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367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948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A kind of Fe-polysilicate polymer, poly-silicic-ferric (PSF) coagulant was prepared by co-polymerization (hydroxylation of mixture of Fe^3+ and fresh polysilicic acid (PS)), in which PSF0.5, PSF1 or PSF3 denotes Si/Fe molar ratio of 0.5, 1 or 3,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Si/Fe ratio and reaction time (co-polymerization time or aging time) on the reaction mode between Si and Fe were studies, and the optimal species of PSF was evaluated by pH change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PSF and coagulation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F are largely affected by both reaction time and Si/Fe ratio. PSF is found to be a essential complex of Si, Fe, and many other ions. The reaction mode between Si and Fe differs with various Si/Fe ratios. The pH of PSF0.5, PSF1 or PSF3 tended to be stable when reaction time is 10, 25 or 55 rain, respectively, which is al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 reaching the relative stable morphology that is just the optimal species of higher coagulation efficiency. The optimal reaction time reaching optimal species can b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pH change during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82.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RS和GIS支持下,通过对1984和2002年TM影像解译,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了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耕地向水域、城镇用地和其它非农建设用地转变迅速,其中耕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面积的79.3%,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增加分别占土地利用总增加量的63.5%和36.5%。城镇、工矿等人文景观斑块面积增大,并趋向集中;林地与耕地等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增加,分布趋于分散;耕地与城镇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日趋复杂;耕地的突出优势变小,整体景观异质性程度上升。受区位和地形的影响,在苏州城区附近和东部平原区耕地流失强度较大,18年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74 km。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大量外资涌入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  相似文献   
983.
李一涵  邱榕  蒋勇 《火灾科学》2005,14(4):199-206
本文使用了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计算模拟了混合有乙醇及典型自由基引导的甲烷预混火焰结构.该反应机理由Marinov研究组研究发表,包含有56个组分以及372个反应.本文的计算使用了CHEMKIN-3以及预混火焰代码,热力学及输运部分的计算基于Sandia国家实验室和Marinov研究室发布的数据库.火焰结构中主要产物的变化,关键中间产物和次要组分的计算结果显示加入乙醇和自由基都可以减少着火延迟.本文计算了三种不同条件下的火焰结构,分别为预混CH4/O2/N2火焰;预混甲烷/乙醇火焰;和加入引导自由基在甲烷/乙醇混合燃料中.此外还有含有自由基的甲烷火焰和加入乙醇的甲烷火焰比较.  相似文献   
984.
磷酸盐类化合物重金属稳定化的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盐类化合物作为典型的重金属稳定化药剂,能够有效降低污染体系中重金属类污染物的毒性及生物危害性,稳定后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地球化学稳定性。介绍了磷酸盐类化合物重金属稳定化的机理及实际应用,并认为:①磷酸盐类化合物可在一定的pH条件下与重金属反应并生成稳定的重金属矿物盐;②磷酸类矿物盐对它们的去除主要是表面吸附机理和络合反应;③某些金属阳离子可与羟基磷灰石晶格中的钙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而进入晶格,形成含重金属的羟基磷灰石。磷酸盐类药剂在浙江省某矿山进行应用,对场地堆置中和渣进行了稳定化处理,重金属浸出结果满足《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3—2007)。  相似文献   
985.
取长补短法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类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论述了取长补短法的定义,列举了此法在环境工艺中的成果,并对其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6.
介绍了铜冶炼蒸气干燥机高浓度粉尘的特点,总结了应用低压脉冲布袋除尘器治理铜冶炼蒸气干燥机高浓度粉尘烟气的成功经验,通过合理设计袋式除尘器各系统,可保证铜冶炼蒸气干燥机废气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87.
高活性高耐受甲醛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云  金晶  郑重  钟卫鸿  吴石金  邱乐泉  陈建孟 《环境科学》2010,31(10):2481-2486
以甲醛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甲醛降解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和16SrDNA鉴定,该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菌株降解甲醛的影响,得出该菌株降解甲醛的最适条件为:蛋白胨1.2g/L,KH2PO4 4g/L,K2HPO4 3g/L,MgSO4·7H2O 0.2g/L,微量元素母液0.1mL/L,温度30℃,pH值8.在最适降解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浓度甲醛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甲醛的耐受浓度可达6g/L,54h可将其降解86%,46h可将5g/L甲醛全部降解,35h可全部降解4g/L甲醛.  相似文献   
988.
利用从自然界花坛土壤中筛选的土著脲酶微生物开展了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作用(MICP)处理垃圾焚烧飞灰试验,通过颗粒级配、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毒性测试对固化/稳定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土著微生物附著剑菌(Ensifer adhaerens)的MICP作用及飞灰火山灰性的共同作用下,飞灰固化、稳定化效果明显;在较优工况下,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205.2kPa,弹性模量可达200MPa,主要重金属元素Cd、Cr、Pb、Zn、Cu的浸出浓度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将固化飞灰用作道路路面和路基之间填料后,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面碎石基层与路基之间设置固化飞灰层,可有效降低沥青路面底部拉应变,延长疲劳寿命,有效减轻车辙损伤,可作为大量消纳飞灰的处理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89.
为考察城市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中颗粒粒径分布及与污染物的关系,2020年7—8月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天津市某居民区油毡屋面、塑钢屋面、水泥瓦屋面和沥青路面的6场降雨事件进行采样,分析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颗粒物分布. 结果表明:①沥青路面降雨径流中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solids, SS)浓度最高,与油毡屋面、塑钢屋面和水泥瓦屋面径流SS浓度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P<0.05);②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10~200 μm之间,4种下垫面中值粒径(D50)浓度在计量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③粒径在10~50 μm的颗粒物占比最大,在油毡屋面、塑钢屋面、水泥瓦屋面和沥青路面径流中占比分别为30.95%、25.53%、30.41%和50.47%,粒径大于300 μm的颗粒物体积分数占比最小;④降雨径流中颗粒物是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而总氮(TN)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 通过对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和污染物赋存形态的研究,以期为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净化方法的选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0.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多样性、营养级特征及其分布格局,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6座主要岛礁(北礁、赵述岛、西沙洲、玉琢礁、华光礁、晋卿岛)采用水下录像方式进行了原位监测,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群落格局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珊瑚礁鱼类116种,隶属3目21科;主要优势种为栉齿刺尾鱼(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