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4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812篇
安全科学   250篇
废物处理   90篇
环保管理   182篇
综合类   1675篇
基础理论   309篇
污染及防治   484篇
评价与监测   158篇
社会与环境   203篇
灾害及防治   9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自愿减排项目碳泄漏:内涵、类别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愿减排项目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抵消机制的运行载体,灵活的自愿减排抵消机制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补充,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泄漏,作为严重影响抵消项目减排效率的热点问题值得关注。目前,中国已形成较大规模的自愿减排市场,截至201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共签发了约7200万tCO_2当量减排量,我国在建立健全自愿减排抵消市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把握项目碳泄漏的负外部性这一实质,厘清其运行机理并积极应对。本文旨在系统阐述该问题,并为进一步实现抵消项目减排潜力提供思路和方向:从自愿减排项目碳泄漏的内涵与定义出发,首先对项目碳泄漏的分类进行梳理,并依据产生途径的不同重点分析了活动转移排放、生命周期、市场路径、生态以及技术泄漏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其次从具体项目应用、系统项目应用和宏观应用三个层面讨论了应对自愿减排项目碳泄漏问题的管理对策;最后结合我国自愿减排抵消市场的实际情况,建议未来抵消项目碳泄漏的应对和管理应在分门别类对其概念进行精准定义的基础上将解决措施的成本效益考虑在内,此外,在评估泄漏量时需要同时测算不同类型的碳泄漏,探究其协同效应以免高估其泄漏程度。  相似文献   
192.
193.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体污染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类活动对城市河道水体污染和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京杭运河杭州段进行了分季节采样研究。测定了水体的环境与水质参数,分析了细菌丰度、胞外酶活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从上游到下游,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以及细菌丰度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大体呈递增趋势,冬季水体总体污染水平及细菌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水体中细菌的主要种类集中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i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所占比例分别为37.8%、24.3%、18.9%、10.8%和8.1%,属于黄杆菌(Flavobacterium)、厚壁菌(Firmicutes bacterium)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um)的细菌是水体中大多数时间的优势细菌。限制性排序分析显示,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从上游到下游差异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是关键影响因子。杭州市区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输入是京杭运河杭州段的主要污染源,水体细菌群落对水体污染物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4.
195.
碳氮比对低温投加介体生物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的生物脱氮效果受低温抑制,投加氧化还原介体有利于反硝化过程。采用规格相同的序批式反应器,使用人工配制硝酸盐废水和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考察了不同碳源浓度(碳氮比)对低温(10℃)投加氧化还原介体1, 2-萘醌-4-磺酸(NQS)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浓度(以COD计)为150~400mg·L~(-1) (碳氮比为1.8~4.7)时,脱氮效率随碳氮比的升高而升高;当碳源浓度为400~550 mg·L~(-1) (碳氮比为4.7~6.5)时,脱氮效率随着碳氮比的升高而降低;当碳源浓度为400 mg·L~(-1) (碳氮比为4.7)左右时效果最好,总氮去除率最高为64.7%。对于脱氮速率,介体强化脱氮速率随着碳氮比的升高而升高。同时,探讨了投加介体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机理,发现投加介体降低了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ORP),有利于反硝化脱氮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6.
对5台主流动态校准仪开展臭氧间接传递技术研究,对动态校准仪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及臭氧传递的线性方程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实验室考察。总体而言,发生型动态校准仪和分析型动态校准仪均可用于臭氧传递工作中。分析型动态校准仪可直接进行臭氧传递,发生型动态校准仪在臭氧传递前必须进行预校准。建议至少每3个月对发生型动态校准仪进行1次臭氧传递,每6个月对分析型动态校准仪进行1次臭氧传递。  相似文献   
197.
简述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构成以及新旧规范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影响因子的对比分析。通过对2014—2017年山东省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与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规范实施后,有林地、灌木林地、湖泊(库)、水田、中度侵蚀、重度侵蚀面积增加对EI评价结果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其它建设用地、盐碱地面积增加均对EI评价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以上8个影响因子对县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市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对市级和县级EI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同,但相比旧规范其负面影响均有所减小;相比旧规范,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对市级EI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但对县级EI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98.
在研究影响我国CO 2排放因素领域,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解模型已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现有研究多分别基于消费视角或收益视角展开分析。为全面评估各行业收益与消费对其上游、下游行业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整合基于收益与基于消费两个视角,运用2012年与201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两层嵌套式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DA),比较分析消费规模效应、收益规模效应、行业流入、流出增加值变动效应、增加值结构变动效应等14个影响各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并借助对消费者原则碳排放估算公式的重构,更准确地实现从增加值视角对各行业消费者原则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我国在总产出增长29.14%的同时碳排放量上升1.46%,各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是主要的减排因素,其中建筑业减排贡献最大。②增排效应方面,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消费规模、收益规模、完全投入结构与完全消费结构四项效应,且前两个规模效应的影响是后两个结构效应的2倍以上,尤其建筑业消费规模效应、煤炭采选产品业收益规模效应增排较大。③消费规模扩大导致增排的原因并非行业本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主要在于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规模扩张时吸收其他行业流入的增加值量增多。④收益规模扩大导致的增排效应方面,细分来说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效应,且行业差异显著,如煤炭采选产品业的劳动者报酬效应,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营业盈余效应增排贡献较大,而煤炭采选产品业的营业盈余效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则减排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99.
• Fe(III) accepted the most electrons from organics, followed by NO3, SO42‒, and O2. • The electrons accepted by SO42‒ could be stored in the solid AVS, FeS2-S, and S0. • The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driven by solid S had two-phase characteristics. • A conceptual model involving electron acceptance, storage, and donation was built. • S cycle transferred electrons between organics and NO3 with an efficiency of 15%. A 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cosm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ulfur cycle-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carbon and nitrate. Sulfate accepted electrons from organics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84 mol/(m3·d) through sulfate reduction, which accounted for 20.0% of the electron input rate. The remainder of the electrons derived from organics were accepted by dissolved oxygen (2.6%), nitrate (26.8%), and iron(III) (39.9%). The sulfide produced from sulfate reduc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acid-volatile sulfide, pyrite, and elemental sulfur, which were deposited in the substratum, storing electrons in the microcosm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52 mol/(m3·d). In the presence of nitrate, the acid-volatile and elemental sulfur were oxidized to sulfate, donating electrons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14 mol/(m3·d) and driving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t the average rate of 0.30 g N/(m3·d). The overall electron transfer efficiency of the sulfur cycle fo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was 15.3%. A mass balance assessment indicated that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input sulfur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microcosm, and the remainder was removed through deposition (49%) and plant uptake (1%). Dominant sulfate-reducing (i.e., Desulfovirga, Desulforhopalus, Desulfatitalea, and Desulfatirhabdium) and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i.e., Thiohalobacter, Thiobacillus, Sulfuritalea, and Sulfurisoma), which jointly fulfilled a sustainable sulfur cycle, were identified. These results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 transfers among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are of engineering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lope failure is a one of major process that causes severe landform variation and environment variation, and slope failure has become a major hidd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