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68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109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676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489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3 毫秒
971.
采用电动力学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中采用高岭土模拟铜污染土壤,结合电动力学修复理论,考察了不同电压、添加络合剂条件下铜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当电压强度为0.5V/cm时,最靠近阴极部分的土壤中Cu^2+的C/C。为1.596,当电压强度为1V/cm时,C/C0为2.245,说明适当提高电压强度能够有效的增加Cu^2+的迁移效果;土壤中未加入络合剂时,Cu^2+大部分集中在第5段土壤中,C/C0为1.339,在土壤中加入络合剂以后Cu^2+大部分集中在靠近阴极部分的土壤中,C/C。为1.716,说明在污染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络合剂可以与Cu^2+结合生成螯合物,提高Cu^2+的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972.
研究得到一种新型的筛选反硝化碳源的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材料浸出液的C/N值,筛选出有效的反硝化碳源;对芦苇秸秆、梧桐黄叶、梧桐绿叶、橘树叶、玉米秸秆和玉米芯6种材料浸出液的C/N值进行了研究,其中当以叶片作为反硝化固相碳源时,应该选取新鲜叶片作为研究对象。橘树叶和玉米芯均属于良好的反硝化碳源。以驯化后的河泥作为反硝化污泥,可以利用橘树叶或者玉米芯作为反硝化固相碳源,进行持续脱氮除磷反应,其中橘树叶脱氮效果强于玉米芯,而玉米芯除磷能力强于橘树叶。扫描电镜实验表明,橘树叶和玉米芯均适合作为生物膜载体。  相似文献   
973.
为提高三维电极生物膜工艺(3DEBR)脱氮效率,通过改变反应器内部电极布置形式和极板间距,探讨了新型结构反应器启动运行和反硝化脱氮特性.结果表明,新型结构反应器挂膜迅速,启动快,脱氮效果更高,TN和NO3--N的去除率稳定在94.87%和99%左右;且具有较强的缓冲pH值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NO2--N、NH4+-N的积累以及高电流条件下碳棒的电解.新型结构的反应器能在高电流条件下获得较高的脱氮效率和稳定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974.
975.
水泥窑协同处置含油污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污泥是石油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油固体废弃物,现有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主要解决了油泥中油气资源的部分回收,未实现油泥的彻底无害化。采用能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检测手段,检测了不同油田含油污泥的成分、热值及重金属含量,并与水泥生产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油污泥灰分中氧化钙、氧化硅等含量总和均大于80%;灰分中重金属含量基本满足《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50295-2008中水泥熟料重金属含量要求,可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原料。采集的各油田含油污泥平均热值达17.6 MJ/kg,大部分含油污泥都可以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同时,水泥窑协同处置含油污泥时有害有机物被彻底分解,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能真正实现含油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976.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经济是全球进入新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个人创造力与智慧、推崇创新,强调基于个人创造力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经济。创意产业发展的质与量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国或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较高新技术、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对城市群影响,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群的哪些方面、影响程度如何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而这恰是创意时代城市群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城市产业政策实践难点。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测度视角研判长三角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1)梳理国内外研究阐明了创意产业的空间性,由此糅合城市体系理论与创意阶层理论构建创意城市体系,并从其核心组分“创意环境、创意能力、创意活力”构建测度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采用长三角16城市2005、2009年度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判识出影响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城市便利性、创意阶层的规模与质量、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投入强度、城市休闲设施,且前3者影响程度较大;(3)采用层次聚类法综合测度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发现长三角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迅速上升、城际差距缩小,且创意产业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演进趋势虽弱但已初现,即以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指数观察长三角城市位序 规模,上海仍位于首位,但第2层级中却多了苏州,第3层级却呈现无锡、镇江、泰州、常州优于宁波、扬州的格局  相似文献   
977.
基于GIS空间自相关的江汉平原钉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汉平原1990、1995、2000、2005、2009年5个年份行政村尺度的钉螺面积分布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建立了钉螺分布数据库,运用全局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及热点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2009年5个年份的钉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钉螺分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布模式主要呈现高值聚类,仙桃与洪湖交界处一直都是钉螺分布的高发正热点区域,即钉螺分布面积比较多。从时间变化规律来看,1990、2000和2009年是钉螺分布模式和热点区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研究结果对于钉螺扩散的防控、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8.
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化硼([C4MIM]BF4)的辅助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d掺杂Ti O2光催化剂(Nd-Ti O2(IL))。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C4MIM]BF4、n(Nd)∶n(Ti O2)=2.5%的条件下制得的Nd-Ti O2(IL)(记作2.5%Nd-Ti O2(IL))的光催化性能最好;在初始亚甲基蓝质量浓度10 mg/L、2.5%Nd-Ti O2(IL)加入量1 g/L的条件下,光催化反应180 min,亚甲基蓝降解率为84%,2.5%Nd-Ti O2(IL)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表观速率常数为0.010 9 min-1。表征结果显示:Nd的掺杂抑制了Ti O2晶粒长大,增大了Ti O2的比表面积,2.5%Nd-Ti O2(IL)的比表面积为80.77 m2/g;[C4MIM]BF4的加入提高了Ti O2的晶化度;Nd以Nd3+的形式,通过晶格取代方式进入Ti O2晶格。  相似文献   
979.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钕铁硼磁性活性炭(Nd Fe B/AC),采用SEM和VSM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非均相催化剂用于臭氧氧化降解水中甲基橙(MO)。表征结果显示:Nd Fe B/AC具有硬磁特性;当m(Nd Fe B)∶m(AC)=1∶2时,其比饱和磁化强度和比剩余磁化强度分别为15.9 A·m2/kg和6.0 A·m2/kg,矫顽力可达104.5k A/m。实验结果表明:在Nd Fe B/AC投加量为3.0 g/L、初始溶液p H为5.0、初始MO质量浓度为20 mg/L、臭氧质量浓度为15.0 mg/L、室温的条件下反应40 min,MO降解率达93.9%,显著优于投加AC的64.4%;AC和Nd Fe B/AC催化臭氧氧化降解MO的反应过程均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且Nd Fe B/AC的反应速率常数为AC的近3倍。  相似文献   
980.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osite methodology for obtain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jections of charging demand and peak-shaving potential from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EVs), and the associated spatio-temporal impacts on peak household electrical load. The methodology comprises a suite of models of future EV uptake, travel by households, household electricity demand and recharge/discharge of EVs at their home locations. The analysis is disaggregated to hourly time-steps over a full year, and spatially to mesh blocks comprising around 250 houses per block. The modelling suite is applied to an analysis of peak household load impacts across the state of Victoria, Australia, under nin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EV uptake and charging/discharging behaviour. The projected increase in peak household electrical loads under expected penetration rates and charging demands is less than 10 % on most high-demand days, but can be up to 15 % on a handful of day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s. Peak-load impacts under off-peak charging are mostly less than 5 %. With judicious EV discharging strategies, there is potential to shave peak loads on the highest demand days by up to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