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5篇 |
免费 | 659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2篇 |
废物处理 | 75篇 |
环保管理 | 142篇 |
综合类 | 1223篇 |
基础理论 | 346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56篇 |
评价与监测 | 125篇 |
社会与环境 | 89篇 |
灾害及防治 | 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73篇 |
2012年 | 143篇 |
2011年 | 175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223.
UV-induced degradation of odorous dimethyl sulfide (DMS) was carried out in a static White cell chamber with UV irradiation. Thecombination of in 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meter,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GC-MS), wide-rangeparticle spectrometer (WPS) technique, filter sampling and ion chromatographic (IC) analysis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gaseous andpotential particulate products. During 240 min of UV irradiation, the degradation e ciency of DMS attained 20.9%, and partiallyoxidized sulfur-containing gaseous products, such as sulfur dioxide (SO2), carbonyl sulfide (OCS), dimethyl sulfoxide (DMSO),dimethyl sulfone (DMSO2) and dimethyl disulfide (DMDS) were identified by in situ FT-IR and GC-MS analysis, respectively.Accompanying with the oxidation of DMS, suspended particles were directly detected to be formed by WPS techniques. Theseparticles were measured mainly in the size range of accumulation mode, and increased their count median diameter throughoutthe whole removal process. IC analysis of the filter samples revealed that methanesulfonic acid (MSA), sulfuric acid (H2SO4) andother unidentified chemical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 non-refractory compositions of these particles. Based on products analysis andpossible intermediates formed, the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DMS were propos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1D)- and the OH- initiatedoxidation mechanisms. A plau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was also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UV-induceddegradation of odorous DMS is potentially a source of particulate pollutants in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224.
225.
利用最新的AIRS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2年12月~2016年11月全球和东亚地区(70°~140°E,10°~55°N)CH4浓度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研究发现,2003~2016年,全球CH4年平均浓度从1774.2×10-9增加到1789.1×10-9,年增长率约为1.1×10-9/a;东亚地区CH4年平均浓度从1811.5×10-9增加到1841.0×10-9,年增长率约为2.0×10-9/a.在美国西南部、南美洲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等地上空,CH4浓度增幅比较明显,而在北美洲的东北部上空,CH4浓度出现负增长.北美洲东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等地上空CH4浓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如在冬季,该地区温度与周围地区相比更低,同时CH4浓度更低.本文利用近10a的卫星数据获得了CH4浓度的垂直廓线,显示不同纬度带CH4浓度均随着高度的升高逐渐减小,且高纬度地区CH4浓度减小的最快.近年来,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低层CH4浓度变化较为明显.在对流层低层(850hPa),北半球CH4浓度随着纬度增加逐渐变大;在南半球则随着纬度增加先减小后变大.而在平流层内,CH4浓度在赤道处最大,且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减小.此外,CH4的浓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夏季CH4浓度高于冬季(约20×10-9~40×10-9),但在撒哈拉沙漠和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地区上空,冬季CH4浓度高于夏季(约40×10-9~60×10?9).在冬季,中国四川西部上空的CH4浓度要比青藏高原上空高(约100×10-9~120×10-9). 相似文献
226.
本研究对兰州市不同污染区(石油化工为主、燃煤、商业及农村)在不同季节时的大气飘尘,作了对比采样.飘尘样品用溶剂抽提法提取后,用化学萃取法分离为五个有机物馏分.用毛细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毛细管色谱法进行了部分定量分析.用Ames试验(用TA1537、TA98和TA100三株菌.加与不加S-1)对其致突变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有机致突变物在不同污染区、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7.
介绍了舰艇常用材料在海水环境动态高流速条件下自然电位、自然腐蚀率、电偶腐蚀等多方面的腐蚀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得出了舰艇常用系列材料在动态海水中的腐蚀基本数据以及变化规律,为在舰船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及腐蚀防护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8.
目的通过构型优化设计了一种新型牺牲阳极,使其在与常规阳极质量相当的前提下,增加初期发生电流,使被保护体较快极化到保护电位,后期发生电流降低,满足平均和末期保护电流需要,达到节约牺牲阳极用量的目的。方法在传统梯形阳极两侧增加两个翼翅,降低接水电阻,增加初期发生电流。翼翅优于本体快速溶解,其表面积迅速减小,发生电流随之降低。结果质量与常规阳极相近的新型阳极,初期发生电流增加30%以上,远高于设计值10%,初期极化完成后,新型阳极发生电流快速降低,达到与常规阳极相当的发生电流。结论据此试验结果对导管架平台水下结构进行阴极保护设计,可达到节约牺牲阳极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9.
采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对脱臭生物滤池中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生物滤池对臭气中的污染物随驯化时间逐渐增强,去除率从50%升高到89%.对2种填料树皮和秸秆上生物膜的分析结果表明,滤池内微生物多样性随运行时间先降后升,从1.6~1.9上升到2以上;而2种填料上微生物的相似性逐渐增加,表明随着驯化进程,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能够利用臭气污染物进行生长,并随运行时间逐渐趋于丰富和稳定;树皮比秸秆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2.2和2.0,说明树皮上容易附着多种微生物生长,电镜照片也显示2种填料生物膜的增长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SSCP条带测序结果表明生物滤池生物膜优势微生物种属为芽孢杆菌属,占33.3%;条带中不可培养细菌占44.4%;填料生物膜上的细菌绝大多数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及生物体中的微生物,它们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在臭气的污染物去除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30.
为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预警分析,根据2012—2015年每年8月的调查数据,计算了6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和AS)的IGEO(地累积指数)、rI(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和IGE(生态风险预警指数). 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IGEO由大到小顺序为AS>CU>ZN>PB>CD>HG,2014年为AS>CU>ZN>PB>CD>;2012—2014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河流入海口海域、葫芦岛周边海域. 风险分级和预警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元素的ERI(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均小于40,rI均小于150,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辽东湾所有采样点中,2012年有5.6%的采样点处于2级生态风险等级(O eR SUB>≤1.0),属生态风险预警级别,94.4%的采样点处在生态风险无警级别,2013—2014年所有采样点均处于生态风险无警级别. 对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元素是CD、aS和HG,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AS、ZN、CD在部分采样点已达到生态风险预警级别,应加大对该海域的环境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