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49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660篇
基础理论   141篇
污染及防治   175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为探求安全是否需要激励以及如果采用激励、从何激励的问题,对848名煤制油基地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将员工需求分为低层次需求、尊重需求、成就实现需求和超越自我需求4个方面,对每个具体需求构建需求场景。对控制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和年龄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全需要激励,低层需求和成就需求大于尊重需求,超我需求最小,负向激励不受欢迎;受欢迎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和文化下略有差异,考核制度、人际关系、物质激励等均排在前列,且安全动机由经济性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共同确定,精神激励制度不是安全动机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492.
高萌  谢启源  邱榕 《火灾科学》2020,29(1):23-31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粮仓火灾多发,对于粮食火灾安全的基础性研究,显得愈加迫切。基于自主设计的贯穿气流条件下的散粒堆垛引燃与蔓延燃烧特性研究实验平台,针对两种含水率水稻,在不同贯穿气流条件下,开展了引燃与内部蔓延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含水率对其燃烧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即,对于13%含水率水稻,采用高温电热细棒插入堆垛内进行引燃45 min,并未引燃;然而,对于3%含水率水稻,仅引燃4 min,堆垛即形成迅速剧烈蔓延燃烧,中心区域燃烧温度高达1 200 ℃,最大蔓延速度约0.8 cm/s,引燃前的最大升温速率约200 ℃/min。此外, 结果还表明,贯穿气流条件下,远离中心区域的四周水稻升温较慢且剩余一些最终未引燃,水稻堆垛内部主要呈向下且不断扩大的蔓延燃烧特征。最后,13%含水率水稻被灼热引火源作用结束后形成的碳化圈大小表明,机械通风气调作用对于灼热源的引燃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3.
• The g-MoS2 coated composites (g-MoS2-BC) were synthesized. • The coated g-MoS2 greatly increased 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biochar. •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CIP adsorption on g-MoS2-RC700. •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CIP on g-MoS2-BC were proposed. The g-MoS2 coated biochar (g-MoS2-BC)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coating original biochar with g-MoS2 nanosheets at 300°C(BC300)/700°C (BC700).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g-MoS2-BC composites for ciprofloxacin (CIP)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n aim to exploit its high efficiency toward soil amendmen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pore structures of biochar coated g-MoS2 nanosheet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g-MoS2-BC composites provided more π electrons, which was favorable in enhancing the π-π electron donor-acceptor (EDA) interactions between CIP and biochar. As a result, the g-MoS2-BC composites showed faster adsorption rate and greater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CIP than the original biochar. The coated g-MoS2 nanosheets contributed more to CIP adsorption on the g-MoS2-BC composites due to their greater CIP adsorption capacity than the original biochar. Moreover,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CIP adsorption on g-MoS2-BC700, and suppression effect on g-MoS2-BC300. In addition, the adsorption of CIP onto g-MoS2-BC composites also exhibited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solution pH, since it can affect both the adsorbent surface charge and the speciation of contaminants. It was reasonably suggested that the mechanisms of CIP adsorption on g-MoS2-BC composites involved pore-filling effects, π-π EDA interaction,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and ion exchange interaction. Thes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biochar in exploiting the novel amendment for 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494.
将伊乐藻以直接抛掷、直接扦插和断枝抛掷3种方式种植,测定其上覆水TP、DO、pH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结果表明:(1)实验结束(120d)时,直接抛掷、直接扦插和断枝抛掷处理组的的生物量分别增加69.14、50.32、46.15g,从长期来看,直接抛掷最有利于伊乐藻生物量的增长。(2)实验结束时,直接抛掷、直接扦插和断枝抛掷处理组的沉积物中TP分别下降了8.90%、7.30%、5.40%;无机磷分别下降了11.80%、8.20%、6.60%;有机磷分别下降了7.47%、6.46%、2.65%;NaOH提取态磷分别下降了19.90%、17.20%、11.70%;HCl提取态磷分别下降了4.12%、3.47%、2.83%。直接抛掷种植伊乐藻对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去除效果最好。(3)上覆水TP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呈正相关,说明沉积物中的磷是上覆水中磷的重要来源;上覆水TP和沉积物各形态磷均与伊乐藻生物量呈负相关,说明伊乐藻可以有效去除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磷;DO和pH与生物量呈正相关,而与上覆水TP和沉积物各形态磷呈负相关,说明上覆水DO和pH主要受伊乐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5.
