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苯酚对活性污泥活性及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苯酚对污泥活性及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SBR工艺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苯酚对污泥TTC-ETS活性、INT-ETS活性和微型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TTC-ETS活性较之INT-ETS活性能够更有效表征有机毒害物质苯酚对污泥活性的影响,且随着进水苯酚浓度的增大,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越明显:进水浓度在50mg·L-1时,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率为(20.75±10.43)%.进水苯酚浓度为100 mg·L-1时,抑制率为(39.73±26.92)%,且波动较大.在300 mg·L-1进水运行后期,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率稳定在40%左右;苯酚对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对不同微型动物类群影响不同:在低浓度苯酚进水条件下,只有单个微型动物类群(有壳变形虫)受到明显的抑制,而当浓度增大至100 mg·L-1和300 mg·L-1时,对多个微型动物类群(固着型纤毛虫、有壳变形虫、匍匐型纤毛虫、肉食性纤毛虫等)产生抑制,对少数类群(鞭毛虫、线虫等)产生促进作用;苯酚影响下的污泥活性与微型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针棘匣壳虫(Centropyxis aculeata)、多变斜板虫(Plagiocampa mutabilis)等可作为含酚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活性低的指示生物,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软波豆虫(Bodo lens)、跳侧滴虫(Pleuromonas jaculans)等可作为污泥活性高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2.
从2007年至2011年在深圳市进行了天然γ辐射空气吸收计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天然辐射外照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变化范围为(4.87 ~17.68)×10^ 8Gy/h,平均值为10.00 ×10^ 8Gy/h,与广东省平均水平相当,稍高于全国平均值,属于正常天然本底范围;天然辐射外照射致深圳市居民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0.22 ~ 1.08) mSv,低于广东省与全国的平均水平;集体有效剂量当量54.32×10^2man· Sv.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流动搅动法,在溶液p H、浓度和温度影响条件下,研究针铁矿对亚砷酸盐吸附的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亚砷酸盐的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这2个阶段.随溶液p H的升高,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逐渐增大,半反应时间(t1/2)也就越小,砷的吸附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就越短,且砷的扩散速率常数b值也逐渐降低.溶液p H 3.0和p H7.0时,砷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6.9 mg·kg~(-1)和99.8 mg·kg~(-1).随着砷浓度的升高,针铁矿对砷的吸附量增加,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逐渐增大;砷浓度为0.10 mg·L~(-1)和1.00 mg·L~(-1)时,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6.5 mg·kg~(-1)和249.1 mg·kg~(-1).Freundlich方程中吸附常数Kf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其吸附能力是逐渐减弱的.Langmuir方程分配因子RL在0~1之间,表现为针铁矿上砷的吸附为优惠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针铁矿对砷的吸附量增加,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值也逐渐升高.温度为298K和313 K时,砷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1.1 mg·kg~(-1)和315.6 mg·kg~(-1).用抛物线扩散方程b值来计算扩散过程的伪热力学常数,砷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为14.60 k J·mol~(-1).砷扩散活化焓变(ΔHθ)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所降低,ΔHθ均为正值,扩散过程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砷的吸附;活化自由能变(ΔGθ)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升高温度有利于加快扩散过程;ΔSθ值均为负,说明吸附反应使体系有序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比径向外喷和轴向喷雾下的低阻文丘里振弦栅耦合除尘效果,以除尘效率和系统阻力为参照,选定喉管气速、振弦栅数、纤维丝间隙和喉管液气比进行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2种喷雾方式的除尘效率和系统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利用SPSS软件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在特定参数条件下,2种喷雾方式的因素影响排序相同,除尘效率为纤维栅数>纤维丝间隙>喉管气速>喷雾量;系统阻力为喉管气速>纤维栅数>纤维丝间隙>喷雾量;径向外喷最佳配置为喉管气速24 m/s、喷雾量2.3 L/min、2块间隙为0.8 mm纤维栅板;轴向喷雾为喉管气速28 m/s、喷雾量2.4 L/min、2块间隙为0.8 mm纤维栅板;在最优配置下的除尘性能为径向外喷>轴向喷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四川省眉山市“三线一单”编制试点工作的开展,探索出适合四川省情、尺度得当、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控单元划分方法和适用技术方法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定原则,为全省“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2018年武汉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借助GIS技术,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区位熵等方法,在研究武汉市工业用地总体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时空演变的整体特征和行业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出让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近郊区指向性明显,且在研究区域内呈现环状集聚的特征;(2)2010~2018年武汉市出让工业用地整体规模呈下降趋势,出让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转移,且空间变化呈现由内城区到近郊区的集聚变动趋势;(3)行业分类下,工业用地受让单位以加工工业为主,但随时间变化,主导产业由加工工业演变为高新技术工业,且不同行业空间布局存在差异:食品轻纺业在内城区和远郊区具有分布优势;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趋向于近郊区分布;高新技术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光谷工业板块;工业配套生产生活服务业多布局在人力和产业集聚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城市郊区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17.
以子牙河、滏阳河和永定河流经的农村周边水环境为研究区,应用迭代目标转换因子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水环境中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3类抗生素均有检出,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最高检出值分别为9.26 μg/L、1.98 μg/L和1.29 μg/L,四环类抗生素污染较严重。研究区抗生素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社会活动、畜牧业养殖发展、化工企业分布存在一定联系,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和制药化工企业废水排放是3类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环境空气VOCs自动监测系统中动态稀释校准仪在相同稀释比和不同稀释流量条件下,对仪器测试结果误差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了当前环境空气VOCs自动监测普遍使用的校准仪的不足之处。选取臭氧前体物(PAMS) 57种有机化合物,以不同稀释总流量,分别测试0. 5和1. 0 nmol/mol的平均检出限以及平均回测偏差,结果显示,在输出流量1 000 m L/min时,平均检出限分别在0. 02~0. 17和0. 01~0. 10 nmol/mol;平均回测偏差在-12%~26%和-28%~10%。当总输出流量 1 000 m L/min时,多点曲线各浓度点重复性5%。  相似文献   
19.
浮萍与水花生净化N、P污染性能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经筛选得到的本地优势浮萍和水花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浮萍、水花生单种和浮萍-水花生混养等三种体系,考察了其对生活污水和稀释的牛场厌氧废水N、P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浮萍、水花生单种体系和浮萍-水花生混养体系对供试污水TN、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5.2%、91.1%;80.7%、75.4%和86.4%、86.4%。低有机污染条件下,浮萍吸收N、P的能力优于水花生,但其对COD的去除能力逊色于水花生;当水体有机污染程度较高时,可通过将浮萍和水花生混养,建立共生系统,以高效、稳定地去除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空气质量及其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动态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模糊集理论中的Euclidean权距离评价2002—201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空气质量等级值,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动态矩阵分析法,研究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与9种能源消费因子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4—2007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处于Ⅲ级,2003、2008—2011年处于Ⅱ级,空气质量由劣到优的年份排序为2002、2011、2010、2006、2007、2009、2008、2005、2004、2003年,2003、2008年空气质量得到改善,2009年以来有所恶化;燃料油、焦炭和煤炭是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前3位能源,天然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同种能源与不同污染物的关联程度相似;同种能源与污染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关联序基本不变,不同能源因子分别表现出"缓慢上升"、"逐渐升高"、"水平S"型和"倒U"型4种态势;燃料油与大气污染物"同增同减",大气污染物与燃料油正相关;天然气与大气污染物"此涨彼消",天然气与大气污染物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