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249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曹珊珊  吴光红  苏睿先 《环境科学》2011,32(6):1831-1836
采用EPA Method 3051和微波消解以及模拟中性和酸性降雨及垃圾渗滤液对燃煤电厂F类3个等级的粉煤灰和渣开展浸泡实验,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其重金属的含量,分析粉煤灰和渣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不同酸碱度下的浸出毒性.结果表明,3个等级的灰中Cr、Mn、Ni、Cu、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  相似文献   
112.
为研究UV/US(Ultraviolet/Ultrasonic,紫外/超声)协同对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机制,采用UV灯(功率为14 W)与US发生器(频率为20 kHz,功率为150 W)组合装置协同灭活隐孢子虫,考察pH、温度、浊度和HA(腐殖酸)对UV/US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电镜)、蛋白质试验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对灭活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H对UV/US杀灭隐孢子虫的影响不大,碱性条件下灭活率略高于中性和酸性条件;温度对灭活率有一定影响,5℃下灭活率较低,随温度的上升,灭活率逐渐提高,25℃下10 min灭活率可达99%以上;悬浮物抑制隐孢子虫的灭活,浊度为40 NTU时,UV/US作用25 min的灭活率仅为93.88%;HA对灭活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ρ(HA)高于10 mg/L时,继续增大ρ(HA)对隐孢子虫灭活率影响不大.研究显示:UV/US协同作用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机制主要是使其卵囊破裂,同时损伤了隐孢子虫胞内的DNA.   相似文献   
113.
基于重庆市监测数据,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输入变量平均温度、相对湿度、PM_(10)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以及二氧化硫(SO_2)浓度对输出变量PM_(2.5)浓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PM_(2.5)与空气中相对湿度、PM_(10)浓度和CO浓度呈正相关关系;2)当系统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213的调节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3)建立的模型预测误差极小,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4.
盐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硝化过程中N2O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珊珊  梁红  高大文 《环境科学》2014,35(11):4237-4243
采用好氧SBR反应器,考察盐度在0、5、10 g·L-1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全程硝化过程中N2O产生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污水中盐度增加,N2O产生量呈递增趋势.在3个盐度下(0、5、10 g·L-1),溶解态N2O产生量分别为1.21、8.99、24.81 mg·m-3,释放态N2O产生量分别为0.95、3.46、16.45 mg·m-3.在盐度为5 g·L-1和10g·L-1条件下,N2O释放速率分别为0 g·L-1时的3.6倍和17.4倍.在3种盐度条件下无论是溶解态N2O还是释放态N2O产生量在硝化过程的变化趋势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且溶解态N2O产生量大于释放态产量.另外当盐度浓度较低时(低于5 g·L-1),对NH+4-N去除效果影响较小,NH+4-N的去除率与盐度为0 g·L-1时基本相同,均在98%以上;但当盐度升至10 g·L-1后,NH+4-N的去除率降到了70%.因此,污水中盐度增加不仅影响NH+4-N的去除效率,而且增加N2O产生量.  相似文献   
115.
基于G_1法的飞行疲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综合控制并评价飞行疲劳风险,通过对疲劳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疲劳风险评价指标,依据G1法编制专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独立调查方法对指标进行判断,根据G1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飞行疲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疲劳风险的量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G1法能有效地综合利用影响疲劳的各种信息评价飞行员的疲劳状况,该指标体系与现有控制飞行疲劳风险的影响因素吻合较好,可以作为进一步实现疲劳风险量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6.
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养分回用为目的,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密闭式抽气法研究了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田面水铵态氮浓度、田面水pH以及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田面水NH_4~+-N浓度,生活污水灌溉则显著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2正常灌溉施肥秸秆不还田稻田处理的总氨挥发量为58.29 kg·hm-2,占总施氮量的24.29%;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田的氨挥发损失,氨挥发损失量增加了近一倍,达总施氮量的45.66%;而生活污水灌溉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损失量,氨挥发损失量降至总施肥量的17.26%(秸秆不还田)和32.72%(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与生活污水处理具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在3个肥期中,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率最高,占总氮肥用量的7.38%~24.44%.3无论秸秆还田与否,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_4~+-N浓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田面水pH值则相关性不显著.麦秸还田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而麦秸还田与生活污水灌溉耦合能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污水中的氮可替代44.41%的化肥氮,减少稻季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7.
5大功能区战略是重庆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优化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实现全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的重要举措。该战略的实施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构建有利于促进5大功能区建设的配套环境保护政策意义重大且非常迫切。本文在全面分析各功能区生态环境压力、发展定位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遵循"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原则,构建了5大功能区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框架,突出了生态红线、环境准入、总量控制、环境标准、环境监管、环境经济政策、绩效考核7大政策在不同功能区的政策取向和实施重点,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8.
于2018年10月9日~11月1日采集西太平洋表层海水,通过营养盐添加船基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浮游植物的生长及其释放挥发性卤代烃(VHC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氮磷营养盐的添加对叶绿素a(Chl-a)的含量和三氯乙烯(C2HCl3),四氯乙烯(C2Cl4),一氯二溴甲烷(CHBr2Cl),三溴甲烷(CHBr3)的释放量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但促进程度与添加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及比值密切相关.高浓度氮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及C2HCl3和C2Cl4的释放.N/P比符合Redfield比值更有利于CHBr2Cl和CHBr3的释放.相比NO3--N,NH4+-N的添加更有利于4种VHCs释放.  相似文献   
119.
序批式接触氧化反应器中细菌多样性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对新型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系统——序批式生物砾间接触氧化反应器中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并讨论了多种细菌共存对剩余污泥减量化的贡献.共有72个克隆子用于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表明:填料表面附着细菌与孔隙内细菌由变型菌属、噬纤维菌-屈挠杆菌-拟杆菌组(CFB)、硝化杆菌科、低G+C革兰氏阳性细菌、高G+C革兰氏阳性细菌、疣微菌科和绿菌科等七大类细菌组成. 其中,优势菌群分别是以兼具呼吸/发酵代谢方式的β变形菌纲(分别占生物膜和内泥中克隆子总量的18%和35%)和δ变形菌纲,以及以呼吸/发酵为主要代谢方式的CFB(分别占克隆子总量的24%和23%). 多种细菌对剩余污泥减量化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能量解偶联、共代谢作用、生物溶胞作用和慢性生长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将大庆市杜蒙地区的屋舍、草甸、杨树林3个区域进行蜘蛛种类调查研究。共记述蜘蛛目9科,21属,22种,并对3个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据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