不同酸碱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测定不同酸碱度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弥补现行标准方法的不足,对三氯化六氨合钴浸提-分光光度法中的土壤称样量、pH、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离心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方法检出限为0.43 cmol^+/kg,测定下限为1.72 cmol^+/kg,方法实验室内精密度为0.2%~1.8%,适用于大批量土壤样品中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96.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以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状况的生态参数修订"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2000~201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以森林为主,占比达到了75%以上;时段内森林、湿地和人工表面面积呈增加趋势,农田和裸土持续减少;(2)15年间,研究区ESV增加了87.09亿元,增幅为6.63%,但增速呈逐渐减弱趋势;各类ESV中森林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湿地和草地;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主要是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服务,且水文调节服务ESV在时段内增加趋势最为显著;(3)ESV价值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巴山、方斗山、川河盖、四面山、金佛山等中低山区;时段内主城区"四山"、金佛山、黑山,以及中部川东平行岭谷的精华山、黄草山、雪宝山区ESV呈明显增加趋势,城口县和巫溪县交界地区、巫山县北部、奉节县中部、彭水县北部、黔江区南部、以及江津区、綦江区南部ESV呈轻微减少趋势,全市有36个区县ESV呈增加趋势,3个区县ESV有所减少;(4)湿地面积虽小,但其ESV总量仅次于森林,且单位面积ESV较其他类型更高,应更加注重对湿地的有效保护;(5)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研究区ESV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说明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耦合。  相似文献   
497.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开展河川径流变化的归因研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具有现实意义。以雅砻江流域雅江水文站以上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线性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61~2015年水文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而基于Budyko假设水热耦合平衡原理的弹性系数法估算了径流变化对各影响因子的弹性系数,并对研究区的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研究区年径流深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496 mm/a,并在1999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变化率分别为0.994和-0.246 mm/a。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下垫面弹性系数分别为1.40、-0.40和-0.83,说明年径流对降水量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下垫面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变化的敏感度最低。年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呈微增强趋势,对下垫面变化的敏感度逐步减弱。气候变化是年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总贡献率为60.66%,其中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贡献率分别占59.21%和1.45%,下垫面变化的贡献率为39.34%,反映下垫面变化的NDVI自1999年后呈下降趋势,是导致径流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8.
采用三维电解工艺和二维电解工艺处理高浓度丙烯腈废水。实验结果表明:三维电解工艺对COD、TOC、TN和总凯氏氮(TKN)的去除率分别为45.32%、59.55%、61.42%和59.24%,二维电解工艺对COD、TOC、TN和TKN的去除率分别为32.65%、43.53%、46.04%和46.08%;三维电解工艺去除单位COD的能耗为2.72 kW·h/kg,二维电解工艺为1.52 kW·h/kg;三维电解工艺和二维电解工艺的出水BOD_5/COD分别由原水的0.14提高至0.38和0.29。三维电解工艺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但能耗也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所采用的工艺。  相似文献   
499.
采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小区对应段的河涌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基于k-C*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对现有河涌的面积的利用下,TP和NH4+-N的去除效果受到限制。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和分析,研究了4种植物、4种基质,分别在2、4、6和8 d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对TP和NH4+-N的去除效果,得到影响TP和NH4+-N去除效果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基质→植物→HRT和基质→HRT→植物;各因素的最佳水平条件分别为:风车草、颗粒活性炭、4 d(HRT)。在最佳水平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TP和NH4+-N的浓度均可达到出水排放标准浓度指标。k-C*模型的计算值总是比实验值偏高,但两者之间的误差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  相似文献   
500.
A-A2/O工艺是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组成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广州市某污水处理厂采用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具有同时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能力,但是TN去除率较低。分析了其TN去除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该水厂针对本厂水质特征以及影响工艺脱氮性能的主要因素,优化了工艺控制参数,提高了TN去除率和TN达标保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