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28篇 |
免费 | 904篇 |
国内免费 | 28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4篇 |
废物处理 | 538篇 |
环保管理 | 687篇 |
综合类 | 4664篇 |
基础理论 | 1750篇 |
污染及防治 | 3506篇 |
评价与监测 | 370篇 |
社会与环境 | 364篇 |
灾害及防治 | 3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491篇 |
2021年 | 397篇 |
2020年 | 315篇 |
2019年 | 327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400篇 |
2016年 | 505篇 |
2015年 | 530篇 |
2014年 | 659篇 |
2013年 | 883篇 |
2012年 | 727篇 |
2011年 | 751篇 |
2010年 | 583篇 |
2009年 | 516篇 |
2008年 | 631篇 |
2007年 | 491篇 |
2006年 | 487篇 |
2005年 | 349篇 |
2004年 | 271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287篇 |
1998年 | 230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91篇 |
1995年 | 154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83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醋酸清洁生产为例,介绍了过程模拟法在清洁生产研究中的应用。利用现代过程模拟技术,可在较小人力、物力投入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系统信息,有利于清洁生产工艺的确定及操作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992.
EM菌强化SBR脱氮除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EM)在SBR反应器中对生活污水的TP,NH3-N和TN和TN的去除效昆,结果表明,当EM投加量(VEM/V污水)为1/1000-1/1000时,能显著提高SBR工艺对TP,NH3-N和TN的去除率和降解速度,具有节能降耗的优点,当EM投加量(VEM/V污水)在1/1000-5/1000范围内,TN的去除率随EM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93.
塑料和橡胶类废物的热物理与焚烧特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塑料和橡胶废弃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由于这类废弃的聚合物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怎样合理地处理和利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塑料和橡胶类的废物的理化性质,热值,焚烧特性,污染特性进行了论述,并根据它们的热物理及焚烧特性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废物焚烧炉,完善低污染,低腐蚀,低粘结的废弃物的焚烧工艺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95.
996.
壳聚糖絮凝剂在活性污泥调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自制的壳聚糖絮凝剂在活性污泥调理中的应用,通过污泥比阻、上清液剩余浊度、泥饼含水率及沉降性能等的测定,重点分析了活性污泥脱水的pH范围、絮凝剂投量和壳聚糖分子量及其脱乙酰度对调理效果的影响,并与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和聚合氯化铝(PAC)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双絮凝剂两段法处理污泥的初步探索。研究发现,壳聚糖作为活性污泥调理剂,投量(干污泥质量百分比)在0.8%~1.2%,pH值在5~8时即有较好的调理效果,与PAM效果基本相当,接近于8%~16%的PAC;壳聚糖相对分子量在30×10~4左右,脱乙酰度在70%左右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双絮凝剂两段法处理污泥,在同等用量时效果好于单絮凝剂一段法。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深度净水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光催化氧化作为活性炭吸附工艺出水通常存在的亚硝酸盐、余氯与细菌总数超标等问题,并能去除铁穿透炭层的极性短链有机污染物,使出水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与目前常用的活性炭-反渗透组合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可保留水中有益的矿物成分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垃圾焚烧炉飞灰的低温玻璃固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在研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飞灰的毒性特征和高温灼烧特性的基础上,试验了几种常用玻璃熔制助溶剂、烟气净化产物中的成分对飞灰的溶融温度和熔融减量的影响,以实现低温玻璃固化。实验发现受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飞灰减量越大;B2O3、硼砂、CaF2对飞灰助溶效果明显,而废玻璃、CaO、CaCl2能使悄灰溶融后形成的玻璃态物质地均匀、少孔。按一定比例同时加入硼砂、CaF2、废玻璃、CaO、CaCl2于飞灰中,混合物的熔融温度降到1000℃以下,大大低于飞灰自身的熔融温度(1200℃)。对该熔融物在空气中淬火形成的玻璃态物质按标准方法浸沥,选择测量了浸出液中铅、汞、镉、砷的浓度,初步发现低温玻璃态物质对重金属铅和镉具有较好的固化效果,而对汞有砷的固化效果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