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06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667篇
基础理论   141篇
污染及防治   232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集便器污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悬浮物、高氨氮、高磷及低碳氮比的特点。采用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系统进行集便器污水的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将氨氮为400~500 mg·L−1、COD约400 mg·L−1的集便器污水作为实验进水,按照分阶段分比例的进水方式,经过约75 d运行,最终出水氨氮及总氮仅为40.20 mg·L−1和67.40 mg·L−1,去除率分别为90.84%和86.90%,总氮去除负荷为0.141 kg·(m3·d)−1。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Candidatus_Brocadia始终是系统内的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且运行稳定后其相对丰度达到约30.70%。本研究可为集便器污水脱氮工艺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2.
丝状菌过量生长诱发的污泥膨胀现象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面临的巨大挑战,它会造成二沉池固液分离困难、出水水质恶化,严重时导致整体生物处理系统的崩溃。其中,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诱发的污泥膨胀现象因其发生普遍,后果严重,在污水日常工艺运行中对其的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微丝菌分离困难,已获得的纯培养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生长极为缓慢,限制了人们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深入认识,为建立有针对性的通用控制策略带来了相当难度。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现象调查与解析、混合培养体系富集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微丝菌在低水温(12~15 ℃)、低污泥负荷(-1(以MLSS计))及含长链脂肪酸的环境中具有竞争生长优势,相关组学研究也证实了其对长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技术(如杀菌剂投加)和针对目标丝状菌的特异性技术(如絮凝剂投加、工艺运行参数调节等);而微丝菌膨胀的传统控制策略存在见效慢、成本高、通用性差等特点。迄今为止,我国针对微丝菌诱发污泥膨胀的有效特异性调控策略依然较少。因此,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对微丝菌理化特征与生长特性,详细介绍实际工艺运行过程中对其膨胀现象的控制方法,并提出可能的控制策略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83.
采用酸析-Fenton氧化法对川西某气井采气废水进行降解处理研究,考察了pH、Fenton试剂配比、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对采气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选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器(GC-MS)对酸析-Fenton氧化法处理前后水样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析-Fenton氧化法最佳实验条件:pH为1,H2O2/COD为7,H2O2/Fe2+(摩尔比)为3,反应时间为120 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OD、SS、油类物质、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1%、99%、95%、99%;对比处理前后水样的GC-MS图谱,表明在质谱扫描范围内,处理前后水样中物质成分变化较大,酸析-Fenton氧化技术对采气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84.
周明辉  荚荣 《环境工程学报》2015,9(11):5415-5420
为了提高玫瑰色微球菌(Rosy Micrococcus)的脱氮效果,利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以及PVA+SA复合物对其进行固定包埋。应用正交与均匀设计法对固定化小球进行脱氮优化。结果表明,单独利用PVA与SA进行固定脱氮时,脱氮率最高分别达到29%与25%,而利用PVA+SA进行复合固定时,成球性能与脱氮率均优于单因子固定。复合固定脱氮的最优条件为:PVA 7.2%,SA 3%,CaCl2 3%,温度31℃,pH 7.2,胶菌比15%,小球数300个,脱氮时间48 h后脱氮率最高,达到48.9%。  相似文献   
585.
采用新型复合药剂开展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通过考察河道水质改善效果、底泥中磷含量及形态的变化确定药剂的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投加复合药剂对上覆水体中TN、NH4+-N和TP均有不同程度的净化效果,且净化效果随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23.52%、21.79%和81.5%,上覆水体COD去除率随药剂投加量增多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投加量为600 mg·L-1)达到57.6%。从底泥磷含量及形态变化来看,投加药剂增大了底泥TP含量并促进底泥不稳态磷向稳定态磷转化。因此,从经济成本和修复效果方面综合分析,以投加量为600 mg·L-1对底泥污染原位修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86.
通过斯笃克定律提取土壤胶体,连续提取法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质,得到土壤矿质胶体,采用比表面积(BET)法和Zeta电位对原土、土壤胶体和矿质胶体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溶液p H、接触时间、U(Ⅵ)初始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3种样品吸附溶液中U(Ⅵ)的影响性能。结果表明:原土、土壤胶体和矿质胶体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1. 5,31. 1,28. 8 m2/g和18. 76,35. 55,17. 5 nm。在p H为5. 5,固液比在1. 0 g/L,温度为20℃,U(Ⅵ)初始浓度为10. 0 mg/L,土壤、土壤胶体反应时间为50 min,矿质胶体反应时间为40 min时,原土、土壤胶体、矿质胶体的对U(Ⅵ)吸附率分别达到76. 67%、83. 03%、48. 87%,吸附容量分别达到8. 53,9. 24,5. 43 mg/g。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土壤中的胶体对溶液中U(Ⅵ)有着明显的吸附能力,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含U(Ⅵ)废水的处理及U(Ⅵ)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87.
对太湖东部湖区金墅港和渔洋山水源地总磷自动监测值与实验室监测值进行比对分析,基于相关性分析,选取对自动监测总磷浓度影响较大的浊度、蓝绿藻和叶绿素等指标,提出可选择极限学习机隐层节点的改进极限学习机模型(IELM)修正自动监测总磷数据。结果表明,总磷自动监测值相对实验室监测值偏差较大,绝对误差范围在0.05~0.112 mg·L−1,平均绝对误差为0.017 mg·L−1。若以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30%作为比对合格的标准值,总磷自动监测数据合格率仅为52.9%。经过IELM算法模型训练和测试,训练均方误差为0.000 073 5,测试均方误差为0.000 103。经过模型修正后的自动监测总磷数据更接近实验室监测值,其平均绝对误差降低0.026 mg·L−1,平均相对误差降低45%。按比对误差30%计算,模型修正后的总磷自动监测数据合格率为92.0%,可应用于自动监测总磷数据的修正。  相似文献   
588.
硫酸生产废水中砷去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立靖  邱丽君 《化工环保》1998,18(5):285-291
对硫酸生产中水洗净化工序排放的废水分别采用灰灰石和鼓风氧化法,铁屑法和铁盐法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铁盐法级处理工艺处理废废水是可行的,控制组处理的PH分别为8-10和8-9,Fe/As摩尔比分别为1和5,当进水As含量为115mg/L时,经两组处理后,出水As含量〈0.5mg/L,重金属离子,PH,SS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89.
董慧  常蓉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30-32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清洁生产的分析存在缺乏标准、方法、规范,缺乏定量指标体系和各参与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等问题.应将清洁生产审核纳入基建程序、尽快颁布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出台相关技术规范,统一评价方法,以协调清洁生产和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0.
用一种新型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处理生活污水,使污水经过多次反复接触湿地基质,达到对污水中铵态氯、硝态氯、总氯的去除效果:试验通过时湿地土壤、水样中氯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了螺旋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模型主要组成部分截留氯的优势所在.为优化人工湿地模型内部构造及分析除氮机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