微电解填料,并将填料用于处理甲基橙等模拟废水.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煤用量等制备条件对填料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250℃,焙烧时间为60min,煤用量为3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电解填料对甲基橙废水的脱色效果最好.提高填料用量和降低溶液初始pH值有利于去除甲基橙.用于处理400mL浓度为100mg/L的甲基橙溶液,在填料用量为2g,溶液初始pH值在3~6的范围内,当降解时间为30min时,甲基橙脱色率均接近100%.XRD分析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填料中主要结晶物相为零价铁.SEM显示填料中的零价铁颗粒粒度均在50μm以下,零价铁与残碳构成微电解填料.  相似文献   
186.
利用臭氧观测仪(OMI)卫星遥感反演的大气边界层(PBL)SO2柱含量(PBL SO2)数据分析了自2005年以来中国PBL SO2柱含量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原因.从长时间尺度上,PBL SO2柱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中国区域年平均PBL SO2柱含量为0.317DU,2016年为0.276DU,减少了0.041DU,大约为13.2%.SO2柱含量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冬季浓度较高,夏季较低,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和12月,分别为0.246和0.404DU.小波分析显示SO2的变化在10个月的尺度水平上存在明显的主振荡周期,在40个月的尺度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次周期变化.中国区域SO2污染严重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关中平原(山西省和陕西省)、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最大的SO2柱含量值可达1.1DU以上.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的高值区已经延伸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向南延伸和珠江三角洲连在一起的趋势.由于地形和天气特征的影响,四川盆地地区SO2出现次高值区.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SO2浓度较低,呈现背景值特征,多年平均的SO2约在0.05DU的水平.中国区域SO2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变化的范围在-0.70~0.15DU之间.SO2出现逐渐减少的地区主要是在高值区,如京津冀鲁环勃海地区、关中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减幅最大的是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大约减少了61%.四川盆地2005~2016年约减少了0.55DU;珠江三角洲约减少了0.45DU.出现增长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除珠三角外的大部分区域,最大增长大约为0.15DU.  相似文献   
187.
汞(Hg)是人们持续关注的全球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汞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物理与地球化学反应过程的准确刻画是研究汞迁移转化规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某工业场地汞污染数据,首先采用PHREEQC研究地下水中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然后利用PHT3D程序建立汞污染物反应性溶质运移二维剖面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汞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对流、弥散过程及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相络合作用、表面络合吸附作用及受动力学控制的氧化还原作用).结果表明,无机二价汞的存在形态以HgCl2和Hg(OH)Cl占主导地位,氧化还原作用是影响地下水中汞污染反应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另一方面,水合氧化铁HFO对汞迁移的阻滞影响较小,而溶解性有机质对汞较强的络合作用不能忽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测与评估特定污染场地地下水汞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制定相应的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8.
为探讨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富集能力的影响,应用国际腐殖酸协会(IHSS)推荐方法提取腐殖质,以Ca2+、Al3+、Fe3+为桥键离子,制备了高岭石、蒙脱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高岭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Qm)大小依次为FA(富里酸)团聚体[(254.11±5.35)mg/kg] > HA(胡敏酸)团聚体[(186.14±1.61)mg/kg] > HM(胡敏素)团聚体[(120.61±1.67)mg/kg];蒙脱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大小依次为FA团聚体[(418.72±19.14)mg/kg)] > HA团聚体[(290.00±13.06)mg/kg)] > HM团聚体[(160.46±4.92)mg/kg)];高岭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系数(ER)大小依次为FA团聚体(2.03±0.07)> HA团聚体(1.91±0.04)> HM团聚体(1.85±0.04);蒙脱石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FA团聚体(2.50±0.10)> HA团聚体(2.45±0.11)> HM团聚体(1.36±0.04).研究显示,FA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和富集系数较大,对苯酚的吸附(富集)作用较强,HM团聚体对苯酚的饱和吸附量和富集系数较小,对苯酚的吸附(富集)作用较弱.不同腐殖质组分团聚体对苯酚的富集能力大小表现为FA团聚体> HA团聚体> HM团聚体.因此,FA团聚体可作为控制受苯酚污染场地土壤的首选修复剂.   相似文献   
189.
中国生态用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论文在总结国内研究学者有关生态用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入手,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根据生态干扰度构建了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并将生态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进行衔接,对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分析其特征及规律。研究表明:1)广义的生态用地是指能发挥供给、调节、支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调节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类型;2)依据“生态干扰度”构建了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将生态用地分为3个一级地类、5个二级地类和31个三级地类;3)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80 483.80亿元,呈现“西高、中次、东低”空间格局。2009—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中增、东西减”的格局特点;2009—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失,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0.
北京市秋冬大气污染传输特征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地基遥感、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对北京市2016年10月—2017年3月的污染来源及传输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对污染形成的气象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发生频率均超过30%.平缓型污染以本地来源为主,单峰型和多峰型污染由本地污染与区域传输共同导致.平缓型和单峰型本地污染集中在北京中南部,多峰型扩散至全市.区域传输方向均以西南为主,单峰型和多峰型存在东南传输.单峰型以1次传输为主,多峰型均为多次传输.传输层的高度差异较大,但均在0.3~0.5 km高度存在低空传输层,并且存在高于1.0 km的高空传输.平缓型、单峰型和多峰型污染的垂直延伸高度分别为0.5、0.7和1.0 km.研究污染发生时的气象条件,发现污染发生时风向均以西南风为主,发生频率高于60%,其次为东南风.相对湿度和消光系数随污染等级提升逐渐升高,当相对湿度高于70%时,多峰型污染消光系数高于2.0 km~(-1)的频率达到63.33%.3种类型污染发生时的逆温频率均高于75%,高强度的贴地逆温是造成本地污染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